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无人驾驶技术正在重构汽车产品逻辑,随着驾驶位及相关设施被移除、安全约束被弱化,车内可用空间得到放大且布局更多元,汽车也正在由交通工具演变为多功能移动空间。汽车产品划分方式或将由传统的“车长×车身形态”转向“空间×场景”。对于车企而言,产品设计重心或也将发生改变,提前围绕不同使用场景进行功能定制与空间设计并持续积累相关能力,或成为车企在未来主要的竞争力。
一、有人驾驶时代,车企通常以“车长×车身形态”为坐标规划产品矩阵
在有人驾驶时代,车企的产品组合沿着一张“车长×车身形态”的坐标铺开,二者共同决定了不同车型产品所面向的市场用户和满足的需求,同样也决定了车企的市场竞争策略。从2025年上半年销量大盘看,轿车和SUV基本各占一半,车长维度下A级和B级车贡献了73%的市场份额。但在无人驾驶时代,随着新趋势对汽车带来的改变,我们判断当前的市场格局将发生较大的变化,甚至这种以“车长×车身形态”的划分方式或也将不再适用。

数据来源:乘联会
二、无人驾驶对汽车带来新的趋势
1、驾驶位及相关设施移除,驾驶占用空间被释放
在无人驾驶系列之四:私家车向“专属移动空间”进化中,我们提出,无人驾驶可以带来物理空间的解放:取消驾驶座、方向盘、脚踏板等驾驶设施,释放出一辆传统轿车近四分之一的乘坐空间。被释放的空间在不同场景下具有节省车辆生产成本、提升出行体验以及提升载客人数的价值;例如,共享出行场景下,当无需为专职司机预留驾驶位时,一辆单排双门双座车即可满足80%的需求(滴滴统计80%的网约车出行需求人数少于2人);单人私家车场景下,去除驾驶座可以使一侧后排座椅完全放倒延伸至前排;多人私家车出行场景下,原本用于划分驾驶位和副驾的中央隔断区域可以被移除,从而连通前排空间,使原本第一排双座空间变为三座,增大了载客数。
2、交通安全性提升,车辆设计限制放宽,车内布局更多元
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研究显示,未来 L4级自动驾驶可消除90%以上人为失误造成的交通事故。在无人驾驶时代,由于人类不参与驾驶决策,理论上车与车之间发生事故的概率极低;事故或多发生在低速人车混行路段,人类做出异常举动(鬼探头、故意碰瓷等),车辆来不及反应才会发生碰撞,但低速与人发生碰撞通常对车内乘客造成的伤害较小。因此,传统汽车为乘客安全考虑所制定的相关要求和惯例在无人驾驶时代可能发生改变;有人驾驶时代,车辆座椅不能180度放倒,主要由于传统三点式安全带无法固定住躺平的乘客,因此导致有人驾驶时代在车内睡觉体验不佳;再比如,同样是受到安全带和安全气囊工作原理的影响,我国小型客车座椅必须朝前不允许朝后对坐,导致多人出行难以实现面对面交谈;此外,前机舱的设计也有发生撞击后吸收冲击力的安全考虑。无人驾驶时代若整体安全边界显著提升,部分限制有望放宽,车身形态和车内布局或更加多元化。
3、驾驶的注意力被释放,驾驶舱向 “多功能移动空间”升级
将汽车打造成 “多功能移动空间”的概念在有人驾驶时代已经出现,但受限于汽车需要人工驾驶,享受多功能体验与驾驶车辆天然存在冲突,无法由一人同时进行;例如,2020 年CES上展出的宝马i3 Urban Suite,尽管车内定制了简易的躺椅和办公桌,但在单人出行场景下躺椅和办公桌均无法在行车过程中使用,驾驶员仍需坐在驾驶位上操控车辆,因此定制化功能的利用效率不高。

