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更多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当前位置:
上海车展对话:北汽研究院副院长刘明
张燕云
原创 · 0浏览·2021-04-20 21:18

[汽车之家 人物对话] 2021上海车展开幕,汽车之家在车展上对话了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汽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明,探讨了关于北京汽车的参展亮点及未来发展方向,以下为对话实录:

汽车之家

车评人:咱们从华为话题开始聊,首先欢迎刘总来到汽车之家对话间,刚才您也提到华为,您怎么看华为跟18家车企合作,未来华为跟汽车企业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刘明:我们跟华为有非常深的战略合作。在跟它合作之前,我们也研究了到底要不要合作,因为全世界都在说“华为要不要造车”,也有说“华为会自己造”,大家都有这个疑问。后来我们坚定的认为,我们与华为要紧密的战略合作。昨天发布了ARCFOX极狐,代表了北汽未来在智能化上与华为、博世等众多品牌进行的战略级合作,实现的优势资源互补。从软件来说,座舱、驾驶,芯片、软件系统等等一系列产品,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做,也不是每个企业都有必要去做。主机厂的优势在于集成,没有必要让企业自己全部来做。就像华为鸿蒙操作系统一样,企业完全可以借助华为在5G领域的优势,来补强企业的短板。另外汽车产业和手机消费存在非常大的区别,手机拥有一个几千万甚至上亿的销量很容易,但车不太可能,因为每个车的使用及生命周期很长。不管驾驶也好座舱也好,这些软硬件的系统在底层,客户感知度不是太高,所以需要走平台化,而且是全产业的平台化。当然也不排除特斯拉采用的另外一个模式,自己走苹果模式,这也是另外一条路线。所以我认为华为跟北汽战略上是互补的,而且两者要做的用户感知界面存在很强的联系,我们要联合起来,但自己一定要掌握自己的“场景体验定义产品”的核心竞争力。驾驶核心功能层的设计也是一样,同样都在做导航,导航如何做出差异化、个性化,更贴近企业的目标人群,这是破局的关键。即便最底层的驾驶硬件芯片都一样,但用户感知层面的需求,一定要企业自己来研究定义,因为这些软件层面的设计对用户体验起着决定性作用。

车评人:您刚才讲很多关于软件、平台、操作系统、平台化方向内容,华为实际上在硬件方面,它的储备也很丰富。之前发布会说,他们同步的电机效率不能说是全球之最,至少比特斯拉的效率要高,您对于华为在硬件方面的储能,您的理解是什么?或者有没有可能未来在硬件方面直接使用华为的产品?

刘明:硬件方面,在驾驶领域、智能座舱领域的这些域控制器,我们大概率会用华为的产品,因为主机厂不会太刻意做这些东西。而三电系统,主机厂未必会用华为的产品,华为的业务从驾驶、座舱到纯电的三电系统,合作模式不一样。三电恰恰作为主机厂作为OEM,必须去整合的东西,比如电机,北汽自己积累了很大的资源与核心能力,技术上我们去年也得了中国汽车领域的科技进步一等奖。我们三电系统的集成技术,包括电机、电池、电机控制,其中电机控制应用了下一代更高效、更可靠性的碳化硅技术,在车展上进行了展示,这些都有布局,不会所有的都是华为产品,但是华为在自动驾驶上的控制器、激光雷达,有非常强的优势,可以将激光雷达做到200美元以下,我们做不到。

车评人:您觉得北汽在合作这块是技术开放的?

刘明:战略上互补,不仅要开放,而且要互补。汽车产业要发展,每一家厂商都要打造自己的生态,不仅是硬生态,从产业发展来说也要有自己的生态,有自己的朋友圈,所以互相取长补短、战略互补,这是必然的。

车评人:您怎么看像车展新的参展商大疆,大疆也要迈入汽车这一步,不知道您和大疆和有没有交流,对于造车新势力,您怎么看?

