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之家 行业] 4月18日,第二十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如期举办。本届车展以“拥抱汽车行业新时代”为主题方向,众多车企高管、供应链企业代表、咨询机构专家齐聚一堂,共话汽车行业新趋势、新机遇、新挑战。在本届车展期间,汽车之家与理想汽车智能空间副总裁勾晓菲展开了深入交流。
行业内会出现一些“智能座舱很卷”,“同质化严重”的声音。勾晓菲认为,智能座舱正处在转型阶段,今天才是非常初级的功能机阶段,还在卷功能。实际上,汽车现在主流上用的触控的交互,其实不适合汽车终端的,语音交互效率要远高于触控。
针对智能座舱上功能付费的模式,勾晓菲称,“理想对于这件事的看待还是挺坚持的,我们发布的AD Max3.0也是全部免费给用户,有一些需要付费的是硬件,硬件我有真真正正的成本,我们的态度是,用户在我这花的每一分钱都能看到实物。”
以下为对话实录:
汽车之家:您之前提过2023年是理想智能座舱的元年,为什么定义这个时间?
勾晓菲:我们在2022年发布理想L9(参数|询价)的时候,相当于全国首发,那个时候算是全新的一套交互体系刚刚完事,这一年我们需要一段时间把它精雕细琢一下,因为整个交互框架是比较前沿比较创新的,需要打磨的过程。另外一点,在硬件层面上,差不多2022年年底也完成了高通平台的切换,高通下一代平台明年初才能切换,这几年在硬件上没什么可升级的,主要聚焦在软件上。
汽车之家:直观来说用户首先接触到的是座舱,座舱直接关系到消费者对一辆车智能化的判断,我个人观察我觉得智能化进入到有点同质化的阶段,大家都在宣布要发我的芯片,您怎么看待这种智能座舱接下来竞争的态势?
勾晓菲:行业内会出现一些声音智能座舱很卷,刚才提到同质化很严重,大家做的东西大同小异。我觉得智能座舱正处在转型阶段,或者到下一个时代的窗口期,很多人觉得既然都已经这么卷了,已经能看到智能座舱的终局是什么样,反而我们觉得今天才是开始,他只是一个座舱非常初级的。我们举个例子,像离我们最近的手机,从功能机到智能机切换过程,它差不多也会经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前功能机时代的卷功能,那时候大家第一也是很卷,第二也是同质化。慢慢的手机引入了新的交互方式,从最传统的物理键盘出现了触控,其实这种触控技术比物理按键好用更适合智能产品,针对触控交互维度上来说是可用,但是不好用,紧接着以IOS为代表出了多点触控,瞬间让大家觉得这种触控非常好用,大家快速建立认知,快速接受了新的交互方式,相当于从一个卷功能时代变成了一个优化交互的时代,创造新交互体验。
当新的交互体验被大家广泛认知之后,其实围绕着全新的触控,手机孵化出来大的生态,里面有各式各样的服务也好,应用也好,金融、支付很多,之前卷功能时代大家都说我有这个功能那个功能,真的进入到生态时代的时候,我们没有任何人能说出手机有什么功能,手机功能可以认为近似于无穷无尽,没办法被列举出来,他已经不谈功能了。今天汽车也是一样的,我认为它也会进入这三个阶段。今天我们还是处在功能机时代,还在卷功能。回过头来我们看一下,汽车现在主流上用的触控的交互,其实我认为是不适合汽车终端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触控我们可以想想我们最常用的触控产品就是手机和PAD,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性这是终端跟人走的,去哪终端跟着我去哪,这样特性的终端特别适合触控,它有技术。汽车的屏幕其实更像电视,不是说跟人走,它是挂在墙上,汽车挂在仪表台上,它想要被操作需要人跟着它走,它没有办法跟人走。我们可以想一下家里电视基本没有人会用触控,这种终端特性不适合这种交互方式。
回过头来汽车也是一样的,首先是人跟着终端走的产品,和电视一样,另外一个维度的话,相当于我驾驶员在开车过程中使用触控非常不方便,另一方面的话,我开车过程中不管路面颠簸也好打方向也好我手也会不自觉的跟着晃动,我瞄准的时候按下那一刻就歪了,回过头来乘客也不一样,乘客系着安全带坐在座位上屏离着我很远很难伸手去够它,也不安全,今天在智能空间场景触控不是一个好的交互方式。反而语音是一个很好的交互方式。语音的话恰恰像之前手机的触控,当时单点触控,不好用,可用,所以没办法快速出击,语音现在也是可用,但是不好用,今天chatGPT出现让我们发现感知到它有很大机会进入到好用领域,一旦进入好用领域全方位普及。交互效率上讲的话语音交互效率远高于触控,触控它的呈现在交互角度呈现方式更多。
汽车之家:现阶段评价一个智能座舱好坏除了您说的语音交互,还有什么评价?
