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认定是一个关键问题,涉及到罪重与罪轻的判断。然而,由于理论界和实务界对逃逸情节有不同的认识,导致司法实践中存在分歧。因此,可以通过对行为的逻辑关联性进行分析来判断交通肇事后的逃逸情节。
首先,需要确定肇事行为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基本犯。根据刑法第133条的规定,交通肇事罪有三个档次的法定刑,分别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以及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从立法结构来看,交通肇事后逃逸情节在量刑中起到作用,成为法定刑升格的条件,但其本身不能作为基本犯的构成要件。交通肇事后逃逸只是交通肇事罪的情节加重犯。具体来说,交通肇事后逃逸是前肇事行为与后逃逸行为的结合,其成立的前提是前肇事行为已符合交通肇事罪作为基本犯的全部构成要件。
其次,需要判断肇事者在接受事故处理时或之前是否隐瞒了肇事者身份。《解释》第3条将交通肇事后逃逸解释为“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逃跑是逃逸行为的客观表现,其发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尽管《解释》并未明确逃跑的时空因素,但逃跑时间与逃跑场所具有紧密联系。在司法实践中,主流观点认为交通肇事后逃逸中的逃跑仅指从事故现场逃跑,而不包括其他情形。
这种观点仅从形式上理解和把握逃逸行为,难以适应现实中复杂多样的逃逸形态。逃跑的实质是隐瞒肇事者身份的行为,其存在两种形态:一种是积极形态,表现为逃离现场;另一种是消极形态,表现为现场藏匿。
第三,需要判断行为人隐瞒肇事者身份的目的是否在于逃避抢救被害人或承担肇事责任的义务。逃避法律追究的本质是在能够履行义务的前提下拒绝履行义务。判断逃逸所逃避的法律义务,还需结合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要求加以确定:
一是抢救被害人的义务;二是配合公安机关调查交通肇事并承担相应责任的义务。行为人只要具有逃避抢救被害人或承担肇事责任的义务的目的,就是逃避法律追究的体现。
第四,需要判断行为人隐瞒肇事者身份的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根据《解释》第5条规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轻伤的情况,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规定,逃逸的驾驶员需要负事故主要以上的责任,但不构成交通肇事罪。对于肇事者的处罚包括罚款两百元以上两千元以下,以及15日以下拘留,同时其机动车驾驶证会被扣12分。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具体来说,肇事逃逸行为会加重处罚,例如: 交通肇事罪的基本刑罚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如果
交通肇事罪的立案标准是什么?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通常情况下,若发生交通事故,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即可构成交通肇事罪: 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