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推广 厂商信息 正文

我们离上车就葛优瘫的日子还有多远?

收藏 举报/纠错

  “汽车先于电脑发明是一个 bug,你的车应该自动驾驶的。”

  无人驾驶的先头羊Google,上一任CEO 埃里克•施密特(EricSchmidt)在一次演讲中如是说。

  作为一个不怎么资深的也谈不上中毒的汽车行业从业人员兼葛优瘫症候群重度患者,我一直有一个很没出息且不好意思表达的想法:开车出行这种简单重复无技术含量(赛车是另一码事)又容易犯错的事,本来就应该让机器去干。看到这的一些汽车狂热爱好者,相信这个时候已经开始鄙视甚至骂街了,但我想说的是,对于爱车人来说,驾驶,那是生命的一部分,不可分割。但您也不能排除绝绝绝大部分有驾照会开车的人,只是把它当做交通工具和撩妹神器,对吧?

  略微抬杠地说,我从不相信卡尔本茨发明汽车是为了驾驶乐趣,亨利福特创造汽车生产流水线是为了极致性能体验,车诞生的初衷,难道不是单纯地为了满足人类从A到B的出行需求更加便利更加经济吗?至于后来的这些舒适、豪华、操控等等等等附加值,我把它们视作是科技发展必经的过渡期,它们年复一年的视完善出行需求为己任,不辞辛劳,尽善尽美。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似乎已经习以为常地认为:人开车,是天理;机器开车,是天理难容。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一组数字告诉你答案:距今为止,93%的车祸起因是人为过失,95%的交通拥堵问题出自驾驶违规或失误。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大批车厂,甚至连Google、苹果、英特尔(没错,就是你电脑里那个英特尔,后面会提到为什么这里会出现)等科技公司都在集火无人驾驶领域。想象一下几个画面:高峰时间的绿灯亮起来的一瞬间,北京三环百来米的车同时启动,没有多阶滞后,这时候你可能会忘了什么叫堵车;想寄快递,APP中输入地址,无人车零延误上门接件送往目的地,这时候你可能会忘了催快递上门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大街上跑满了随叫随停,安全、贴心、快速的无人驾驶出租车,这时候你可能早就把家里的车卖了,顺便凑够了新房子的首付。至于驾驶乐趣,拜托,马术现在不也在奥运会上玩的好好的?谁说无人驾驶普及了,赛车就要退出舞台了。

  说了这么多无人驾驶的优(fei)点(hua),那我们什么时候可以拥有一辆上车就可以摊在里面补觉或者补妆,并分分钟安全到达目的地的汽车呢?总听说在实验,现在到什么进度了?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别急,咱们一步一步说。

  先说说时间。

  据相关市场统计,2025年,全球无人驾驶汽车市场将达到420亿美元;

  2030年,将有1.2亿辆无人驾驶程度不同的汽车上路;

  2035年,无人驾驶汽车将占全球汽车销量的四分之一

  ……

  太远了?那说点离我们近的吧,不久之前,英特尔、宝马以及Mobileye刚刚在慕尼黑召开三方发布会,宣布基于英特尔解决方案的BMW全自动无人驾驶汽车将于2021年上路。也就是说,理论上无人驾驶车离我们真的越来越近了。

  再说说进度。

  上面提到“基于英特尔解决方案”,这究竟是个什么呢?宝马造无人驾驶汽车,为什么英特尔出来做解决方案?这个问题,回答起来非常复杂。首先我要先强调,无人驾驶,不是你自己开车出去的时候,不用手不用脚不用眼睛不用脑子,车自己跑过去这么简单——去往目的地的交通路线、拥堵情况、前后左右方车辆驾驶意图、突然出现在前方的汪星人、从老李家后备箱滑落出来的一袋大米等等情况,你的车都需要实时了解并以毫秒为单位计算出解决方案,迅猛地避开影响行驶的障碍,与之同时,还要告知其前后左右所有的车辆自己的路线变更状况。

  这还只是下一个阶段的无人驾驶概念。而最终形态,我认为是整个城市拥有一个中枢电脑(没错,就是终结者里面那个该死的天网),它是交通指挥中心,负责每一辆车的路线安排、监控及协调。任何地点发生的任何意外,都会直接反馈到它的“大脑”中,并以它为中心,传达给该城市区域内的所有车辆。怎么,听起来很悬?不要小看科技发展的速率。想想看,1946年,世界上最早的计算机埃尼阿克重达30吨,占地160平方米,可以在1秒钟内进行5000次加法运算和500次乘法运算,当时这可是人类的骄傲,谁敢说一个不字那就是侮辱全世界人民智慧的结晶啊!BUT,在70年后的2016年,市面上随便一款山寨安卓手机,几克的CPU运算能力都秒掉它几十条街,我们称之为辣鸡也毫不为过,不是吗?

  以毫秒为单位,实时计算周边所有的情况,并上传&下载,预计需要每秒产生1GB的巨大数据量,这需要前所未有的数据收集速度;收集后还要以极快的运行速度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和判断,这需要极其成熟且稳定的主机运算能力。不难看出,上述说的这些,已经远远超出了车厂所在领域的能力范围。于是,全球数据中心处理器市场占有率高达99%,能够提供从设备、网络到云的5G端到端解决方案的英特尔踏进了无人驾驶市场也是情理之中。

  最后,再说说可能遇到的瓶颈。

  我想,应该是法律、伦理、道德的质疑与拷问吧。几年前的一个话题,至今依然适用:1、你的无人驾驶汽车,由于各种因素,无可避免的要与对面过来的几辆车相撞,但是你的车辆电脑可以转向来选择被撞的对象,怎么选择?如果是一个人类驾驶员发生这个情况,很简单,凭当时的第一反应下意识打一把,被撞的一方只能认倒霉并索赔。但是,如果思考的主角是你的车辆呢?舍己为人,选择撞击安全系数高的车辆?那会不会以后越危险的车安全系数反而越高呢?自私自利,选择撞击安全系数低的车辆?那这可叫谋杀...... 2、撞上了,谁该来负责?车厂的?电脑的?还是坐在车里的人的?

  基于以上问题,现在一部分企业已经给出了解决方案——模拟人脑方式,提出混沌选择理论,简而言之就是,以随机的方式来规避掉道德问题。但可以看出,这显然不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

  而法律的补全工作更是需要漫长的时间,虽然现在有些国家已经开始划定无人驾驶区来初尝未来的甜头,但距离最终的普及,我们确确实实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不过,我相信上车葛优瘫的那一天,迟早会到来。过半个世纪回头来看,估计那时的人会觉得:人类历史上居然有一段时间,有上亿的人每天花个把小时,手动操作着好几吨重的大铁块在狭窄拥挤的通道上移动,还因此每年导致几百万人死亡——OMG,简直不可思议!

  如果对于无人驾驶,诸位看官还有什么问题,可以观看下方视频,你不懂的,都在里面。

>>此文章为厂商供稿,不代表汽车之家观点<<
收藏
+1
+1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