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车问答问答详情

如何准确判断“交通肇事后逃逸”

2025-07-16 10:04 发布

由于理论界和实务界对逃逸情节的认识差异,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分歧。因此,通过逻辑分析来判断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变得尤为重要:

首先需要判断肇事行为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基本犯。根据刑法第133条的规定,交通肇事罪分为三个档次,其中逃逸情节作为加重因素,但并不是独立的基本犯罪构成要件。也就是说,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必须基于已经构成基本犯罪的前提。

其次,分析肇事者在接受事故处理时或之前是否有隐瞒身份的行为。《解释》将逃逸行为定义为“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但对逃跑的时间和地点没有明确界定。实践中,主流观点认为逃跑仅限于从事故现场逃跑,但这种理解过于狭窄。实际上,逃跑行为包括从事故现场逃离和在事故现场藏匿两种形态。逃跑的时间是从事故发生后,到首次交警处理前的这段时间。只要肇事者在首次处理时如实讲述自己身份,就不存在逃逸的问题。

第三,判断行为人隐瞒身份的目的是否在于逃避抢救被害人或承担肇事责任的义务。逃避法律追究的实质是在能够履行义务的前提下拒绝履行。因此,要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逃避抢救或承担责任的目的。具体来说,包括不及时抢救被害人和意图避免责任追究两种目的。行为人只要具有其中一个目的,就是逃避法律追究的表现。

最后需要判断行为人隐瞒身份的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根据《解释》第5条的规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因此,判断逃逸行为是否导致被害人死亡是区分“交通肇事后逃逸”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关键。

逸行

总的来说,判断交通肇事逃逸需要从肇事行为是否构成基本犯罪、行为人是否隐瞒身份、隐瞒身份的目的以及行为与被害人死亡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精彩栏目

限时优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