宝马i3 Urban Suite
而无人驾驶时代则彻底打破了对驾驶注意力的限制,驾驶员从驾驶位上被解放,行车过程中可将精力完全投入到“移动空间”的功能体验上;也正如我们在无人驾驶系列之四中所提到,“移动空间”将催生出新的需求场景,例如缺觉人士的“移动卧室”,实现睡着上下班,再比如多娃家庭的“移动起居室”,为家庭提供出行过程中的休闲娱乐空间。
三、新趋势下市场格局的变化
车身形态:类似MPV形态的一厢车将抢占部分轿车和SUV的市场
如前文所述,有人驾驶时代汽车主要满足出行乘坐需求,因此乘客人均车内所需空间较小;在无人驾驶时代,汽车所扮演的角色将转变为满足各类需求的多功能移动空间,在非低成本出行场景下,乘客需要更大的车内空间以满足较好的体验。但汽车不会变得更长,而是乘坐空间利用率会提升,继续增加车长一方面会导致成本上升,同时也不利于城市道路出行,但通过改变车身形态和车内布局以提升乘坐空间利用率在无人驾驶时代存在可行性。
有人驾驶时代,三厢轿车乘员舱长度仅占到了总车长的一半,以2024年热销A级轿车比亚迪秦为例(长4.8m×高1.5m),由于发动机舱与后备箱占用了2米车长,实际乘员舱长约2.8m;再扣除踏板/方向盘等驾驶操控区,实际供乘坐的体积约为4.7 m³(长2.0m×高1.3m×宽1.8m)。相比而言,亚马逊公司研发的Zoox无人车超过95%的车长可以被用作乘坐空间,其将动力系统完全集成在底盘,并去除了驾驶操控系统,在3.6米的总车长中可完全用于乘坐的舱长达到了3.4m,车内空间可达约9.2 m³(长3.4m×高1.7m×宽1.6m),相当于两台比亚迪秦的空间。因此,类似Zoox无人车这类的一厢车或在未来抢占部分传统轿车和SUV的份额,而根据不同场景的需求,车身形态或更加多元。
车长:A0/A00级车的市场份额将显著增加
一方面,随着车内空间利用率的提升,原本A0/A00级车即可满足当前A/B级车的需求。另一方面,在此前无人驾驶系列三:RoboTaxi时代共享运力重构中我们提到,由于无人驾驶时代打车比买车便宜,部分低成本出行需求将由私家车转至RoboTaxi;而满足低成本出行的RoboTaxi为了极致降本,车辆将以双门双座的小型车为主(类似特斯拉的CyberCab),车辆核载两人,由于无需预留司机驾驶位,单排的乘坐空间即可承接绝大多数需求,因此车长可以缩短至A0/A00级。
四、无人驾驶时代,车企将用何种产品组合承接新的出行需求
根据上述对未来汽车发展趋势的判断,传统以“车长×车身形态”的产品划分方式在无人驾驶时代或不再适用;一方面随着车身形态更加多元化,传统两厢、三厢、SUV和MPV的划分方式发生改变;更重要的是,汽车满足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和定制化,而车身形态难以和需求场景直接相关联。因此,无人驾驶时代车企采用“空间×场景”的产品划分方式进行产品规划布局或更能精准满足用户需求,纵轴空间无需沿用传统的A00-D级的划分标准,而是可以采用“滑板底盘”的方式定制化调整车辆尺寸;横轴则由车身形态调整为场景,从场景需求的角度制定车身、车内布局等方案;例如,以单人或多人、共享或私家两大维度将场景划分为四大类,以下分别列举了各大类场景下最有代表性的需求:

汽车之家研究院
单人共享出行——低成本出行
如前文所述,低成本出行将由RoboTaxi满足,有人驾驶时代为了低成本出行而买车的人在无人驾驶时代将放弃买车。对于车企而言,尽管这部分C端的销量会出现下降,但与此同时将新增大量B端RoboTaxi的购车需求,通过与运力公司达成合作并快速抢占RoboTaxi车辆销售市场未来或存在较大的机会。
单人私家车出行——个人生活空间
相比于共享出行追求极致的效率,私家车出行则追求满足定制化的极致体验,例如将车内空间打造为移动的办公室、电竞室或私人影院等,将有人驾驶时代车内无法提供好体验的场景搬上车。对于车企而言,提供车内设施定制化能力或成为未来用户买车的主要驱动因素;即便是同一场景下的选配也将非常多元,从功能设施选品、布局再到选择款式和具体定制化需求,车企可以通过进一步扩展当前的生产和服务能力,一方面探索新形式车内设施的供应管理,另外调整服务流程以承接用户的定制化需求;无人驾驶时代单人私家车场景的关键已经不在车辆性能本身,而在车内设施所提供的功能。
多人共享出行——移动社交空间
区别于单人出行,多人出行通常包含了社交属性。无人驾驶时代,车辆可以按需采用双排对坐、三排对坐(两排朝向一排朝后)、或四排对坐(两排朝前两排朝后)的布局,每排乘坐2-3人;在兼顾舒适性和载客人数的基础上,将车内打造为社交空间,例如公司出差可以将车辆当做移动的会议室,采用双排对坐,中间放置一张桌子,供4-6位同事在行程中进行办公和开会;再比如,对坐的方式可以直接实现在车内打麻将、掼蛋等娱乐需求。

Zoox无人出租车
多人私家车出行——家庭起居室
家庭起居室可以理解为将一整套家庭生活空间搬上车,例如沙发、桌椅、床,甚至还可以包括卫生间、厨房等配套设施;其体验与传统房车相近,但在无人驾驶的架构下,相同车内空间仅需当前房车车长的的三分之二即可实现,从而使其在城市道路通行更加便捷,利用率更高。例如,一款长5.5m×宽2.5m×高3.0m的家庭移动起居室周末可以载着四口之家集体出游,白天在车内进行娱乐活动,晚上将沙发改为床铺直接睡在车内,平日里还可以作为家庭成员的通勤工具继续使用。对于车企而言,多人私家车出行和单人私家车出行具有一定的相似程度,但需要更大的车辆尺寸和更加多元的车内设施功能。

无人驾驶时代移动家庭起居室
对车企的启示
随着无人驾驶时代车内乘坐空间变大、车内设施布局更灵活、以及驾驶注意力被释放,汽车形态和满足的需求将发生变化;传统根据“车长×车身形态”的产品规划将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以“空间×场景”的划分方式。对于车企而言,ToB端销售的权重或提升,原本满足低成本出行ToC的需求将转移至ToB端的RoboTaxi,销量贡献来自RoboTaxi运力平台;此外,车身形态和车内布局也将更多元,在探索提升车内空间利用效率的过程中要把握成本和体验的平衡; 在更远的将来,或许可以探索与家装企业合作,建立车内设施定制化能力,提供家具供应和布局设计服务,探索车家一体解决方案。
(文/汽车之家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