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更多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问编辑
当前位置:
李骏院士:AI汽车时代,企业价值将从制造价值转向运营价值
张宇喆
张宇喆
原创 · 0浏览·2025-10-24 15:13 · 北京
关注

[汽车之家 行业] 10月21日~24日,第三十二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SAECCE 2025)在中国重庆·科学会堂召开。SAECCE 2025通过汇聚行业智慧、展示前沿技术、搭建合作桥梁,并携手全球汽车科技力量,服务全球汽车科技发展,共创世界级汽车科技创新平台。

在SAECCE 2025于10月23日下午召开的“人工智能主论坛”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李骏发表了主题演讲。他在演讲中表示,AI正以颠覆性的力量重塑汽车产品,推动其迈向智能体新纪元。汽车企业的价值将从造好车的制造价值转向运营智能体的长期运营价值。

汽车之家

李骏预计,数据在未来将作为AI的核心养料,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战略资产。与此同时,AI将打破单一维度的竞争格局,升级为生态体系间价值网络的对抗。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企业需要定义智能体独特的人性和价值主张,以勾画未来产品品牌的定位;还应加速构建全生态资源整合能力,提升跨终端智能协同体验,从而强化用户的黏性,打造AI时代企业生态竞争的核心壁垒。

以下为演讲实录(汽车之家精编):

大家好!

能把汽车AI作为一个主会场,这是汽车工程学会一个最大的变化,也是一个导向。大家知道,汽车工程学会是中国汽车科技创新的平台,也是一个推手。因为我长期在汽车工程学会,也任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本届大会,我最大的感受,是有了这样一个主论坛。

今天,我受邀发布AICar,首先得介绍一下这是怎么出来的。我任董事长期间,我提出汽车工程学会要向研究型学会转变,因为汽车科技实在是太复杂、太先进了。中国汽车现在由小到大,现在需要由大到强,由大到强怎么强?就是科技要强。

这次发布是由汽车战略研究院,也就是我任理事长的时候提议建的战略研究院。汽车战略研究院,对应汽车产业科技变革的重大战略需求,引领技术创新方向,服务产业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2020年7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筹建了国际汽车工程科技创新战略研究院,简称国际战略研究院。现在我还兼这个院的院长。

自成立以来,国际战略研究院一直在汽车产业战略研判、技术趋势、研发与路径研判等方面开展工作,产出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路线图》。这次大会发布了3.0,这就是研究院的大手笔。《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汽车科技预见》、《汽车科技评论》、《商用车碳中和技术路线图》等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支撑了政府对行业的管理、企业转型升级以及企业创新发展的情况下。本次,郑亚莉这个团队在将近30名专家的指导下,有幸得到了吉利汽车的大力支持,今天有了这个AICar。

而且我们这个团队很谦虚。到底汽车需要什么AI?或者AI怎么影响汽车?这还是一个不确定的,这也就是论坛的生命力。这个主题叫做《AICar的初步畅想与探索实践》,很谦虚,抛砖引玉给这个论坛提出基石。

首先,大背景是AI技术颠覆性约束将全面重塑智能终端的开发范式与体验逻辑。

一开始大家都认为以自动驾驶汽车是定义场景,软件定义汽车的行为。5年前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大多数的汽车OEM都是搞软件定义汽车,基于场景来编程。因为场景是无限的,用无限的场景你去做自动驾驶汽车肯定是不行的。因此,出现了端到端的人工智能,现在又向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这种大的背景是一种范式的革命,没有跟上范式革命的OEM必将被淘汰。

所以,近年来,大语言模型、生成式多模态大模型、世界模型等技术持续突破,推动AI感知、预测、推理、决策甚至控制。车辆动力学,也可以是AI控制,均能实现指数级的提升,不仅改变了技术的落地路径,更重要的是重构了所有带有智能终端属性产品研发范式与用户体现逻辑。这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是最值得我们判断的。

第二,是一种思考或者说是一种畅想。AI将全面赋能汽车产品,推动汽车成为AICar。现在,大家总说Agent具身智能。AICar也是我们这个命题,将作为下一代智能空间的核心载体,与智慧出行的生态节点,以专业可靠的司机和聪明勇敢的伙伴等为定位,以自主性、交互性、适应性、生成性等等为关键特征。通过多域融合,实现从功能集成到智能协同的范式跨越,打通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并逐步地深化记忆、推理、主动,特别是主动进化的生命类人体特征的,最终成为深度嵌入用户生活全场景的智能生态核心枢纽。这是对AICar一个初步的定义,大家可以想像也可以咱们一起众创。

