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60年代的英国年轻人观照当下中国社会新生代,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相似的心灵激荡导致MG GT重生。
某种意义上,这是一段巧合。当然,如果你把它放到历史的长河中,也许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对于中西汽车工业发展,却是值得侧目的事件。
今年11月,上海汽车将推出MG GT车型,这是它2007年成为MG 品牌新主人后打造的第五款车型,一款独特的三厢车。GT曾是MG历史中最为激动人心的一幕,2014年上海人将其复活,或许可以视作对这个英伦跑车品牌最大的敬意。
这份致敬包含有双重意味。今年是MG问世90周年,大胆重拾GT血脉的MG GT新车是向这个品牌“祝寿”,意味着品牌的历久弥新。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出现还有历史必然性,因为它触碰了当代中国新一代年轻人的脉搏。
今日中国与1965年第一款MG GT车型——MGBGT,诞生时英国的文化背景如出一辙。MGB GT之后又出现了MGCGT和MGB GT V8两款GT车型,它们昭示的是那个转折时代的风貌。如今,上汽MG GT新车的诞生同样也显示出它是特定时代“孩子”的风采。
Your mother wouldn’t like it
所有的故事都要从MGB车型讲起。
1962年,一句广告语突然在英国社会流行起来:你老妈不会喜欢(Your mother wouldn’t like it)!这是MG品牌为其新车MGB制定的销售口号。
两门跑车MGB是MG步入现代汽车的转型之作,它配备L4汽油发动机,时速超过100英里,采用大胆的一体化造型设计,整部车线条流畅、彰显速度感,其独特的“标配”——镀铬保险杠、钢丝轮圈和白胎壁轮胎,又为车子增加了几分俏皮和活力。
那时的欧洲妈妈们认为,中规中矩的车型再好不过。MGB虽然没能赢得她们的芳心,却成为了年轻一代的“大爱”,几乎成为他们的梦想之车。
三年后,MGB的GT版本问世,除了在性能方面时速达到170公里,百公里加速11秒外,车顶轮廓线呈流线型一直连贯至车尾的溜背设计让车子变得更加漂亮(fancy)。
fancy是1960年代的英国的流行词汇。
此时,这个西欧岛国正在度过充满矛盾和变革的时代。战后,随着经济恢复,英国政府扩大了以社会保障和福利补助为内容的福利制度,人们不再为物质匮乏而苦恼。但同时,“日不落帝国”的瓦解让传统的精英文化和价值观受到了挑战,许多年轻人对自己所处的社会感到迷惘。
如是过程中,人类心灵中本质的诉求得以体现,追求自由、自我与个性演变为年轻人最直接的表达。这一时期,“新鲜”事物不断在英国涌现: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流行开来,超短裙风靡一时,模特儿Twiggy用她纤瘦的身体改变了外界的审美,大胆采用艳俗色彩的波普艺术让人眼前一亮……
多元文化的撞击引发了英国社会中一个“新兴人类”群体的诞生:Mod族。Mod是现代主义(Modernist)的缩写,这些年轻人注重时尚潮流,比其父辈更向往自由,同时又十分注重外貌,却不同盲目跟风,强调品位和细节。MG GT的鲜明个性正满足了Mods一族的审美需求。
与此同时,1960、1970年代,F1方程式赛车在西方世界兴盛开来,由此引发了轿跑的风靡,阿斯顿•马丁DB5、法拉利250GT等经典车型都是在此时诞生。但相较于这些豪华汽车,MG作为平民跑车品牌在各大汽车赛场创造的无数传奇更令人心动,舒适性和动力性兼备的MGBGT则吸引了大批年轻的拥趸。
不过,英国毕竟是英国,对贵族和其生活方式的崇拜几乎根深蒂固。1960年代中期开始,传统的精致和优雅的元素逐渐渗入到蓬勃发展的新锐文化中,1967年,MGC GT就是在这种转变中诞生。
MGCGT是MGC的衍生产品,与MGBGT相比,它的外形除去了形如鲶鱼的前脸,但延续了经典的溜背设计理念,它成为1950年以来MG第一次脱离经典的Y 系列设计车型。
因此,有人用“追风少年”来形容MGB GT,而用“英国绅士”来比喻MGC GT。果然,新车上市第二年,查尔斯王储便购入一辆绿色MGCGT,成为他最钟爱的车型之一。
1973年MGB GT V8上市,它配备V8引擎,拥有137匹马力的动力输出,最高时速201公里,百公里加速突破8秒。
