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之家 资讯] 从2024年开始,20万元以内的高阶智驾车型不断登上舞台,在中国品牌的携手努力下,高阶智驾正在从过去的加价选装,到逐渐成为标配,再到现在的全系标配。比亚迪的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上,海鸥也实现了在7.88万元的中配车型上标配高阶智驾,而10万元以上车型,比亚迪也做到了全系标配智驾,并且保证原车价格没有增长。在去年比亚迪推出荣耀版,打出“电比油低”之后,今年比亚迪又全系推出智驾版,掀起高阶智驾普及风潮。那么比亚迪高阶智驾是不是真的很有竞争力呢?别急,我们今天一起来聊一聊。
● 比亚迪高阶智驾很无敌?
下面的这张表,非常直观的展现了20万元内,搭载高阶智驾的车型销量表现如何?20万元内的车型中,仅有小鹏和埃安的部分车型拥有更高阶的城区智驾,而这其中销量最好的小鹏MONA M03,唯一配备高阶智驾的Max版本至今尚未交付,该版本原计划春节后交付,但小鹏MONA M03火爆的销量超出预期,Max版不得不给普通版车型进行产能让路,延期第二季度交付。一旦小鹏MONA M03 Max上市,将会成为价格最低,且拥有高智驾水平的车型,因为它可以实现目前最高级别的端到端智驾,产品实力不容小觑,这一点何小鹏本人也很清楚,但是这次他并没有着急将Max版本投向市场。
汽车之家研究院数据显示,30-40万元是高阶智驾渗透率最高的市场,也是中高端新势力纯电动车与增程车型覆盖较为集中的市场,消费者对一台车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代步,会对智能化有更高的需求。
反观10-20万元市场,高阶智驾的渗透率是所有价位区间中最低的,深绿色的L2+级智驾占比很小,这是2024年第一季度的数据,而上面销量表中不少20万元内的车型,也都是2024年才推出的智驾车型。20万元内的大多数消费者的主要需求仍然是代步,对于智驾并不敏感,小鹏和零跑销量较好的核心原因在于产品综合实力更强,综合性价比更高。眼下,智驾对于这一层级的消费者来说,是加分项,但不是必要项。不过,渗透率低恰恰表明了这一市场有着极大的挖掘潜力。
伴随着比亚迪入局智驾,未来几乎全系车型都将拥有高阶智驾,20万元内又是比亚迪最为核心的市场,贡献了大部分的销量,势必将带动这一层级智驾的普及。机构预测,到2025年底,乘用车高阶智驾渗透率将达到20%,与2024年上半年相比,提升近一倍。
比亚迪能否起到鲶鱼效应,还要看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如何。目前15万元以内拥有高阶智驾的车型非常稀缺,并且都是采用纯视觉的智驾方案,从成本考量更加经济。而且这一价位的竞品大多是采用第三方合作的智驾方案,这样一来进一步降低了研发成本,同时智驾水平也更可靠,比如宝骏采用了大疆的智驾技术。
比亚迪这次最王炸的要数海鸥、海豹05 DM-i、秦PLUS(参数|询价) DM-i这三款车,拥有天神之眼C智驾的车型起售价分别为7.88万元、9.38万元、9.38万元,突破了中国拥有高阶智驾车型的最低价格,可以说完全没有竞争对手。同时,海鸥智驾版还让10万元以下车型的安全配置达到了新高度,这似乎比智驾更重要。
从已经公布的价格来看,比亚迪售价在20万元以内的车型,基本全部采用的是自研的天神之眼C技术,基于比亚迪庞大的产品阵容,完全可以均摊研发成本,就像DM-i技术一样,最终产品的价格会越来越低。同时,自研技术有更主观的迭代能力,可以根据用户需求,随时改进升级。从硬件来看,比亚迪车型采用三目摄像头,摄像头数量更具优势,同时配备了1颗英伟达Orin N芯片,算力达到84 TOPS,综合的硬件实力更好,将会拥有更好的安全性。在软件层面,与拥有高速和城市记忆智驾的宝骏云海功能看齐(比亚迪城市记忆智驾将后续OTA升级)。
