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之家 改装星球] 5月28日,第七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巴哈大赛(襄阳站)圆满落幕。本届赛事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81支车队近2000人参赛,其中,本科组29支车队、职校组23支车队、电动组13支车队、线上答辩组14支车队、企业组2支车队。
历经5天鏖战,最终本科组由柳州工学院夺得冠军、西华大学获得亚军、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获得季军;职校组由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夺得冠军、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获得亚军、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获得季军;电动组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夺得冠军、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获得亚军、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获得季军。
本届赛事同样采用静态赛和动态赛相结合的方式,其中,静态赛包括商业营销答辩、设计报告答辩;动态赛包括牵引赛、操控赛、单圈计时赛、专项赛及4小时耐力赛(电车1小时)等赛项,对参赛车队的综合实力带来全方位的考验。
由于雨水连绵不断,加之襄阳站赛道独有的“泥地”特点,导致赛场各种路段泥泞不堪,难度和挑战升级的同时,也让赛事更具观赏性。
4个小时耐久赛将全场的气氛点燃。越过炮弹坑、泥水池、乱石阵、驼峰路、急上坡和急下坡等障碍,巴哈赛车在泥泞赛道上疾驰而过,不断地追赶超车,切磋车辆性能与驾驶技术,每一个场景都令人热血沸腾。
不论从设计制造赛车,到上路调试,还是到参赛阶段,怀揣着梦想和热爱,参赛者们在备战车间、泥泞赛场上,肆意地挥洒青春与汗水,他们不畏艰难、全力以赴拼搏,将巴哈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巴哈”是“Baja”的音译词,在西班牙语中是“越野车”的意思,巴哈大赛起源于美国,是大学方程式汽车大赛的前身,适合职业院校和本科低年级学生参与。2015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将这项风靡海外的赛事引入中国,是一种以全新技术教育和工程实践为主导的人才培养项目。
正如参赛选手们所言,巴哈大赛的举办,不仅仅局限于越野车造车赛车的比拼,更在于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发掘、培养和输送。
“实现‘汽车产业从大国向强国的转变’已成为行业共同的追求目标。如何实现向强国的转变,以及推动产业技术创新,都绕不开人才问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闫建来指出,人才是汽车产业由大变强的第一生产力,但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难以满足汽车产业飞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且教育不是教育部一家的事,而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基于此,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启动了巴哈大赛、大学生方程式等系列赛事,为大学生提供第三方的实训平台。
截至目前,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系列赛事已经培养了接近4万名左右的工程师。同时,赛事打破了汽车企业招聘的壁垒,并有效地推动了教育体制改革,在三四所院校开设了赛车专业。
值得注意的是,智能化、电动化浪潮席卷而来,不仅对汽车产业影响巨大,也对行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紧跟产业趋势,超前布局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建设,积极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下一步还将在氢能源、混合动力上进行技术储备,及飞行汽车、人工智能作战平台的储备都已被列入未来的计划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