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车闻中心 热点追踪 正文

2025 CES:美国首秀 smart精灵#5亮相CES 2025

收藏 (0条) 举报/纠错 向编辑提问

[汽车之家 资讯] 近日,在2025年CES展开幕期间,smart品牌全球公司CMO张明霞、smart品牌全球公司CTO羊军接受了媒体群访。并对smart品牌的智驾、AI等领域的发展与规划进行了讲解。同时,smart精灵#5(参数|询价)在拉斯维加斯正式亮相,该车定位纯电动中型SUV,国内售价23.99-36.80万元。以下为QA全文:

汽车之家

Q1:目前市面上中国品牌都卷智能驾驶,smart在智能驾驶方面,无论是对老车型,还是对新车型,还有其他的规划吗?如老车型与后续新车型的智能驾驶升级,可以介绍一下智能驾驶这方面的规划吗?

羊军:smart对智能驾驶的研发是非常重视的。我们在上海成立了一家主攻高阶智能驾驶的smart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拥有200多人的团队。其次,我们也和行业领先的合作伙伴协同,一起做智能驾驶的方案。合作和自研两条路一起走,才能不断的迭代择优,最终能够得到更好的智驾研发结果。

smart精灵#5是我们目前智驾成果的代表作,搭载了智能驾驶领域的顶尖配置,包括2个NVIDIA Orin X智能驾驶芯片,提供高达508 TOPS的算力,确保了卓越的数据处理和AI计算能力。同时,车辆配备了200米最远探测距离的激光雷达和36个高精度感知硬件,进一步增强了智驾的可靠性。全新smart精灵#5基于“真无图+端到端”技术架构,实现了城市道路及全国高速高架的NSP智能领航辅助,并配备一键APA泊车、RPA遥控、LPA记忆泊车等全面辅助系统,高效解决真实、高频的泊车难题。

我们整个核心算法在行业里面也是非常有竞争力的,智能驾驶投入端到端,在这方面最近做了很多智能驾驶的直播,欢迎媒体老师来测试、比对,可以横评。

同时,我们也为用户提供了不同层级的智驾方案供用户选择,提供给用户不同价位的智能驾驶方案,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终端的智能驾驶方案我们同时也会提供给欧洲用户,这是在smart#5上的。

对于smart#1和smart#3而言,我们会根据用户的反馈,将产品不断地迭代。我们会紧跟着智能驾驶和用户的需求,在不同价位的产品上会有相对应的方案。软件的迭代会通过OTA来实现,硬件的迭代会在后续改款车型上实现。我们已经有这个规划,会全力以赴在推进,大家很快就能够看到。

羊军:在智能驾驶方面,smart#5是我们品牌内部科技含量最高的一个产品,在行业里,同样非常具有竞争力,不输其他品牌。在智能座舱方面,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极具品牌的特色,并且有很多创新。首先,smart#5采用了搭载AMD V2000桌面级高算力芯片,它配备的两块大屏,是5K的分辨率。整个软件由我们自己的合资公司团队自研,这个团队成员包括了smart#1和smart#3的座舱研发团队。在创新方面,比如在桌面的打造上就极具特色,smart做的是自定义桌面,包括了4套桌面主题,能满足用户对于个性的需求。我们有6屏智慧联动,无论是操控、娱乐还是信息反馈,都丝滑顺畅,极智便捷,包括生态,我们也全部提前做进去。行业首创的233英寸车规级全彩激光投影仪,可以给用户带来比如露营等场景上更多的玩法。另外,我们采用的是激光全彩投影仪,这和国内影院使用的技术是同源的。我们还有森海塞尔典范音响系统,可以给用户在车内带来沉浸环绕立体声的听觉体验。后续我们将推出更多新的功能,比如外出露营,一台车投影并把音频分享给其他车,在车里就能沉浸式看电影,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个画面。

张明霞:这次来到CES展,我们也注意到AI话题非常火热。实际上,smart#5也是首款应用豆包AI大模型的量产SUV。

羊军:从目前整个行业来看,豆包AI的能力还是不错的,我们在AI方面的合作比较早。我们会不断的把豆包AI大模型在车上的功能进行强化,如现在闲聊、文生图、根据音乐匹配氛围感的壁纸等等,当然,车载用户手册在后续也能通过AI询问来实现,并能给予用户指导。这些功能后续也将逐步推送出来。我们在国内使用了豆包AI,在海外我们会与Cerence合作,接入ChatGPT的能力。

Q2:首先,smart如何看待智能驾驶领域视觉方案和激光雷达方案?其次,现在芯片面临技术挑战的问题,smart如何确保供应链的稳定性和产品的先进性?