毋庸置疑,1960、1970年代英国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比如,近期欧洲艺术协会对摇滚乐迷和专家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他们心目中100首“有史以来最好的摇滚乐”几乎全部来自1960年代的作品。
而在汽车选择上,很多人拥有一辆MG不仅为出行方便,更是对英国传统和文化的敬意,这其中就包括撒切尔夫人、罗马教皇等诸多社会名流。
向年轻人中的新人类致敬
历史总是在不经意间重复。
只要稍有洞察力的人便会发现,当下中国社会的形态与1960年代的英国颇为类似,价值观在蝉蜕,整体人群在从集体共性逐渐向独立个性转变,85后、90后的出现让人感觉到中国“新的人类”在诞生。
他们是中国开启城市改革之后的一代人,成长于跨国公司大批进入、全球消费文化兴起的1990年代,启蒙于互联网风起云涌的20世纪之初,兴趣多元化、互联网分众化,以及富裕的消费社会让他们有着与父辈不同的价值取向。
尽管很难用几个特定的词汇来概括85后、90后的特性,但个性、自我、勇于接受新潮事物却是对这代人最好的描述。
美国社会学家大卫•雷斯曼(David Riesman)在1950年代提出了大众和次文化概念。大众是“消极地接受了商业所给予的风格和价值”的人,而次文化则“积极地寻求一种小众的风格”。按照这个定义,英国的Mod一族和中国的85后、90后群体都是各自时代次文化的典型。
亚文化意味着颠覆精神,也意味着更加难以琢磨的生活品味。
在消费市场,随着85后渐渐成为中间阶层,90后作为新生代群体力量迈入社会,这两个群体正在成长为主力消费人群,几乎所有卖家都在用近乎讨好的姿态争取他们的青睐。不过,这并非易事。
2013年,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决定淡化旗下产品LOGO印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他们发现年轻消费者愈发中意低调的奢华,无显著LOGO的奢侈品正在受到更为广泛的欢迎。然而,一年后,LV的此项策略只能用溃败来形容,今年上半年,集团盈利倒退,股价暴跌。
类似的失败案例不胜枚举。
“LV们”的错误在于,想当然地认为年轻人必定反感旧有的一切,单纯追求新鲜事物。但事实并非如此。LV的LOGO是这个法国品牌留在人们脑海中最深刻的记忆,没有它,LV便如同失掉灵魂。同样,古风歌曲在中国90后中的流行亦证明了这个道理。
“古风”可以被解释为一种古代乐器与流行元素混合的音乐形式,以创造出古代意境为目的。在百度音乐中,“古风”已有专门的类别。年轻一代之所以对它推崇有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被经过时间淬炼后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吸引,只不过在当下,他们选择用一种个性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相同的场景可以移植到汽车行业。经典品牌的DNA由于其特质而留存于世,在不同的时空间,通过创新性诠释,亦然可以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上汽此时选择打造MGGT,正是如此行事。
但是,想打造和有能力打造是完全不同的一回事,好在经过这些年各方面经验积累和中外资源整合,MG完全有了打造21世纪自己GT的能力。
MGGT的造型设计由上汽欧洲设计中心主导,上汽全球设计总监托尼•威廉姆斯(Tony Williams)亲自操刀完成,沿袭了MG GT家族的溜背设计,又加以现代性改造。
既然叫GT,动力必须不一般。MG GT搭载了上汽与通用汽车刚刚联合开发成功的CUBE-TECH全新一代动力总成。而它搭载的最新研发的inkaNet4.0,又是一柄“利器”。
《汽车商业评论》认为,与造型上浓郁的回归英国气息不同,MG GT的动力总成和智能网络行车系统更多地体现着它的“时代气息”。
回到事物本身是当代中国年轻人消费观念的重要特征,设计简约但功能性强的产品最受他们的青睐。比如,倡导极简主义的苹果电子产品,代表清新、健康生活方式的宜家家居,以及提倡简约舒适生活、省略一切过剩装饰的无印良品,无不以85后、90后为主要消费对象。
购车时,大部分年轻人同样遵循此道。操控、动力和智能化是85后、90后们的首要考虑因素,但一般来说,充分满足这些诉求的GT汽车普遍存在于豪华品牌,相较之下,平民化的MG GT无疑为他们提供了更好的选择。
现在,就让我们看看MG GT在中国复制半个世纪前MG在英国的成功吧!