15-20万元的车型,有较高硬件水平的车型不在少数,小鹏MONA M03甚至配备了2颗英伟达Orin X芯片,算力达到目前智驾第一梯队水平—508TOPS,埃安AION RT和零跑C10还是这一级别为数不多提供激光雷达方案的车型。这里已经涉及不少新势力品牌,多数拥有自研智驾技术,当然也有像深蓝这样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的品牌。横向对比显示,天神之眼C的硬件配置在此价位段不占显著优势,好在这一层级车型也主要以高速智驾辅助为主,功能上的差距并不算大,仅有部分车型拥有城区智驾,同时,比亚迪的很多车型仍然在价格上有优势。而拥有激光雷达的天神之眼B方案才会拥有城区智驾,但目前只有部分比亚迪车型的顶配车型才会配备,售价都在20万元以上。
眼下比亚迪的“智驾”之战才刚刚开始,当下,在公司战略层面,比亚迪已经把智能化放在了首要位置,投入巨大资金,引入优质人力研发智驾。
小米能做成的事情,比亚迪也同样有能力做成。小米仅花了3年时间,就打造出了比肩行业领先水平的车型,而在智能化方面,小米也正在向行业领袖努力,2024年12月末,雷军出手千万年薪挖来95后AI天才少女罗福莉,她被称为DeepSeek的首席架构师。小米的快速成功,主要依托于雄厚的资金投入,对人才的重视,和公司强大的影响力。这一次,比亚迪与小米一样,也是全面投入。
2024年11月,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公开表示,在智能化下半场,将投入1000亿元用于AI和汽车结合的智能化技术,实现整车全面智能化进阶,以 “赢得未来的技术话语权”。同年9月,比亚迪成立了先进技术研发中心,这一中心将为比亚迪集团内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双模技术等部门提供算力、算法、大模型等支持,涉及所有热门大模型。同年11月,比亚迪还挖来了“AI 六小龙”零一万物前首席技术专家聂鹏程加入比亚迪先进技术研发中心,通过引入成熟技术人才,为研发提速,比亚迪正加快自研端到端高阶智驾、大模型的研发。近三年,比亚迪工程师数量快速增长,目前已有超过11万名研发工程师,智驾研发工程师超过5000人。
接下来,就像比亚迪DM-i技术一样,未来比亚迪智驾技术也将迎来快速迭代。相比DM-i技术,智驾技术主要体现在软件层面,后期可以通过OTA升级,比如在这次发布会上就已经明确,城市记忆智驾将在2025年年底前OTA升级。因此目前比亚迪车型配备了较高的三目摄像头,也是为后续的升级提供了硬件基础。基于比亚迪庞大的工程师团队,即便现在天神之眼B的价格还没打下来,但是相信不久的将来,比亚迪肯定可以做到和天神之眼C一样低的价格,掌握核心技术。对于比亚迪来说,在智驾领域的深耕还需要时间。
比亚迪海洋网销售事业部总经理张卓曾表示,比亚迪将继续发挥“低成本”的优势,并希望2-3年内在15万左右甚至15万以下的车型中全面实现标配比亚迪自研自产自销的智能驾驶系统。
在比亚迪加速冲击智驾赛道之后,未来比亚迪拥有高阶智驾的车型将从十万元以下到百万元以上,如此一来,将引领中国品牌在智驾技术上共同进步,上限也将会有新的突破。根据规划,短期内比亚迪将有两种智驾方案,一种是采用华为乾崑智驾ADS 3.0,已具备端到端智驾。另一方面,比亚迪正在加快自研智驾,根据不同的车型对应不同的智驾,天神之眼A将会在仰望品牌车型上搭载,配备三激光雷达,双Orin X芯片,算力508 TOPS;天神之眼B将主要会在腾势品牌和比亚迪的中高端车型上出现,配备单激光雷达,有一颗英伟达Orin X芯片,算力达到254 TOPS;天神之眼C主要服务比亚迪入门级车型,采用纯视觉智驾方案,配备一颗英伟达Orin N芯片,算力84 TOPS。综合硬件实力表现并不逊色。
● 中国智驾已经领先全球?
