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经过长时间的筹备,充分研究并借鉴其他国家NCAP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的国情,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试验与评价方法,于2006年7月正式启动C-NCAP。C-NCAP以第三方身份在特定规则、相同条件下以统一的标准客观评价车辆的安全性能,通过定期向社会公开发布测试结果,让消费者、国内汽车制造厂商更多了解市场的安全需求,受到了各方的关注和重视。
2006年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共进行12个汽车厂家12款车36次的C-NCAP碰撞试验,其中广州本田的思迪轿车表现出色,在没有加分项的情况下,以41.1分的良好成绩获得了4星级的评价,在同级别车中名列前茅。
● C-NCAP基本介绍
◆ 评价车型选取:
C-NCAP所有测试车辆均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CATARC)在市场上购买,从而保证最终测试车辆与消费者买到的车辆一致。其测试车辆选取的原则为:
a.近两年内新上市的乘用车;b.在同类车型中具有较大销售量;c.在近期内没有停产计划。
◆ 车型分类:
1) 小型乘用车——长度小于4m的乘用车,包括小型MPV
2) A类乘用车——两厢式乘用车及长度≤4.5m或排量≤1.6L的三厢乘用车
3) B类乘用车——长度大于4.5m且排量大于1.6L的乘用车
4) 多功能乘用车——MPV(座椅多于2排)
5) 运动型乘用车——SUV
◆ 试验项目:
C-NCAP要求对每一种测试车型进行车辆速度50km/h与刚性固定壁障100%重叠率的正面碰撞、车辆速度56km/h对可变形壁障40%重叠率的正面偏置碰撞、可变形移动壁障速度50km/h与车辆的侧面碰撞三种碰撞试验。在两种正面碰撞试验中,第二排座椅各增加了1个5百分位女性假人放置,用以考核后排座椅安全带性能,这充分考虑了中国消费者的用车习惯,是一项符合中国国情的测试标准。
◆ 评价结果分级:
C-NCAP中最高得分为51分。其中,三项试验每项试验满分为16分,对安全带提醒装置及侧气囊(及侧气帘)分别有2分和1分的加分。根据总分,对试验车辆进行星级评价如下:
● Honda安全理念和安全技术研究历史
1、安全共存理念
Honda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安全对人来说始终是第一位的。在现实社会中,一旦发生了交通事故,Honda所关注的是汽车社会里共同生存的、所有“人”的安全,包含车内乘员与可能遭遇碰撞的行人,也包括对不同碰撞方式、不同车辆相互碰撞时所可能遇到的各种状况加以分析,并找出最适当的对策,以达到“安全共存”的目的,从而使得各方都可以将伤害降到最低。
2、Honda四层次的安全体系
Honda认为一个汽车公司除了生产销售产品之外,对于“安全”应该提供更广泛、更周全、更有效的措施。Honda汽车对安全的看法与对策,完整地体现在四个层次的安全基本体系之内:
0层次为最基础的“教育训练”,通过驾驶学校和交通教育中心等方式向用户及社会公众提供驾驶培训、安全教育,提高安全驾驶技能和安全意识。
1层次为“预防安全”,属于主动安全,提升车辆对事故的识别能力,拥有更好的事故预防、回避能力,使驾驶员能够安全驾驶。
2层次为“碰撞安全保护”,属于被动安全,当车辆发生碰撞事故时,要能确保乘员生存空间、减轻伤害,有效地保护乘员和行人。
3层次为“事故后救护”,在发生碰撞事故之后防止火灾,并且能够通过急救体系快速地与医疗机构联络,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受伤人员实施紧急救护。
3、 20世纪70年代以来Honda安全技术研究发展历史
70年代初期,Honda就开始了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的基础研究。进入80年代后,Honda在被动安全领域的研究重点集中于正面碰撞时的车内乘员保护方面。Honda是在日本首先采用安全气囊的厂家。而在主动安全领域,则实现了ABS制动防抱死系统和TCS牵引力控制系统的商品化。
『上图为20世纪90年代Honda的碰撞试验和ASV安全研究车辆』
在90年代,Honda在被动安全领域的研究发展到正面偏置碰撞和侧面碰撞方面,还开发出了应对行人保护的技术。在主动安全领域,Honda参加了当时由日本国土交通省提出的ASV(Advanced Safety Vehicle)项目,开发出了自动制动系统等各种新技术。
进入21世纪以后,Honda在被动安全领域的研究集中于真实世界中发生的事故情况,提升了行人保护能力,并且通过车对车碰撞研究等开发完成了相容性的车身设计构造。此外,一直推进主动安全领域的研究, Honda在全球首次研制了减轻追尾损伤的制动系统、ITS智能交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