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媒体系统:
Sienna只支持英文、西班牙语、以及法语三种系统语言(分别针对美国、墨西哥及加拿大消费者。没错,法语也是加拿大的官方语言之一),因此对于外语不好的朋友,这套车机系统就不是特别友好了。为了照顾到英语水平一般的朋友,我的第三次更新中对这套车机系统进行了一遍非常全面的翻译,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链接回顾。
功能性方面,仪表盘中的行车电脑屏幕可以显示非常详细的信息。而中控屏幕也能满足绝大部分用车需求,诸如CD、蓝牙、USB/AUX输入等功能一应俱全。还带有诸如第三排喊话,语音控制等锦上添花的配置,不过后者对外语口语发音有一定要求。另外不少朋友会问,那既然用不来英文系统直接换中控大屏是否可以呢?我并不建议这么做,因为车辆的许多设置都需要通过中控屏幕中的菜单来操作,换机头或许会丢失这些功能。
最后吐槽一下,Sienna原厂配备了内置式胎压传感器,但是竟然不提供胎压显示功能,而胎压传感器存在的意义仅仅是在胎压数值过低时会让车辆发出警报而已,并且也不会告知你哪个轮胎缺气,这个体验就很差了。好在也有解决的办法,另外购买一个胎压读书器即可,无需更换轮胎内的传感器,接好线匹配一下就能直接用。
● 动力及驾乘感受:
Sienna搭载了一台3.5L V6自然吸气发动机,最大功率达到299马力,峰值扭矩357牛·米,与发动机匹配的是一台来自爱信AW的8速手自一体变速箱。虽然发动机的账面参数很不错,但考虑到这台车超过2吨的体重以及不怎么低的风阻,0-100km/h的加速其实并不算快。
不过得益于大排量自然吸气发动机特有的线性动力输出,Sienna是一台非常好开的车,驾驶者能获得不错的动力可控性,而乘客也并不会觉得车辆在行进时会有多么突兀的推背感。这也是大排量发动机普遍好过小排量涡轮发动机的优点。
在驾驶感受方面其实也没有太多可说的,毕竟这不是一台强调操控的车型,方向盘比较轻,开起来很轻松,但路感却很模糊。不过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这台车的转弯半径非常小,无论是路口调头还是停车挪库都相对较为轻松。
底盘采用了前麦弗逊独立悬架+后扭力梁式非独立悬架结构,相信不少人看到这里要开始吐槽了,这么贵的车还用扭力梁?诚然,在结构上扭力梁并不如多连杆等独立结构来的复杂,但我想说的是一切还是得看调校。Sienna是把扭力梁悬架也调得很舒服的典型,你不会觉得车辆开过坑洼路面时会有多么严重的颠簸,车身姿态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外加扭力梁结构还有着较为耐用且能提供更大的车内空间等优势,作为车主我并不觉得这是一个槽点。
车内噪音控制方面Sienna表现中规中矩,时速较快时来自底盘下方的噪音会略大一些,有一定提升空间。其实日系车似乎普遍在这一领域的表现都较为一般,即便是终端价超过百万的埃尔法也有类似遗憾。而在这一领域我认为别克GL8有着同类型产品中的标杆级表现,NVH能力相当优异。
● 微体验:
还记得我之前为了方便我媳妇上下车装的侧踏板吗?目前使用下来没任何问题,只是随着天气越来越热,我发现这玩意有个设计缺陷,那就是边缘部位竟然也是金属的。当车辆放在烈日下暴晒后,这块踏板的边缘会变得非常非常烫!像我这180cm的身高,上下车通常是不需要踩踏板的,习惯直接一步迈进去,因此小腿也容易蹭到踏板上,而当夏天穿短裤,小腿肚直接碰到滚烫的金属踏板上时……别提有多酸爽了!所以提醒想要装这对踏板的朋友们,在夏天一定要注意上车姿势,否则烫伤就不好了。
另外上次更新中就有朋友发现我车头装了个类似“小旗杆”的东西,实际上这是一个车头位置指示杆,在日本不少车都有安装(但据说是视力不太好的老年人才会装这个)。毕竟Sienna这车比较大,车头位置及宽度难免有些不习惯,装了这个能方便观察车身位置。
这个小杆子在夜晚也是能够发光的,原理是通过开启大灯后光线照射到杆子底部的棱镜,再将光线反射到杆子顶部蓝色塑料处发光。至于很多朋友问我这玩意究竟学名是什么,很抱歉我也不知道……我是公司去日本团建时在汽配店买的,我回头研究一下怎么购买,到时候告诉大家。
● 油耗:
前一周我出国参加海外试驾活动,并且本次更新距离上一次也没有隔很久,一箱油都没开掉,所以油耗也就无法更新了,与上次保持一致。
● 总结:
本期Sienna的长测主要对过往的几个月用车进行了一个总结,其实对于看过我前4次更新的朋友来说指导意义不算特别大,但也要照顾到之前没留意我文章的读者嘛。下次更新我将为大家带来Sienna的首保体验,我相信也是很多朋友非常关心的话题,到时候见!(文/图/摄 汽车之家 彭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