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在2019第二届国际汽车智能共享出行大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公路学会理事长、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翁孟勇出席并致辞。
翁孟勇谈到,在信息化日益普及的今天,汽车产业的信息环境、数据基础、目标理念、市场需求都在发生不断的变化。安全、绿色、高效、便捷的汽车智能共享出行正在推动移动互联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以及新商业模式的革新,由这些革新产生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对于缓解出行矛盾、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大作用和深远影响。
『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翁孟勇』
首先,智能共享出行已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制高点,智能共享出行是汇聚汽车、交通、通信、互联网、电子车汇等多个行业,集成了人工智能、互联网、先进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等多项将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颠覆性的技术。在众多新技术的广泛推动下,智能共享出行已成为各国新一轮产业升级布局的必争之地。
其次,智能共享出行已成为产业融合的重点发展方向,当前,传统汽车企业快速转型升级,不断与电子信息、网络通信等企业融合发展。传统的汽车产业链、技术链和价值链被打破,产业的边界日趋模糊,智能化、网络化、平台化的特征日趋明显。在此,智能共享出行已成为未来生产生活新模式的载体。
当前,汽车产品功能和使用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由单纯的交通工具逐步将转变为智能移动空间,兼有移动办公、移动家具、休闲娱乐、数字消费、公共服务等功能,已成为车联网数据服务共享出行等生产生活新模式的重要载体。基于智能共享出行的重大战略意义,各国政府都在大力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出行的智能共享化的产业环境正在逐步完善。
从国际上看,美日欧等国家政府纷纷制定战略规划,出台自动驾驶的相关法规,推动自动驾驶的强制立法。美国交通部制定了《ITS战略计划》,又提出了智能共享出行政策法规的框架,美国各州也纷纷出台了鼓励共享汽车上路、测试和商业化应用的法规。国际化的标准组织正加快智能共享出行关键标准的研制工作,抢占标准话语权。
从中国国内看,国务院以及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委相继出台了《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2021-2035年),《智能汽车发展战略》等多个政策性文件,均将共享出行产业化发展列为重要的任务。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交通强国》纲要,明确指出:加强智能网联汽车,其中包括智能汽车,自动驾驶车路系统的研发,形成自主可控完整的产业链。
对推广智能化、数字化的交通装备及自动装备,对智能驾驶的内容做了重要的阐述,这些都在释放同一个信号,智能驾驶技术必将成为未来交通的发展趋势。
我国发展智能共享出行具有独特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挑战。目前,我们国家已拥有全球规模第一的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强大的信息产业和互联网产业这些曾经为智能共享出行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从智能共享出行的长远发展角度看还存在急需解决的若干突出问题:
一是尚未形成发展智能共享出行国家战略,跨部门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发展,也缺乏大型国家级项目的支撑。
二是汽车、交通、信息等相关产业的结合不够紧密,尚落后于信息服务、后市场等领域,产业的深度融合、社会发展的格局尚未完成建立起来。
三是智能共享出行装备的基础技术还是很薄弱,关键基础零部件的核心技术落后于世界的先进水平,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
四是智能共享出行的相关管理政策、标准法规、测试能力建设相对滞后,道路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升级和智能道路系统的建设也尚未与智能共享汽车实现同步的发展。
当前正在孕育兴起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必将给智能共享出行的发展带来无限的生机和希望,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等将在智能出行领域深度地交织,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人群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可以相互深度链接。为了推动智能共享的健康发展,当前主要抓好以下几件事:
第一,技术创新。必须加快推动自动驾驶车路系统、车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移动终端上的应用,以满足共享出行的需求。
第二,商业模式亟待创新。未来汽车的使用模式、拥有模式都将发生变革,我们必须对这些新兴产业形态进行超前的探索。
第三,企业发展的路径创新。我们必须探索汽车制造商向出行服务商转化的挑战和路径,以及互联网企业出行服务企业等其他产业的合作模式。
最后,政策创新。我们必须探索满足智能共享出行发展需求的政策配套以及其最佳实践。
紧抓战略机遇,实现智能共享出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规划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引领,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