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裁员,如果按照被裁员工的声音,涉及到多达70%的员工要离开这个岗位,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样一次大规模裁员呢?我们从相关业内人士、经销商以及被裁员工处了解到一些深层次的原因,但由于篇幅较长,编辑把一些要点进行了总结,下面我们一同来看。
● 裁员事件的根源:
■ 比亚迪的战略失误:过于乐观估计销量
在和有着4年比亚迪销售经验的被裁员工沟通后编辑了解到,在2009年底,比亚迪的销量好,比亚迪制定了80万辆的目标,而对内的目标其实是100万辆。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比亚迪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招和人员储备。2009年底—2010年4月一直在招聘。2010年十月甚至达到了3600人。
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大家对于2010年的车市过于乐观,有些存在的问题也都被当时数字的光环所掩盖。最终,2010年的销量没有实现最的初预期,比亚迪也调整了新的预期。而根据新的计划,销售部门用不了这么多人员,因此裁员也就发生了。
那么是什么造成比亚迪会做出一个错误的战略预期呢?我们接下来从比亚迪的产品以及从和销售关系最紧密的经销商上来谈一谈。
■ 比亚迪销售产品相对单一
比亚迪F3是属于A1网的一个产品,全年20余万的销量这款车取得了2009年紧凑型车市场总销量第一,2010年紧凑型车市场总销量第二的骄人战绩。A2网的F0也是销量不错的产品,2009年10万,2010年14万的销量使得他一直名列同级别的第二名。加上F3R,比亚迪的销量集中在这几款车型中。但一款产品不可能永远经久不衰,比亚迪近几年推出的新产品也不太给力,其他车型的销量仅有百辆,因此仅靠这3款畅销车,是无法完成此前制定的80万辆的宏伟规划的。
就新产品开发商,根据被裁员工介绍,比亚迪的领导更注重于新能源战略,将资金更多用于此。而资金是有限的,更多投入新能源上,那么传统车型开发便跟不上了,而传统车型目前看才是能马上带来利润的。
据他表示,“例如某一款两厢车型,开发车头的时时间充裕,但车尾时资金遇到困难,开发时间少,但上面命令3个月需搞出车尾来,最后只能硬加上了一个尾巴。”如果都是这样的产品推出,那么不成熟的比亚迪产品的竞争力将很有限,也会使得销量受到影响。『比亚迪的新能源战略一直都在“高举高打”』
此外,由于车型定价较低,买比亚迪的许多车型都是需要销量在一定程度之上,厂家才能获利的。拿新推出的S6来说,一个月出货在5000辆以上,应才能保证厂家的利润。这样的模式,也会使厂家在销量波动大的时候受到影响。
■ 经销商退网影响大
对于经销商来讲,利润是最主要的,不少商家也是看重高利润才加入比亚迪的。经销商普遍的利润来自于:1.卖车获得的,包括的单车销售、厂商返利 2.相关配件、后期服务(维修保养)两个层面,我们下面分开来介绍一下。
◆ 比亚迪对经销商采用“压库”政策
我们首先来算笔账。假设一台车的经销商指导价(官方指导售价)为7万元,经销商进货价6.7万元,如果最终成交价在6.8万元,那么一台车赚1千元。而如果最终与客户成交价为6.4万元,虽然看上去一台车平均亏3千元,赔本卖车,但毕竟完成了销售任务。之后月度返利1千元/台(1月销量到达后,2月结束后才会返),季度返利1千元/台,终端销售任务返利5千元/台等,这些高额的返利才是经销商能挣到钱的地方。
我们了解了经销商的一些基本情况,那么返利这个如何考核呢?按照比亚迪的商务政策,采用的是“压库存”的方法,返利考核与提车量和销量挂钩。2010年时,面临当时80万辆的销售压力,许多比亚迪的区域经理由于没有长效的商务政策,很多时候当月临时规定比此前签约任务多很多的数量。但为了完成返利,经销商还得硬着头皮去提车,以及出现了低于提车价很多的情况来出售,以满足返利任务以及自身资金上的回流。 2010年的时候,比亚迪厂家通过“大库存、大销量”这种理念来掌控销售商家:一边让你使劲提车,一边让你使劲卖车,然后卖的多就再多多提车,多提车就必须得卖,这样循环。按照经销商的话来形容,这就犹如一个又一个的套。一边是辛苦卖车的前期返利,而另一边是高昂的新一轮提车款。根据了解到的情况,业内通行的常规库存应该是销量的1.5到两倍,但比亚迪经销商需要承载的却是比正常销量高达3-4倍的库存,库存压力问题这一点在F3等热销车型出现销量下滑时更加明显。
举例来说,比亚迪F3是比亚迪销量中的的主力车型,一直是薄利多销的典范。这种薄利多销的车型,一旦受到政策调整(例如北京限号),加上市场趋于饱和,致使销量跟不上的话,那么将会使得经销商不得不再降价出售。这会造成经销商的单车的利润空间将进一步降低。如果不出售的话,那么库存积压,下个月又要面临新的提车任务,资金周转不开,经销商的资金链将遇到严重危机。这是经销商退网的一个重要原因。
『去年还是很红火的4S店(上图),由于北京限号政策,春节摇号后无一持号购车客户 ,如今走访已经人去楼空』
◆ 来4S保养的车主逐渐流失,经销商维修保养不挣钱