羊军:在智能驾驶领域,视觉方案靠着软件算法,也能做到非常好的智能驾驶水平。但我觉得因为激光雷达视距超过200米,探测角度也可以做得很大,在智能驾驶的安全方面多了一份保障。随着技术的高速发展,芯片基本上每年或每两年进行一次迭代。就保供而言,得益于我们依托股东吉利集团的采购体系,在芯片保供问题上已经有了相应的准备。

Q3:smart如何看待AI对汽车行业发展的影响?第二个问题是目前有很多公司在做AI,为何会选择豆包AI?

羊军:AI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从我们参加这次CES展来看,无论是汽车行业还是消费电子行业,AI是核心话题和主流方向,包括从芯片本身而言,AI也都是发展方向,我们是完全认可的。对于smart而言,我们还是会在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研发方面,强化AI的能力。

为什么在国内选择豆包AI,我们也做了很多考虑。其实在两三年前,很多媒体就曾问过我们,smart会不会做AI,我们给出了肯定的答复。但是如果我们采用自研的方式去做AI,投入非常巨大,所以我们需要找一些合作伙伴。我们在行业里面做了很多调研,去了解这些AI大模型企业。同时,随着豆包AI在手机上的应用越来越多,在车机端使用豆包AI,对于用户而言,上手难度和学习成本都不会那么高,更容易被用户接受。所有我们最终选择了豆包AI。

汽车之家

张明霞:现在AI的热度非常高。对于汽车产品而言,原先车是A点到B点的交通工具,后来我们说叫出行方式。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车最基本要保证的安全和便捷两大方面。在使用AI之后,不管是智能驾驶还是其它软件的应用,在大数据的加持之下,车的安全性会更好。而从便利性而言,在智能座舱和其他集成应用上,AI能让出行工具变为移动空间。这次来CES展也是感受到过去几年消费电子和汽车行业的连接也更加紧密,也有更多的实际技术运用于汽车产品上。

汽车之家

Q4:在智能座舱方面,大模型会不会迎来本地化部署?它对车端的座舱芯片的算力,是不是有进一步更高的要求? 2025年在智能驾驶这块,它的显性趋势是怎么样的?产品方面,高阶智能驾驶会出现在哪一个价格区间的车型上?

羊军:端云一体的大模型部署方式是大家都在尝试的。本地化部署有助于快速响应车辆控制等指令也有助于个人隐私和数据的保护。隐私和合规这方面smart作为全球性车型是非常关注的。当然本地部署对芯片的算力有一定的要求,smart精灵#5测试下来是有这个能力的,随着具体的应用场景和功能逐渐增强,陆续大家会看到。

羊军:在20万元价格区间肯定是会使用高阶智能驾驶。虽然目前有观点认为在15万元到20万元区间内容,也将使用高阶智能驾驶。但我个人认为这里面还是一个性能和成本的平衡,看大家在自己的车上按哪一个点作为最主要的卖点,把有限的预算,主要是投在哪里。如果15万的车,把有限的预算都投在智能驾驶上,别的地方相对来讲是投入的比较少。

第二,我理解现在行业里面有很多不同的智能驾驶的方案,包括城市领航,大家都在说自己的产品能做到城市领航。那究竟是城市通勤还是完完全全的城市领航?用户体验到底怎么样?能接受市场考验并且用户完全信得过吗?这个我觉得是另外一个考量的因素。

20万元以上的车,因为预算相对足够,能给用户匹配的是足够用的算力、优秀的城市领航能力等。而在15万元价位,要看最终的产品可靠性。在安全方面,smart一直非常审慎,我们希望smart的智驾不仅好用,更要让用户安心使用。

Q5:去年大家都在谈端到端,但是大家谈的又很模糊且很笼统,到后期大家又开始谈的技术路线。大家谈的太多太笼统,想知道您怎么看接下来大家的技术路线会有一个什么样的趋势?

羊军:接下来肯定会进入AI大模型这个方向。AI大模型就好比人脑算力从一个程度到了一个另外的程度,它能实现自学、自我思考。我认为这个行业方向肯定是正确的。过去是直接靠人制定规则,现在有了AI大模型,车辆可以自主去判断,再由人来做最终的抉择。AI大模型也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把信息源通过AI大模型的算法,再输入到动作里,其实这就是接下来一步的趋势。

汽车之家

张明霞:今天也是一个比较特别的日子,一方面是我们smart#5来到了美国拉斯维加斯,是我们全面焕新之后第一次新一代产品拿到美国来。另一方面,今天在南美智利,smart#1和smart#3正式上市。目前,我们在全球范围内有31个市场。今年,我们在海外市场拓展方面会有更多的进展,预计将会有超过10个新的市场,也会期待大家多多关注。

>>此文章为厂商供稿,不代表汽车之家观点<<
收藏
+1
+1
推荐阅读
发表我的评论
您认为文章写的好么:
评价内容: 修改 本文共有 4 个网友评价,其中100.00%好评,0%差评。
评价理由:语句不通/文章阅读困难
0/5000字 提 交 同步到:
最新文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