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汽车工业60多年的历史中,汽车和轮胎的发展像是一对双胞胎,几乎踏着同一节拍,将中国漫长的两轮历史画上句号,进入四轮时代。而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扩大人们的生活半径,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形成中国人自己的汽车文化,这些才是这个时代的真正意义。
1993年,中国汽车销售终于向私人开放,普通消费者取代政府和单位,开始自行购车,成为最大细分市场。轮胎业也随之迎来了高速发展期,销售和服务逐步走向规范化。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这其中,外资企业起到了积极作用,他们的到来使得产品类型更为丰富,质量显著提升。同时,外企的大量投资还提高了国产化程度,降低了产品价格。
一年后,世界轮胎三大巨头之一的美国固特异轮胎进入中国市场,成为第一家来华投资建厂的西方轮胎企业。在固特异中国的20年发展过程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潮流中经历了割舍与坚守、失去与收获,成为第一批伴随中国轮胎零售行业成长的弄潮儿——他们就是“店史”与固特异中国同龄的零售商们。今天,我们选择了其中的三位典型代表,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日常生活,听听这几位“资深巨头”们的轮胎人生。
荒原开拓者
许玉强曾是北京一家国营企业的军车修理工。1992年,37岁的他辞去铁饭碗,下海成为一个卖汽车配件的个体户,开始销售进口固特异轮胎。那时的中国轮胎零售行业还是一片荒芜。他说:“因为固特异,我开始了轮胎代理,一做就是20年,从来也没有换过别的品牌,因为这份长远的深厚感情。每当我最困难的时候,固特异都在支持我,尤其在创业初期。”
1994年的10月4日,许玉强在北京开了中国第一家固特异零售店,很快就成为全国固特异零售店学习的样板。许玉强回忆说:“固特异带动了行业的改变,比如使用平衡机。当时的固特异轮胎服务中心要求必须有拆胎机、平衡机这两个设备,这是最低标准。”目前,许玉强已经在北京拥有三家固特异零售店,包括一个超级旗舰店。
1994年,许玉强的中国第一家固特异零售店开业
然而,许玉强的创业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他的第一次进货就因为不懂轮胎,导致库存积压了半年,卖不出去,入不敷出。穷则思变,他发现奥迪、捷达、切诺基等当年的主力车型配套的都是固特异轮胎,而这些车型的轮胎很好卖,于是他开始亲自跑业务。他回忆说:“(北京)双井原来有个汽配一条街,我就去那儿上门推销,好的时候可以卖出上百条,特别是切诺基的。那时候市场上玩越野车的人只有切诺基,而它配套的固特异轮胎涂白字,特别漂亮。”
90年代初的消费者令许玉强记忆犹新:“那时候无内胎轮胎还是新鲜事物。一般来说,司机买一条轮胎,还要求配一个内胎,总担心要是没有内胎的话,这玩意儿漏了怎么办?很久以后大家才被说服。”伴随固特异这么多年,许玉强最欣赏固特异的是它一直给予零售商有效的培训。这些培训不仅改变了他们,也间接不断改变着消费者。
经过20年的悉心经营,许玉强的零售店业务已经非常稳定。现在的他在工作上很放手,“我今年小60了,每周只去店里一两趟。岁数大了应该退居二线,让年轻人起来干。我自己管的多的话,会压制年轻人的责任感和创造力。”而对于年轻人,他不光给予机会,也传授自己一路走来的心得:“创业时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在觉得快过不去的时候,只要坚持住,总会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