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的标志性设计元素之一,被广泛认知为霍氏拐角,这一特色具体体现在C柱与后窗相接处那一抹独特的弯角造型:
这一设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宝马设计总监威廉·霍夫迈斯特对C柱窗框的巧妙改动。
1961年9月,在法兰克福车展上,宝马3200CS和1500车型首次亮相,便采用了这种新颖设计。自1962年起,霍氏拐角几乎成为了每一款宝马车型的标配。霍夫迈斯特在20世纪50至70年代间执掌宝马设计大权,他最初引入这一设计是为了在视觉上突出车辆的后轮驱动与前进动力特性。
尽管霍氏拐角如今已成为宝马的代名词,但在霍夫迈斯特加入宝马之前,这一设计已在其他汽车品牌的车型上有所体现。例如,1949年款通用旗下的凯迪拉克Club轿跑车、别克Sedanette和雪佛兰Fleetline,以及1958年的LanciaFlaminiaSportZagato和1961年的LanciaFlaviaCoupé,都采用了类似的C柱设计。
随着时间的推移,众多汽车品牌也在其车型中融入了类似的C柱“拐角”元素,包括1974年大众高尔夫Mk1、1977年菲亚特127系列以及1994年雪佛兰ImpalaSS等。
为了庆祝霍氏拐角诞生60周年,宝马在美国开展了一项别开生面的营销活动。该活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识别出美国境内5.6万多条与霍氏拐角形状相似的道路,邀请车主登录网站寻找匹配道路,并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这一发现。
随着宝马车型的不断演进,霍氏拐角的设计也在与时俱进。以全新宝马3系为例,其霍氏拐角的设计就进行了创新尝试,如长轴版车型上的传统霍氏拐角被一组富有动感的箭头形线条所替代。霍氏拐角不仅代表着宝马对设计的追求,更体现了其对实用性的坚持。这一经典元素并不拘泥于固定的外观形式,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车型的更迭而不断焕发新生。
霍氏拐角是宝马的标志性设计元素,位于C柱靠近后窗的位置。它的设计初衷是由时任宝马设计总监威廉·霍夫迈斯特在C柱窗框处的创新设计而来。这种独特的设计首次出现在1961年9月法兰克福车展上的宝马3200CS和1500车型上,随后在1962年几乎
宝马设计界的传奇人物克里斯·班戈,被誉为“设计鬼才”,他的作品不仅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也奠定了宝马在汽车设计领域的领先地位。班戈的设计理念独特且富有创意,他所打造的多款车型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1️⃣天使眼大灯的宝马5系:这款车型自2
是的,霍氏拐角确实只有宝马有。霍氏拐角是一种独特设计,位于C柱靠近后窗的位置,设计成一个小小的弯角,这不仅让车辆看起来更具运动感,还增强了其整体的美学效果。 霍氏拐角又被称为霍夫迈斯特拐角,宝马自1961年推出的BMW 1500起就采用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