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推广 活动合作 正文

辰韬资本贺雄松:合作是车企转型的机会

收藏 举报/纠错

  [汽车之家 行业]  近期,特斯拉市值一路飙升,一度高达3000亿美元,引起汽车圈、科技圈和广大投资者的极大关注。特斯拉为什么能独树一帜突飞猛进?未来,智能汽车的核心价值和竞争力究竟在哪?我国汽车产业应该如何培育、转型,还有哪些创业机会?

  8月11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焦点观察室》第2期成功举办,围绕“智能汽车的核心价值与竞争力”话题,辰韬资本执行总经理贺雄松与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智能网联中心主任戴一凡、博世中国执行副总裁徐大全、广汽新能源技术中心主任许俊海、腾讯车联产品副总经理邢辉、汽车之心内容总监吴德新等嘉宾展开了讨论。

  以下为贺雄松的部分观点,详情欢迎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汽车之家

特斯拉的市值和先发优势

  特斯拉目前的估值从更高的维度,核心是路线的胜利,其市值走高意味着大家对电动车越来越认可,越来越确定。特斯拉是电动车行业做得最早,最坚定,目前最成功的一家公司。特斯拉从2003年开始专注在电动化智能化方向,产品和战略都是针对这个进行,后来者要追赶还需要花时间。

  在电动化智能化方向上,特斯拉没有可借鉴的先例,也没有合适的供应链,很多东西必须亲自去做,从结果来看,现在特斯拉在核心的三电系统、智能驾驶系统的供应链和技术储备上都有较大的优势。这些传统车企要做也可以,但是要花时间,这是我们对壁垒的理解。

  另外,电动车相比传统车在战略上、产品线的布局上其实不一样。企业内部的文化也需要做一些调整。这些都是特斯拉独特的地方。目前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已经被行业、被消费者普遍认可,传统车企在这个方向上是一个追赶者的角色。既然是追赶者的角色,就需要凭借其他独特的优势才能成功。   

传统车企的转型困难

  传统车企确实在积极行动寻求转型和突破,内部积极做战略调整、外部主动投资供应链公司、智能驾驶公司。但作为既得利益者,传统车企有既定的传统车型布局及品牌定位,这些可能会跟电动化、智能化大方向有很大冲突。

  电动汽车是一个新的产品体系,对人才、组织架构、供应链的要求都不一样,并且需要在企业基因上进行深层次的改造。

  微软做软件很厉害,做硬件却一直没能成功。同样,传统车企做智能化、电动化也有类似的阻力,过去成功的优势成为了阻力,要跳出来非常难。转型需要在局部最优和全局最优之间做一个抉择,从局部最优跳到全局最优需要非常大的魄力,确实是很大的挑战。

  传统车企想要有所突破,外部合作和投资创业团队可能是很好的方式。中国的创业公司非常有活力,投资机构也很愿意投资电动化和智能驾驶,其中一定会出来非常优秀的创业公司和团队。传统车企如果能够对接好外部的团队进行研发和创新,可能比自己做效率更高,并且更灵活。

自动驾驶和车联网领域的创业机会

  如果从创业和投资的角度来考虑,时间节点非常重要。自动驾驶这个方向大家已经非常确信了,事情是对的,但在通往L5这个终点的过程中存在多种的机会,需要踩准时间节点。

  之前大家对自动驾驶落地时间的预判相对激进,目前预期在往回调。我们判断无人驾驶出租车真正落地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但是特定场景的L4公司在两到三年内大概率会成功落地,比如矿山、港口、无人物流小车、清扫等。

  我们判断,在不需要重大技术创新的前提下,目前的无人驾驶技术是可以支撑上面这些场景实现完全无人的,相对而言,无人驾驶出租车这种场景我们不是很确定。

  同时,这些场景已经快要把经济模型跑通了,天花板也足够高。从壁垒来看,各家公司对场景的认知以及在场景中的实践打磨是很深的护城河,随着不断积累,竞争对手很难切入。

  无论从落地的节奏、商业模型、天花板以及护城河等角度来看,特定场景的L4都是非常好的机会,我们在这些方向也做了比较多的布局,投资了矿山、无人物流小车、港口等相关公司,我们持续看好这些赛道的发展。我们判断收入和利润的拐点很快就要到来,相信到时候大家会看得更清晰。

  在接下来的2-3年里。从市场的角度来看,L2+的渗透率会快速提升,特定场景L4公司会有确定的商业模式跑出来。从投资的角度来看,自动驾驶投资经历由热到冷,之后会随着各种落地的刺激重新回归火热。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希望通过投资的方式陪伴更多的优秀创业公司一起成长。

造车新势力的上市潮,科创板能否容纳

  新造车势力在基因上跟特斯拉很像,他们在电动化、智能化方向比传统主机厂更坚定、更彻底,但主要的短板在于现金流比较紧张,上市确实能解决他们的资金问题。

  在科创板高估值的背景下,他们用更少的股权稀释能融到更多资金,形势比较有利。但是否能真正解决融资困境,关键还在于他们后续的发展。

  新造车势力未来还需要融资,要持续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目前新造车势力的估值更匹配VC早期阶段的逻辑,高估值基于高预期,他们需要通过持续的成长去兑现这个的预期。目前市场上资金比较多,从容量上来看,科创板是能够容纳下造车新势力的。

>>此文章为厂商供稿,不代表汽车之家观点<<
收藏
+1
+1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