● 开始走向性能化
1983年9月22日,思域推出了第三代车型的掀背版本,随后在10月推出四门轿车。这代车型和上一代车型相比,轴距又增长了13厘米。依照现在平台化的概念,不同车身形式的车款可能会共用很多车身部件,但是这代两厢、三厢、旅行车能够共用的车体钣件非常少。我们实拍的车型是台湾省少有两厢三门车型,据车主所称现在的保有量不超过十辆。
车身外部使用了许多当时日本车较少见的设计,像是包覆式的车门框、嵌入式的风挡,这样的用意是为了提升空气动力学效果,减低风阻和风噪。尾翼是为了减少水、泥沙附着在后风挡的机会。
本车的车尾是一大亮点,接近全平面的车尾设计,让它令人印象深刻。其实当时的雅阁也是这样设计的(Aerodeck车型),看起来有点像是现在所谓的猎装版车型。这款三门车型获得了1984年日本优秀设计大奖,这是汽车第一次在这个奖项中获奖,也让本田首次拿到日本年度车大奖。
新车型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厂家号称这辆车的尺寸和上一代车型相比,没有太多的增长,但是车内空间更大、舒适度更强,这就是著名的M·M思想由来。
内饰部分,延续了这辆车非常刚硬的线条,但还是保留了思域中控台比较低矮的设计风格。而且原厂还配置了非常具有运动风格的座椅。在当时,思域的配置非常高,例如中控锁、超速警报设定等功能,算是一项创举。
这代三阳的合资车型,在配置上和日本市场差异较小,上市的时间也不像前两代车型,日本市场都快停产了,台湾省市场才正要上市。当初三阳工业会选择生产两厢三门车型,也是一件令人感到意外且大胆的事情,毕竟在那个年代中,三厢车更受欢迎,更符合中国人“有头有尾”的审美观。有人说思域的奇数代车型,造型通常很平淡,我想当你看到三代思域后,应该会收回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