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技术设计 技术体验 正文

大佬发话了!博世辅助驾驶技术展示

收藏 阅读全文 (0条) 举报/纠错 向编辑提问

  [汽车之家 新鲜技术解读]  德国博世,一家令众多车企“闻风丧胆”的供应商,它的资产体量不仅早就可以实现造车这种“小事”,技术方面也是众多车企所要完全依赖于它的世界第一供应商。作为行业大佬,每次博世在释放新技术的时候,也都是整个汽车届所最为关注的一件事之一。那么,这次让你看个够,看看博世对于未来出行新技术的投入,和他们对于未来汽车工业转型所做出的那些新产品。

汽车之家

一分钟读懂本次博世展示的新技术

1、自动驾驶实现起来并不困难。

2、在控制系领域,冗余设计是未来自动驾驶的安全保障。

3、在执行系领域,电控系统或完全代替机械结构。

4、AEB实现自行车识别需要做什么?加一些代码即可。

5、48V电源系统是鸡肋?可以弹射起步的48V电机已经实现了。

6、别觉得新技术遥远,iBooster、集成电桥与48V电池都会在近两年国产化。

7、汽车后市场才是AR领域的突破口。

自动驾驶类技术

  说到未来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我想自动驾驶领域一定是所有人所最为关注的。作为“牵一发动全身”的行业老大,博世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变动,就比如自动驾驶,想要实现它,其实从技术角度来说并不复杂。

汽车之家

  法律与政策方面的限制,让SAE Level 3自动驾驶看似“难以实现”,但实际上,从实现底层功能的角度来看,3级自动驾驶其实并不是什么大问题,这些都要感谢处理器芯片、高精度传感器、高精度地图和算法方面的极大进步。而若说到实现真正的量产化,让法律认可,从博世的角度来说要优先考虑很多基础工作,比如控制系与执行系方面。

  控制系,简言之就是车辆的大脑怎么去自主控制一台车的运行。虽然在芯片处理速度与程序算法上不存在什么难题,那么真正困扰众多车企供应商的问题究竟在哪里呢?没错,当然是安全性方面,而这也正是法规和政策卡住自动驾驶技术的关键点之一。

汽车之家

  这就像我们常说的“备份”,只不过它并非是为了备份储存数据,而是备份一套处理方案。我就用博世本次国内首次亮相的线控转向技术来说,从控制系领域来看,无论电源、传感器和执行模块等,整套系统实际上是并行的两套完全一致的独立控制系统,一旦其中之一出现任何故障,都会直接切换到另一套系统继续实现控制功能,虽然它们之间会协同调控,但并不存在相互干涉影响的问题,这就保证了两套控制系的独立性。而这样的冗余设计,其实也正是博世实现自动驾驶安全性的保障:近乎一切都要做到冗余设计。

汽车之家

  控制系方面做了冗余设计,在执行系方面,我们都知道未来自动驾驶是要依赖于电控系统,那么电控取代机械也便成为了未来趋势。从这一方面来说,博世可以算是“先人一步”,单从ESP你就应该略知一二了,这可是一套通过刹车就能改变你的行驶轨迹并保障行车安全的系统。

汽车之家

  iBooster电控刹车系统,这项技术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由于很多电动车没有传统内燃机,故真空助力泵难以工作,那么电控刹车系统便是保障它们的基础技术之一。除此之外,得益于刹车介入快的优点,近几年很多传统燃油车型上也会采用这样的技术,而博世作为最早量产的梯队之一,他们拿出了iBooster第二代产品,它不仅具备更高集成度,实现小型化与高精度化,并在明年竣工的南京工厂实现国产化,以降低成本普及到更多中国品牌与合资品牌车型当中。

汽车之家

- 彩蛋视频:你见过右打方向往左转的车吗?博世线控转向技术就这么“任性”!(注:仅展示功能所为,谁没事儿干这么设计?)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汽车之家视频平台

  以上两个都是针对控制系所做出的改变,我们也能够看到,对于未来自动驾驶大潮的来临,更多的电子代替机械或成为大势所趋。接下来这个或许与你我身边的安全有关,对于今年执行更为严苛的E-NCAP主动安全项目评价升级,不仅对于行人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骑行者的保护也首次加入其中。针对于此,博世在评估其硬件之后实现了能够应对目前E-NCAP的一套AEB主动刹车系统,意旨在于保障骑行者安全。

汽车之家

- 彩蛋视频:也许是国内首次公开的AEB骑行者保护测试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汽车之家视频平台

  综上来看,博世集团通过对于算法方面的完善,保障了骑行者的安全。目前该系统将在国内首搭于WEY VV6车型上,硬件角度来看依旧保持着此前的博世第四代77GHz+单目摄像头的传感器配置,也就是说,只要你的车在传感器和处理器与之类似,那么它仅通过算法便可执行对于骑行者的保护。

  综上所述,虽然我基本上没有提到关于自动驾驶方面的一些大概念,但你是否从我的介绍中得知,其实像博世这样的大型供应商而言,与其鼓吹概念,不如先脚踏实地的做好控制系安全、执行系转化与算法方面的完善工作,才能实现真正的自动驾驶。如上这些技术从硬件角度来说都可以量产,但从供应商角度来看,如何完善并确保安全风险最小化,才应该是实现自动驾驶的关键,光做出来这一功能还远远不够。

向编辑舒宁提问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
文章导航
收藏
+1
+1
发表我的评论
您认为文章写的好么:
评价内容: 修改 本文共有 4 个网友评价,其中100.00%好评,0%差评。
评价理由:语句不通/文章阅读困难
0/5000字 提 交 同步到:
最新文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