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S内装的改变不只在看得到、摸得到之处,车室空间的规划及设计也更高明。一坐入CTS的前座即可发现座椅的包覆性设计大幅提升,不再是软绵绵的沙发坐感,也没有旧款舒适有余但包覆性不足的现象,虽然因人种不同所产生的体格差异,座椅无法提供完整的全身支撑性,但腰际、大腿外侧的表现令人满意,加上美系车较长的座垫,包覆性便能一举提升,这和熟悉的日、德系车有明显不同之处。
『硕大的天窗』
再者,中控台上众多控制键虽未使用整合式系统,但也规划的壁垒分明,关系到行车安全的循迹控制键、驻车警示灯位於上方,往下则是音响控制界面,虽然空调界面位置颇低,但已配有恒温系统,且将温度控制界面置於中控台外缘,反而显得就手。中控台最上方的一组萤幕具有触碰及伸缩功能,举凡有关音响的一切功能,均可在此轻松的操作,可惜此次试乘车为简体中文系统,亲和力稍嫌不足,若要完全适应需花上一段时间,日後若能适当的升级成繁体中文界面,相信能更被人青睐。
後座的视觉空间虽然和车身比例不大搭配,但事实上CTS的椅垫硬度适中,椅背及座垫的角度恰到好处,一旦身体配合座椅的设计入坐,各处尚能保留一定的活动空间,如此的表现让CTS强过同级对手BMW 3系列、M-Benz C-Class等,加上大面积天窗的设计,前後座均可享有开阔的空间感。目前CTS将提供黑/米双色及纯黑等两种风格不同色调,双色款当然温馨感十足且质感佳,而纯黑款则是个性十足,运动风格也较重。
● 动力倏地爆涨 力拼同级对手
或许是被日、德两系的数据喂得太饱,特别是Infiniti的VQ系列发动机及BMW的3.0升发动机狂傲动力所影响,让我对於CTS 3.6这具发动机高达311hp的动力感到理所当然,又因此次试驾的大直线距离长、路面佳,配合敏锐的动态稳定系统,令我对当下的加速感麻痹,但时速表上的指针清楚指着160km/h,数据再次将我拉回现实,眼前的尽头要我迅速深踩煞车、转动方向盘,短暂的体验已让我肯定新款CTS的出众性能。
『整车线条较以往更锐利,但视觉平衡度反而提高,完全不同於以往的平实感。』
虽然Cadillac已在旧款CTS上下足功夫,但255hp/34.7kgm的动力,面对对手约莫300hp的实力仍是吃紧,此时,在内装用尽浑身解数的Cadillac自是不能松懈,依所有的原则告诉我们,出力更高的发动机才能引起更多掌声。改款後的CTS除尚未问世的CTS V外,共搭配三种汽油发动机,入门款为2.8升V6系统,3.6升则分为二种版本,试驾的重点当然是锁定性能最佳的高输出版本。此具发动机排气量为3564c.c.,最大输出达311hp/38.1kgm,两者峰值分别是相当高转的6300及5200rpm。
除VVT连续可变汽门系统外,发动机本体尚配合SIDI缸内直喷来压榨动力,同时兼顾日常使用时的油耗表现,排污控制自然也有提升。在循迹系统开启的情况下,CTS的初段加速十分温和,稳定系统将动力平均分配至後轴左右端,驾驶者只要大脚油门便可轻松起步,此时的加速感循序渐进,十分容易掌握,若将稳定系统关闭,则可享受美系性能车惯有的蛮横起步快感,可见原厂所公布0-100Kkm/h仅需6.3的数据绝非谎报,只看驾驶者是否有能力将其掌控。
『锐利的叶子钣散热孔,代表卡迪拉克不避讳身为美系车而该有的风格』
在感受新款CTS的动力同时,除了称赞发动机整体表现及运转性能外,我尚发现变速箱的进步。过往美系自排变速箱总给人稍嫌驽顿的感受,但这具DSC六速手自排变速箱却相反,如果和日系运动房车相比,CTS的变速箱亲和力十足,不会因稍深的油门指令而迅速强迫降档。
当油门深度迅速超过三分之二时,变速箱则会立刻反应并完成换档,我认为这是十分合理的设定,这才是“Kick Down”一词存在的理由,若是因此给予不佳的评价,绝对是十分不公的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