贴士1:MG GT 有什么
MGGT的造型设计由上汽欧洲设计中心主导,上汽全球设计总监托尼•威廉姆斯(Tony Williams)亲自操刀完成。
外观上,这款车沿袭了MG GT家族的溜背设计;经典八角LOGO、隐含的直瀑式格栅和引擎盖上有力的棱线让GT的力量感油然而生;汽车前脸的“米字旗”造型和贯穿式熏黑红色尾灯组,暗合着MG GT的英国血统。
仅有造型上的英伦范远远不够,上汽MG GT的诞生在动力上也不是无源之水。它搭载上汽与通用汽车联合开发的CUBE-TECH全新一代动力总成,这是其他中国品牌所难以具备的。
其核心是采用缸内中央直喷技术的SGE 1.4TGI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大功率110千瓦,峰值扭矩235牛•米。此外,上汽工程师通过轻量化设计及结构和材料的优化,降低了发动机运行过程中的能量损耗,在提高性能的同时,更好地兼顾了燃油经济性和环保性。
最新研发的TST 7速双离合变速器采用智能档位预啮合技术,换挡时间低于0.2秒,灵敏度堪比F1,超过了市场上绝大多数变速器;在TST 7速双离合变速器的配合下,整车油耗比传统动力总成降低20%以上,碳排放减少也超过20%。
MGGT还配备了EPS电动助力转向系统,集成了随速转向、辅助回正等功能,还对转向操控性能进行了特别的调校,在秉承英伦运动风格的基础上,兼顾中国用户的感知,做到了“低速轻盈、高速沉稳”的操纵感受。
智能网络行车系统inkaNet是上汽的一柄“利器”,MG GT使用的4.0版本配备iMX6双核处理器,拥有3G、WiFi、蓝牙三网覆盖自由互联、高识别语音自由说和3D全息自由行导航等功能。
贴士2:GT诞生前的MG品牌
16岁的英国男孩威廉•莫里斯(WilliamMorris)为了养家,在1893年用4英磅在自己的家乡牛津郡开设了一间自行车修理铺。十年后,他开始出售和修理汽车的营生,随后又决意自己制造汽车。1912年,莫里斯用买来的零部件组装成他的第一辆汽车,第二年,莫里斯车库作为汽车经销商和制造商正式开业。
威廉•莫里斯 和 塞西尔•金伯
1923年,塞西尔•金伯(Cecil Kimber)开始担任MG品牌总经理。彼时,金伯是一名公认的销售高手,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他更是狂热的汽车爱好者。
金伯执掌公司仅一年后,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MG跑车——FC 7900问世。这是一跨双座11.9马力金属车身的车型,虽然只是当年至1926年量产的14/28超级速跑的原型车,但金伯曾驾驶着它赢得了1925年Land’s End Trail比赛,让外界逐渐认识到了MG的厉害。也正是如此,FC 7900被称为MG的Old Number One。
很快,金伯对速度和激情追求让MG 进入了“不朽的年代”。
1930年开始,莫里斯公司公司制造了大量四缸和六缸汽车,在欧洲各大赛道上夺取了不计其数的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阻断了MG“一路狂飙”的汽车运动路线。1941年,金伯因为没能使公司适应战时模式而被解雇,四年后,在一场火车事故中不幸去世。战争结束后,公司推出的T系列在销量上大获成功,甚至赢得了美国消费者的钟爱,MG也逐渐向平民运动车型靠拢。
1955年MG MGA问世,它是公司新负责人约翰•索恩利(John Thornley)主导的第一款产品,他希望用这款新车抢占至关重要的美国市场。
MGA与以往的MG车型截然不同,不再有木框架车身、分离式的前轮罩和门边的脚踏板,其流线型车身、封闭式设计,以及大量空气动力学原理的运用标志着MG品牌步入了现代汽车社会。
更为重要的是,公司管理层此时重新燃起了对速度的追求。1959年,著名赛车手乔治•艾斯顿(George Eyston)驾驶着MGA的衍生车MG EX181创下了1500cc和2000cc级别时速超过250英里的速度纪录。至今,这款车仍被收藏在英国汽车博物馆内。
MGEX181速度上的良好表现激励了索恩利,他希望将MG品牌带到新的高度。很快,MG决定推出一款全新的大规模量产车型,造型看起来更加现代化,性能方面则向MG EX181靠拢。
对于这款车,索恩利曾表示:“我的想象力被银石赛道上三辆同时参赛的阿斯顿•马丁DB2/4所点燃。”于是,DB2/4的设计师唐•海特(Don Hayter)成为了新车的主导者。1962年,MGB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