汽车之家

刘明:我不太了解它具体在弄什么,但是我相信它进入汽车领域,是靠基于感知系统的优势,而不是做成车,这类似华为的考虑,把它的核心技术进行转化,去扩展汽车领域的业务。我确实不知道它这次来展什么,要发展什么。

车评人:确实是一个新的话题。年轻人对它也有很多的未知。

刘明:大疆有它的软件硬件,这些只是汽车的一部分,他们之间有技术相通的地方。

车评人:您简单介绍一下本届车展北汽有哪些技术路线?

刘明:主要是两大方向,一是全新动力平台,BEIJING汽车全面布局燃油、混动、纯电三个方向,打造出SUPER动力、HEV混动、EV电动三大平台。前几年可能大家对北汽有一个误解,认为我们只是做纯电,实际上现在可以告诉大家,我们多线布局,一方面夯实原来纯电动的先发优势,同时我们基于燃油发动机,结合电机、电控、电池的技术经验做提升,这是动力领域。还有就是在智能化方面,我们以“场景化座舱+车联网+自动驾驶”为核心变革方向,为用户提供充满智慧的出行体验。它们互相之间是融合的相互关联的,在自动驾驶方面,华为与北汽在平台下各自分工,协同合作。包括L3、L4级别的自动驾驶,都会在华为的平台下去拓展,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协同。

座舱层面,我们跟华为也有合作。作为主机厂,我们认为座舱就是未来用户的第三空间,是家和办公室之外的全新空间,主要解决办公室与家之外的出行生活。它不是简单的移动的概念,而是要解决很多需求。

车评人:在第三空间的打造上我们可能会和一些互联网巨头进行战略合作,譬如华为和小米,他们打造的是智能家居空间,这两个供应商哪个您更青睐?哪个更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刘明:您提到的这两个供应商都在我们的选择范围内。小米在智能家居方面很强大,智能家居是我们要嫁接到舱里的一部分,而华为在舱底层的OS硬件控制器方面是强项,它可以把手机生态跟车机生态嫁接在一起。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精准的去定义我们不同的用户群,去定义它的属性,不是简单的生态、智能家居、远程交互、语音之类的功能堆砌。不同的用户群有不同的需求,所以座舱也不仅是智能化,还有内饰,皮革,化学类的,与智能化也要融合,包括触控的智能表面等。我们把它按照舱的概念,针对不同的精准用户需求进行集成。针对年轻用户,我们明年年底有一款新车,它就有非常精准的定义。比如刚刚毕业的,刚出大学校门的年轻人,在单身或者热恋过程中,会有什么需求?这不是泛泛的概念,而是非常精准去定义。他对座舱的需求是什么?比如谈恋爱的时候,座椅可以横向的移到一起,前挡可以做投影,类似这样的用户思维。通过精准的定义用户,比如三口之家什么样,一个孩子、两个孩子、孩子不同大小,又是什么样?比如人到中年,家里有老人,他们需求又是什么样子?为不同的车设计不同的座舱方案,这个不是单纯的华为和小米合作能解决的问题,这应该是主机厂去做的事,这是主机厂的竞争力和整合能力。

车评人:接下来产品这块有很多的玩法,营销的玩法,回到动力总成的话题上,刚才您讲企业传统混动、电动,那在近期燃料电池也是比较热的话题,您怎么看汽车在燃料电池领域的发展?

刘明:燃料电池确实也是国家的重要鼓励方向,我觉得要分领域去看,北汽认为,燃料电池首先会在商用车上去做商业化,因为这是它的一个技术特征,也是产业链的特征决定的。在商用车上它具有最高效益,在燃油车上它跟纯电之间会互相渗透关系,在可预见的五年或十年间,纯电依然会有优势。我觉得燃料电池会有更长产业化孵化周期的,现在我们在乘用车领域做技术储备,在乘用车领域实现商业化的路线还很远,但北汽商用车是燃料电池产业化已经走在行业领先地位了。这个产业的最大问题是成本,而且从用车环境上来说,氢的存储运输需要巨大的社会资源,这在乘用车领域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解决,这个也是非常大的挑战。

文章标签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举报/纠错
2025/7/3 06: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