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之家 行业]2025年成都车展上,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一位实力“搅局者”——全新MG4(参数|询价)。以6.58万元限时补贴的起售价强势杀入纯电阵营,MG4即刻点燃行业热点,成为车展现场和市场舆论的新焦点。
“MG是为年轻人服务的品牌,所以年轻人对我们的要求就两个字—— ‘听劝’。”上汽集团乘用车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俞经民提到,“8月5日全新MG4预售,小订就爆单了。用户说9月5日上市太晚,我们就提前到8月29日;用户想开学提车,我们就拿出500个先行者名额。”
在星愿、海豚等精品小车扎堆的当下,MG4凭什么后来居上?在成都车展期间,上汽集团乘用车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俞经民、上汽集团创新研发总院总设计师兼上汽英国技术中心总经理邵景峰、上汽乘用车MG品牌事业部总经理陈萃与媒体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揭示MG品牌重返主流的打法、思考与底层逻辑。
价格平权、技术反攻
MG4的定价策略毫不掩饰对主流用户的渗透意图。7万内400公里,9万上530公里,10万内配半固态电池。陈萃指出,“我们不会在性价比上耍花招,而是把技术平权做成品牌信仰。”
其实在预售过程中,MG4订单结构本身已有明显信号——低配只占10%,中高配以上占比超过50%。对比传统“价格敏感型”小车,该车主力用户明显倾向技术配置和功能体验,而不是单一价格。
除了价格,MG4强调的“平权”贯穿金融、服务、用车场景。官方推出0首付、低息贷款、原厂改装等举措,降低年轻人用车门槛,也强化了品牌包容力。
陈萃再三对比MGB时代“平民跑车”理念,强调只有让技术大众化,品牌的价值感才真正成立。今日,半固态电池、CTB一体化、OPPO智行互联等配置陆续下沉,也让十万元级小车首次具备了“体验升级”的可能。
技术端,MG4首次在量产车上大规模上车半固态电池。来自清陶能源的这套70kWh动力包,能量密度180Wh/kg,低于5%的液态含量直逼固态路线。经过三向十针刺等极端安全实验,实际表现优于常规磷酸铁锂方案。
“技术不是为了炫技,而是让用户永远不需要感知风险。”陈萃提到,半固态的最大价值是安全,但MG希望用户“永远不用感知到安全事件的发生”。
另一方面,新车的设计也有突破——主设计师邵景峰坦言,团队将Cyberster超跑上的箭头尾灯、低风阻气道等跑车元素下放,为MG4赋予百万级跑车的识别符号。设计团队在本土和全球化偏好间反复权衡,直接为“10万元级精品小车”带来稀缺的运动感。
当然,MG4也面临不可忽视的挑战。比如,如何在快速爬产阶段保持品控与交付效率?俞经民坦言,“可能产线的改造会耽误一点产能的实现,但也要克服困难,实现四位数之上的批量交付。”
从“海外爆款”到“海内外并举”
今年上半年,自主品牌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首次突破70%大关,但行业内心知肚明,仅靠国内“量”的爆发还难以锻造真正的世界级品牌。
过去十年,MG在海外市场尤其欧洲表现突出,MG4上代车型一度跻身德国和英国纯电车型榜前列。2025年上半年MG在欧盟关税压力下仍逆势增长18.6%,单在欧洲售出15.31万辆。
MG在欧洲市场销量不仅首次超过特斯拉,今年6月,MG4在德国纯电车型销量榜排名第二,超过大众ID.3。而作为对比,特斯拉同期销量近11万辆,同比下滑33.2%。
然而,MG品牌并未止步于“出口优先”。近三年来,随着欧美等地贸易壁垒增加,“过度依赖外销”模式风险逐渐暴露。品牌管理层清醒地认识到:全球车型不仅要经得起国际市场检验,更需要在国内市场打造稳固的根基。
为此,全新MG4上市同步进行国内外战略部署。陈萃与俞经民明确回应,“只有真正做全球的产品,品牌才有长久生命力。”
渠道与产品策略上,MG正尝试让“海内外并举”落地。国内,MG展开400家传统门店和200家快闪店运营,快速响应需求。海外市场,MG在全球七大区形成规模增长,配合中国本地技术创新和全球化适配。
未来三年,MG还将投放13款新能源新品,覆盖轿车、SUV、跨界、旅行等更多细分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MG品牌过去曾存在“海外热卖、国内低调”的割裂局面。此次MG4的国内高调攻势,以及海外市场对新技术表现出极高兴趣,尤其对于半固态电池路线普及的渴望,预示着MG有望打破这种局面。
正如俞经民所言,“中国是单一市场的最大市场。国内卖得好,全球一定卖得更好,这是坚定不移的判断和出发点。国内卖得好,这个资源要保证,全球的适应性的开发也要保证。”
全新MG4的上市不仅是又一款新车的登场,更清晰标志着上汽MG品牌战略的调整——由此前的“出口为先”转变为“国内外市场齐头并进”,由“海外爆款”向打造“国内核心阵地”转向。当然,随着未来更多重磅产品相继落地,MG能否真正重塑本土主场地位,依然需要时间和市场的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