勾晓菲:首先我们要先从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你的这台车的所定义的用户到底是谁,今天我要去服务全家人,我只有一块屏幕驾驶员启动导航的时候,这个座舱没有任何屏幕可以服务座舱内其他人,当你定位用户是家庭的时候,至少我要能够服务多人,同样道理也不一样,当我定位我的目标人群就是单身,不管男性也好女性也好就是单身一个人,不管座位数量上,屏幕数量上,我就服务他一个人,放多个反而没用。当我们选择评价这款差别好坏的时候先要讲明白服务什么,基于服务对象。
第二个我们需要应对目前的三个阶段,比如说下来在卷功能,你没办法,这个行业就在卷功能,下一个阶段需要构建全生命交互框架,我必须得提前布局,第三个阶段拼生态的功能,生态整体的体验,每个阶段用户对这三个诉求都不一样,我们也不能说今天大家都在做这件事大家认知不一样,我非得跳出这个认知告诉他,但是问题是有一句话我忘了谁说的,大概意思是多走一步的是疯子,多走半步的是真正聪明的,你也不能走的太大,步子迈的太大,这个市场、用户认知还没有构建起来的时候,那就相当于老百姓不理解,全球的第一款5G手机摩托罗拉出的,卖的非常差,老百姓觉得我身边基站都是4G机站,今天华为就是因为买不到5G芯片出的手机全是4G手机导致销量爆跌,今天老百姓认知是手机必须是5G的,这两个维度去评价。
汽车之家:现在业内还有声音说现在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融合的信息,很多智驾的功能需要通过智能座舱展示,你怎么看待这个趋势?
勾晓菲:我觉得首先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完全不同的两个品类,智能驾驶是一个功能,智能座舱是一个体验,产品分类不一样,一个是体验类产品,一个功能类产品,今天对于功能类产品,只要功能实现了,老百姓对它的预期就没有了,就达标了,它其实在意这个底线,今天自动驾驶为什么传感器和算力不停的曝光,是因为他功能还没达标,离老百姓心里自动驾驶预期还差很远,需要从不达标到达标的过程,功能类产品一旦实现了老百姓对它的预期就是怎么更便宜,其实行业或者企业对它的预期也是这样的,功能实现的时候一千算力实现了,企业觉得我八百、五百就能实现,我有十个摄象头,我用8个能不能实现,慢慢变成往这个方向转。体验类产品不一样,手机也好、电脑也好是体验类产品,会随着技术进步,用户对它的需求永无止境,技术越进步我对你需求越往上升,你一旦新技术出现我也会有新需求出现,他们产品长期的发展路线不一样,把这两类产品合到一起,我不觉得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这个是长远看,短期看的话我们都知道座舱高通芯片比较好,智驾英伟达的芯片比较好这两个平台迭代速度不一样,我把它两合到一起的话,我的产品两年一迭代,高通今年是基数年迭代,英伟达是偶数年迭代,我产品每年都要迭代,我没办法有一个很好产品的节奏。今天还有一个声音,高通也在做自动驾驶的算力,英伟达也在做它的算力,至少大家公认的是高通还是座舱的老大,英伟达是智能驾驶的老大,除非有一家企业愿意说我力保座舱性能自动驾驶可以差一些,我选高通,我相信没有企业今天在卷的这么严重的时代,没有企业意放弃,他肯定都想要最好的,最好的只能说用这两家,短期看也好,长期看也好,他们都不是特别适合的。
汽车之家:我观察到智能座舱发展比较快的这几年,他们也在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中间也有很多争议包括类似于功能性,座椅加热,座椅通风,包括后灯转向也需要付费,我们有时候在探讨边界到底在哪里,可升级,需要外在付费的这种。
勾晓菲:我们公司对于这件事的看待还是挺坚持的,我们今天上午刚刚发布的战略,谈到智能化的自动驾驶3.0的发布,在发布的AD Max3.0也是全部免费给用户的,有一些需要付费的是硬件,硬件我有真真正正的成本,我们的态度就是用户在我这花的每一分钱看到实物了。
汽车之家:座舱迭代也非常快,最近3—5年在座舱上有没有逐步迭代的规划和计划,每年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实现什么样的功能?