关于产品的畅想。从本质来看,AICar是一个由多个子智能体有机融合的超级智能体。假如说作为产品这一端,目前看到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底盘和智能动力。你可可以想象,原来内燃机是用MAP控制,现在用Transformer,这是多智能体。

下面做十个关键的判断,抛砖引玉。

第一是VLA改变了自动驾驶系统的设计逻辑与能力边界,将成为驾驶智能体基础的模型。

这也是当前的判断。VLA在统一架构内,深度融合视觉感知、逻辑推理、行为规划等多模态的信息,能够有效地解决多模态的信息传递,消耗和联合、优化训练效果不佳等问题,其核心价值在于一体化的效率与场景的适应性可以使智能体像人一样看见即能行动,成为端到端的核心生态。未来,端到端势必融合更多的模态,核心形态将发展为XLA的畅想。

第二是世界模型的本质是对真实世界的极致压缩,将成为理解世界、预测未来的基础工具。

现在,大家都在提出各种各样的大模型。现在世界模型通过空间重建和时间推演助力智能驾驶体系,强化学习与闭环仿真训练。未来,世界模型将能深度地赋能座舱融合交互,数据融合与价值挖掘,应用所有需要在虚拟环境中创建场景,进行预测和交互的环节。整体来看,智驾系统将从专用的智驾模型向通用的基座模型演进,融合端到端系统的类人与世界模型、类世界成为几乎相互迭代的重要方向。

沙利文对世界模型专门出了2025年的报告,在报告中他非常系统地总结了世界模型对中国和对未来世界智能汽车的贡献。

第三是算力优化与数据闭环将成为驾驶智能体高效自迭代的核心抓手。

行业现在呈现车云两端算力同步扩张的趋势,但算力的规模是智驾竞赛的基础,能效比优化才是取胜的关键。特别是对中国,攀比算力目前还是困难的。数据量的积累也成为共识性的发展途径,但规模积累只是开局,数据闭环才是终结。今天上午我们也讨论中国智能驾驶汽车怎么能有更大的数据之间的相互交流。

面向未来,无论是算力还是数据,相较于量的扩张,实现量的优化及质的提升,将成为企业决胜AI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第四是“超拟人交互”HMI将重新定义人车关系,并推动座舱智能体加速迈向数字生活伙伴的终极形态

大家可以畅想,当前,座舱面临感知模态的孤立,情景理解减薄、意图理解机械等痛点难点,需要借助于多模态的感知、上下文的工程化、因果推理等AI的技术手段,全面地提升感知、理解、记忆和交互的能力。在这里我也提一下,现在像L4以上的车还都必须有人类安全员,这个事情怎么解决?L4的车需要人类安全员那就没有智能化也没有减少成本,所以很多公司在这方面还需要进行探索,这就需要驾舱具有代替人类安全性的作用。

未来,座舱智能体将成为人车交互的唯一窗口,是串联各域智能体实现跨域协同服务自然交互的中心。

第五是基于云端协同、大小协同的交互功能智能分配将成为座舱的应用范式。

这种端云协同既能发挥云端大模型的资源优势,又能结合端侧大模型的计算敏捷性,从而实现强推理与长记忆结合,解决更多边际痛点和需求碎片化问题,目前已经成为行业的需求方案。我没有时间讲里面这些东西,因为我们的说法顶上的黑字是论点,这些字是论据,中间这个图是论证,最底下这行话是结论,所以大家可以拿到材料这么去理解,由于时间所限不能展开。

第六是在多端互联推动下的AIOS操作系统,将加速实现从座舱开始的落地应用。

AIOS是基于AI跨域融合多端融合的操作系统,能够充分融合多端智能终端的用户需求和感知数据,在保证系统安全性和用户隐私的同时,能够实现高效率的资源管理、系统任务的调度以及多终端精准的服务分发,最终满足用户全场景智能生活体验的需求。