2025年,中国市场将有更多的用户体验到端到端智驾,而没有开启端到端智驾的车企,也正在“重兵”投入研发,或者是短期依托第三方智驾公司,实现车位到车位的自动辅助驾驶,同时,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也在近期明确表示,2025年内将冲击L3级别有条件自动驾驶。预计到2025年底,中国的智驾水平将整体达到更高水平,到那时,端到端智驾可能将在20万元以上的新能源车市场铺开,而20万元以下的市场高速智驾也将成为主流。
对于端到端技术,小鹏的自动驾驶负责人李力耘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传统智驾中,工程师需要为车辆设计各种限速值,比如路口左转限速,右转限速,狭窄路段限速、高速匝道限速等,非常复杂,但是在应用了端到端技术之后,就不需要设置这些限速值,只需要用人类驾驶获得的数据去训练大模型,那么智驾系统就能“学会”像人类司机一样在各种路况保持合适的速度。
当然,如果2025年特斯拉FSD能够在中国落地,也将在行业内掀起新波澜。基于目前特斯拉在国内庞大的用户群体,一旦落地,将很快适应中国的用车环境。
伴随着更多中国品牌厂商的加入,中国的智驾渗透率将远超全球其他国家,机构预测,到2030年,中国L3及以上自动驾驶汽车渗透率有望达到29.6%,高于同期欧洲(19.7%)、日本(12.8%)和美国(6.5%)。
海外品牌尽管也有在进行智驾层面的研发,但是并没有太多品牌商业化落地,原因是海外用户对智能化并不敏感。很多国家依然以传统燃油车消费为主,消费者更在意车辆驾驶体验,同时海外对自动驾驶的法规严苛,基于种种环境原因,再加上智驾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更注重成本的海外车企,在市场不成熟的情况下仍然会选择观望。
在中国市场,海外品牌会选择与中国本土供应商合作,如华为、地平线等,这不仅将节省研发成本,缩短智驾的落地时间,还可以满足中国消费者对智能化的需求。
其实海外自动驾驶也正在通过另一个途径实现商业化,那就是Robotaxi,比如在美国,Google系无人驾驶公司Waymo已经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运营。但是海外的严苛法律制度,一旦发生事故,就将面临危险,比如通用旗下的Cruise无人出租车,就遭遇了接连的事故,再加上持续的亏损,不得不放弃无人出租车业务。不过,这并没有阻挡车企进军Robotaxi的脚步,特斯拉在去年上演了一场无人出租车的科技秀,并计划2026年在美国运营Cybercab。
在中国,百度、小马智行也已经实现Robotaxi的商业化运营,也有更多车企选择加入,但是商业化前景是否明朗,还不得而知。无人驾驶出租车肯定会是大趋势,车企终将也会向出行公司转型。当下,量产车的商业化,智驾仍然是消费者最直接的需求,前景更加光明。
● 写在最后:
近一段时间,DeepSeek、AI、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持续走红网络,包括比亚迪在内的不少车企也第一时间与DeepSeek展开合作,让我们又看到了汽车智能化新的发展方向,未来中国汽车在智能化的层面将会突破新高度。而这次比亚迪发布会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比亚迪仍然依靠成本上的优势,可以让更多人享受到高阶智驾。此外,比亚迪也把更多的安全配置下放到入门级车型中,这似乎比高阶智驾的意义更加重大,对于汽车来说,足够安全才是永恒的第一要素。(文/汽车之家 秦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