勾晓菲:还是刚才我说的那几个节奏,我们一方面在走卷功能的线上怎么把功能做的用户体验更好。另外一条线在整个下一代新交互体系架构上,2022年开始布局,新架构上我们需要一定的时间把整个交互体验从可用进化到好用,像相对前沿的,其实变数更大一些,我们2022年的时候曾经认为基于对话的,从可用到好用还需要一段时间,我们当时定了一个两年目标,今天chatGPT的出现让我们发现这个新技术可以让它更快的实现,让语音对话交互能力建设提早了,同样的我刚才提到的对于三维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在按计划推进。说着很简单,感觉对这个空间怎么感知,其实里面会遇到比较复杂的,举个例子,我需要把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三维坐标系对齐,需要有相对应的空间计算的技术,后排乘客喊理想同学的时候理想同学移动到后排,同样他说话的时候我希望他的声音从这传过来,这样当主驾喊回去的时候形象移动到前排。把所有视觉和听觉感知和表达必须对齐,才能在这个空间里达到一个真真正正意义上的操作。
汽车之家:理想从功能到交互到生态是别的企业可以模仿的,或者说是别的企业可以借鉴的吗?
勾晓菲:我觉得首先是这样,整个这套体系理念也好,技术也好一定可以被复制的。今天这个世界如此之开放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以被复制的。理想汽车的优势不在于我的产品可不可被复制,而是在于这家企业布局在于专注解决的用户问题,专注解决行业问题,而不是做一些对标看别人有我也来一个,或者为了增加产品力对功能,我们企业价值观要超越用户的需求,这是我们最核心的,举个例子,这个东西不止在产品设计上,技术选择上都会秉承核心价值理念,举个例子。我们怎么去做到超越用户需求。第一点先去有一个一千多人的内测圈子,有新的功能体验的时候我们会优先发布到这个圈子里,客户会给我们反馈,提一些他们新的需求,包括圈子以外也可以有很多渠道提需求,我们和用户走的非常近。说的直白点,我可能运营了一大片真真正正使用我产品的产品经理,他们给我提的需求一定是最真实的需求,他们才是用户,而不是养了一波产品经理坐在办公室天天天马行空的想,在用户的帮助下,我们能够跟用户最真实的需求更近,我们的产品方向就更准,我们不会偏离方向,刚才我说的,这些人其实根本不开理想的车,还在这天天想需求,写完之后用户一用啥也不是,用户帮我们用这款车,2020年的时候跟电影似的放一个明细的字幕,上面还有用户的微信头像,这些用户深入参与了我们产品经历,他们的提议提案全都落实到产品,就会有一大波用户可以非常自豪和身边朋友说这个功能是我交给理想汽车的,这样用户参与会变强,做到这一步先做到满足用户,还没有超越,这是基础,先把基础做好,绝大多数车企业基础没做好。
第二步我们内部产品经理的价值,或者我们研发工程师技术专家的价值当我拿到用户需求,我们会去仔细的琢磨怎么样能够让需求变的超越,变的更好。举个例子,理想L9发布的同时,我们发的第一款音响都是我们自研团队做的。我们通过自研团队先给用户一个音响平台,紧接着发布了调音大师,相当于我把很底层的调音的一些参数软件释放出来,让用户根据自己的偏好,让一些发烧友根据自己的偏好调出自己喜欢的音效的感觉。
第三阶段,我们会考虑通过AI通过大数据方式生成调音文件,这样会达到什么效果。总觉得这个是只有走完这一个阶段才能超越用户需求,这是产品团队,研发团队在打磨的一条线。
这第三个怎么样超越行业,我们做很多技术也好产品也好,一些对标也好规划也好,比如今天我要想这个屏幕以后怎么做的更好,我不会看奔驰的屏幕,不会看宝马的屏幕,我可能会去看电视,我可能会去看手机,我去看所有行业做屏幕最好的那个行业,现在屏幕做成啥样了。比如说音响也是一样,我们2022年发布L9的时候,也是全球首发的杜比全景声,杜比全景声上车,全球首发了7.3.4的音响配置。其实,这些所有的一切我们对标音响的时候没有对标奔驰的柏林之音,我也没有对标宝马的宝华韦健或者哈曼卡顿,而是对标的杜比影院。第二个所有产品团队和技术团队都在拿到用户之后再去想怎么样去超越用户的需求。第三层我们怎么样在产品和技术上超过行业,这三层加持下,我们才能持续不断的输出超越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