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之家 行业] 看了这些获奖作品,着实让人兴奋,它们代表着汽车产业的未来。车轮设计不仅仅是外形的创新,更要贴近产业实际需要和技术趋势走向。未来,车轮的使命不仅是承压、滚动,还会有更多功能的集成。
2019年8月3日,第八届“中信戴卡杯”国际车轮设计大赛决赛在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落下帷幕。经过评委会专家严格、公正的评审,在来自国内外的498件参赛作品中,评定出本届车轮设计大赛金奖1名、银奖3名、铜奖6名和优胜奖30名。话不多说,金奖作品优先奉上——“Clover智能轮胎系统”,作者为滁州学院籍祥。
有没有奖金?当然有。金奖作者奖金6万元,银奖3万元,铜奖1万元。“发奖金”可不是国际车轮设计大赛的举办初衷。
据悉,该赛事由铝车轮质量协会(CAW)会长张新颖创办于2004年,他希望借此平台能培养出工业领域的优秀设计师,让参赛者成为中国汽车设计发展的中坚力量。大赛旨在促进中国工业设计水平的提升,充分发挥工业设计的创新引领作用,通过车轮设计创新改进未来驾驶,为全球用户创造更好的出行体验。
第八届“中信戴卡杯”国际车轮设计大赛评委会组长、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何人可表示:“前些年参加日本东京汽车改装博览会,我感受到的是中国汽车产业在设计上的差距。设计是能带来生产力的,能为市场带来价值的。我们希望培养更多的中国设计人才。”
本届赛事从2019年3月拉开帷幕,本届大赛以“创领未来”为主题,对“2030年-车轮移动系统”进行创意构思,以对车轮移动系统的探索为起点,进行研究设计,指向未来全新的交通工具。本届赛事得到了美国评委詹姆斯·麦肯、日本评委中岛敬一郎等国际评委的支持。赛事全程经历了5个多月的作品征集与模型制作等工作。
今年参赛作品出现了很多具有冲击力的设计,参赛者立足于未来但并未脱离对当下应用技术的思考。正如评委所言,设计的创新离不开美学形态,也离不开对当前环境发展的协同思考,大量新元素的应用、细节品质的提升以及对风阻优化的设计,展现了作者在设计方面的创新和对工业技术的深度理解。
初选入围的100件作品主要来自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清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燕山大学,以及Design Infini INC工作室(美国)、上汽大众、长城、长安、JZG工作室等33所高校及15家汽车主机厂和设计制造企业,以及14位个人设计爱好者。评委们从主题表达、创意概念、设计质量、发展潜力四个维度,最终评审出获奖作品。
以下为银奖作品,包括武汉理工大学皮正阳的“Transform”,上汽大众郭芷琦的“未来两栖交通工具轮毂设计”,西华大学陈松、刘迪、刘艺伟、杨攀、侯杰的“Hercules轮胎”。
铜奖作品包括浙江财经李笑、袁原的“沙漠园丁”,天津大学韩斐然、杨晨昀、鱼文豪的“编织者”,浙江农林大学康特铭的“MRB移动救助站”,个人设计师周卓的“Vancycle”,上汽大众/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王崊清/邹健宇的“FUSION-POD”,个人设计师廖芳的“沙漠杀手”。
另外,还有30个优秀作品获得本次大赛的优胜奖。本届国际车轮设计大赛的举办,为广大车轮设计爱好者提供了一次展现自我的机会,这也标志着我国在汽车零部件行业人才培养方面又迈出了坚实一步。(文/汽车之家 刘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