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之家 赛事] 策略是个半科学半魔力的玩意儿,能否有分寸地把握策略对于比赛成败至关重要。从根本意义上讲,比赛策略被两个最主要的因素影响:载油量和轮胎的磨损。比赛策略堪称一种“魔法”,它不断演进。尤其是当主要规则发生改变时,比赛策略更会经历极为明显的转变。
1994年,允许车辆进站加油的规定重新出台不久,车队的比赛策略家们就计算出,与仅仅设置一次进站相比,在比赛中设置两到三次进站会给车队带来更多好处。这是因为,在较低的载油量(赛车负载重量降低)情况下,使用抓地力更强但耐用性偏弱的软轮胎,赛车实质上可以跑得更快。这种策略带来的赛车表现强劲之势足以抵消其在维修站停留的三十几秒钟。
因此,各车队都认真计算起他们的车手停靠并重新返场的准确时机。这就给了那些被慢车阻挡又很难超车的车辆早些进站加油的机会,返场时可以进入通畅的赛道并以更快的速度跑圈,一旦慢车停站,这些车辆就能取得领先——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在维修通道超车”。这样一来,过去严格死板的进站加油时间表就被逐渐抛弃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套更为宽松的“维修窗口”体系,赛车在行驶数圈之后根据其自身状况停车进站,从而获得最好的战略优势。
2007年,单一轮胎供应商的规则变动迫使各车队再度重新评估他们的比赛策略。新规定指出,在每站比赛中,每家轮胎供应商必须承诺向每只车队提供的干胎规格不超过两种,而且每一种都必须是一种同质配方。这之后,2010赛季禁止赛中加油的规定再次迫使各车队重新考虑如何规划自己的比赛。
抛开规则变动不谈,有些因素是必须考虑的。天气预测等数据、特定赛道超车的可能性、维修站通道的长度、甚至是一场事故招来安全车引导的偶然事件,这些因素在决定策略时都发挥着作用。当然,还有一个最大的总是发挥作用的因素没提,那就是——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