未来,AIOS将从座舱域的场景服务出发,向整车各域深度融合演进,将全车整合为可整体调度、融合贯通的超级智能体。

第七是智能底盘与动力将成为精准动态控制,保障行车安全的“运动控制大脑”。

今天上午在这里有一个智能底盘的会,我也说了目前自动驾驶所谓端到端还是从感知到路径规划的端到端,抛出了一条路径,能不能实现这条路径?从硬件上要靠底盘,从软件上要靠车辆动力学人工智能。所以真正的端到端是从感知到车轮的端到端,是这样的一个判断。

通过感知+AI与线控技术深度融合,底盘的角色将被颠覆,从被动感知、单域控制人工标定的机械系统,向主动感知、协同控制、健康管理、自主学习的智能化协同系统演进。我的团队还在研究这个车是有生命周期的,一个车机械系统老化了不是原来控制的,怎么可持续学习的人工智能系统,这也是非常关键的。

预判未来,最终成为全域融合、动态控制、全维的舒适性体验与全场景的安全保障、全生命周期进化不惜的底盘智能体。

第八是AI将赋能形成智能智驾+智能底盘更大的端到端系统,重构驾乘的体验。

智驾与底盘的初期融合探索以“点”的状态技术融合为主,核心是双向交互及数据打通。随着中央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的发展,智驾与底盘的融合中枢将实现,中央控制。前天的大会上,比亚迪它也在搞中央控制,未来GPU有足够的资源。

所以未来,通过基于高速以太网、多域互联新一代的架构,底盘、智驾、座舱还应该加智能动力,因为现在底盘的定义不包括动力,将深度的融合,提供千人千面的驾乘体验。

第九是动力电池将转型为集实时感知、自主决策、动态响应于一体的智能电池体系,实现更加精准的状态,顾及安全预警及多场景的主动调控。

未来,电池安全的重心将从被动防护和故障报警升级为隐患预警和风险主动抑制,以强大的预警达成全生命周期零安全事故的目标。

第十是AI赋能下全局优化能量策略,将重塑车辆使用全周期能量管理的范式。

动力智能体将融合全局形成的多元信息,实现全车动力与智驾的深度融合,特别是对于混合动力汽车,未来汽车都是有感知系统的,不再是基于MAP的标定,是要基于感知的、实时的人工智能控制。

未来,需以智能动力、车能路云构建智能节能、智能补能、智能供能多场景动力智能体,解放AICar的能量约束。

做了十个判断之后要有一些探索,要有一些预见。

一是未来的变革与挑战。观点是AI正以颠覆性的力量重塑汽车产品,推动其迈向智能体新纪元。与此同时,企业的生存逻辑也将迎来三大革命性的转变,画了一个AI时代生存三角转型。这样的转型价值创造方面是企业的战略目标被改变,从造好车的制造价值转向运营智能体的长期运营价值。

资源配置方面,数据作为AI的核心养料,将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战略资产。固定的硬资产的核心地位将逐步让位于企业的软资产,软件定义汽车,是数据在开发汽车。

博弈逻辑方面,AI将打破单一维度的竞争格局,升级为生态体系间价值网络的对抗。也就是说,一个企业将有很多的智能体,你怎么形成博弈的逻辑。

刚才是一种确定解,怎么样突破呢?为此企业需以生存三角的新法则,锻造AICar时代企业突破力,这里提出了企业突破力的一套逻辑。

价值创造方面,企业需要定义智能体独特的人性和价值主张,以勾画未来产品品牌的定位。资源配置方面,既要挖掘全流程的数据价值,打造开发到体验的闭环,也要搭建更高战略层级,打破部门职能壁垒的AI大研发团队,保障AICar系统的研发。我们听说吉利在干这件事。

博弈逻辑方面,整车企业应加速构建全生态资源整合能力,提升跨终端智能协同体验,从而强化用户的黏性,打造AI时代企业生态竞争的核心壁垒。怎么通过更好的AI技术创造企业品牌是一个非常大的企业发展潜力。

我做一下总结,以上是《AICar的初步畅想和探索实践》白皮书,我们这次是以白皮书的形式发布核心观点。感谢所有指导专家和研究团队为本报告所作出的努力!国际战略研究院将继续发挥学会平台和行业专家资源聚合的优势,以打造汽车产业科技创新、战略研究高端智库为使命,努力成为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新变革的推手、趋势的观察者和引领者。谢谢大家!

文章标签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举报/纠错
2025/10/25 01:0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