此外,自主厂商还存在服务流失现象。据我们对话的一位经销商介绍,拿F3车型举例,F3车型的保养周期是2年或6万公里,但一般车主在出保之后,不少人就不来自己的店中做保养了,因为外面更便宜,车子也不那么精贵。这一行为使得4S店在维修上所赚的钱变的更少,可以说很大程度影响了经销商的另一方面收入。
而据我们对话的另一位经销商告知,“由于此前北京车价便宜,许多周围的也都来北京提车,但提车走之后,便不会回来进行保养了,2010年时,这些人能占到每月销量的1/6。”
因此,在“压库”政策不断的压力,以及其他利润不足的情况下,以获得利润为目的的经销商最终承受不住了,爆发了2010年8月的郑州车展以及经销商集体退网事件。这个问题也使经销商和比亚迪的矛盾达到了最高峰。在这之后,当时的夏治冰总经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2010年9月的全国经销商大会,夏总还鞠躬道歉。比亚迪的政策从这时起也开始有所松动。
『不少自主品牌经销商都会面临售出车型不在店中保养的情况』
≥≥小结:
上面我们说了很多,那和此次裁员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分析,从上面经销商以及产品两方面来看,我们可以理解为:首先比亚迪新产品不多,加上市场逐渐饱和,销量预期有所下调,对于销售人员的需求量不是这么大。此外,由于此前比亚迪的经销商政策问题,使经销商逐步退网,也就使原先管理这些商家的区域经理人员相对过剩。
此外,我们从业内人士以及经销商处还了解到:在2009年,比亚迪销量好的时候,有些商人有点资本,听说卖车能挣钱,跟风投资,却没想到卖车并不是像原来做生意那么简单,平常疏于管理,最后只能退出。而在这样一种唯数字至上,为销量至上的情况下,比亚迪进行渠道拓展的人,其实没有好好了解加盟人的经营能力。
此外,由于比亚迪是上市公司,由于财报以及股东的压力,让比亚迪更加追求短期获利和账面数据,此前的疯狂扩张和压榨经销商也是为了比亚迪资本的运营,今天的裁员也是出去对于成本的控制。
综合来看,此次裁员的原因是由比亚迪此前战略制定、经销商政策、产品问题等多种问题综合作用而出现的。企业内部裁员事件的原因其实是从很早以前就埋下了的,今天的事件其实是在为此前的战略错误买单。
● 结语 上面我们看到的都是各方对于这个事件的声音,从中,相信大家已经对于此次裁员事件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就像著名电影《罗生门》所演的一样,对于一件事情,出于自身的利益和考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说法。而我们也希望从各方的声音中,去触碰事件的真相,这也是我们作为媒体的一个责任。
事件最新进展:比亚迪于9月9日在深圳召开2011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此间向股东表示,比亚迪2009年就犯下错误,现在的裁员和调整是为过去的错误买单。对过去的错误,他归结为,“当时的销售战略是重经销商数量,忽视了经销商质量,埋下了错误的种子”。 王传福表示,将从2012年起大力压缩资本开支,“比亚迪今年上半年资本开支50亿,下半年将压缩到30亿,全年控制80-90亿元人民币。2012年将资本开支压缩30亿,控制在50-60亿元人民币”。数据显示,比亚迪2010年资本开支逾100亿。那么如何来压缩成本,相信我们也都能想到了。
根据事件最新进展,比亚迪的此次人员调整也好、裁员也好,相信已经是不可逆的了。厂家和员工最核心的矛盾也逐渐集中在此次裁员的透明度、公正性,以及今后的补偿上。有关这些问题,我们希望得到官方的正式表态。
从此次事件,还暴露出之前比亚迪对于经销商管理混乱的问题,也就是上面王传福讲到的“经销商质量问题”。有些经销商迫于资金压力,不得已在消费者身上多赚钱,并采取一些特殊手段。一些经销商并不害怕伤害消费者,不害怕消费者的流失,看重的是每个客户的短期获利,甚至出现“来一个,宰一个”的意识。这对于还处于用户积累阶段的还在成长的自主品牌来讲是毁灭性的。因为消费者不会认为这是4S的行为,大家会认为是比亚迪的行为。
因此,作为关注民族品牌的汽车从业人员,我们也希望比亚迪能通过此次调整真正找到适合今后发展的政策,并在一些已经出现的问题上有所改进。比亚迪的这次事件也给其他自主品牌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发展方式、内部建设以及处理经销商关系上敲响了警钟。更多有关此次事件的进展,我们会在今后第一时间为大家献上,让我们共同关注。(编译/汽车之家 王寅)
更多阅读:
王传福认错员工安心? 比亚迪进调整期
//www.autohome.com.cn/industry/201109/242364.html
比例高达70% 比亚迪“裁员”事件追踪
//www.autohome.com.cn/news/201108/237531.html
比亚迪网变 销售部门之裁员生死攸关
//www.autohome.com.cn/industry/201108/237419.html
比亚迪副总裁夏治冰辞职 称因个人原因
http://www.autohome.com.cn/industry/201108/228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