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车闻中心 行业动态 正文

陈春霖:自主品牌发展壮大需合作共赢

收藏 (0条) 举报/纠错

  [汽车之家 资讯]  2012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以下简称“泰达汽车论坛”)于8月31日~9月2日在天津滨海新区隆重召开。700余位国内外汽车行业嘉宾将汇聚一堂,围绕年度主题“经济转型与汽车产业变革”,探讨汽车行业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发展课题。以下是德赛西威董事长兼总经理陈春霖发言,主题为开拓创新,合作共赢—自主品牌壮大的唯一出路。

汽车之家

『德赛西威董事长兼总经理陈春霖』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媒体界的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非常高兴今天能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德赛西威在2010年初从合资的身份转身变为自主品牌以后这两年多以自主品牌的身份怎么壮大、怎么发展的一个经验。

  首先,我会跟大家稍微分享一下我们对于整个中国汽车电子市场现状的发展趋势。跟着会稍微谈一谈所谓的国际化模式,更重要是合作共赢的核心。

  大家知道,过去三年来中国连续成为世界最大的新车销量的市场,保有量不断攀升、政府的支持、汽车产业供应链形成等等这些造成中国汽车市场全球大家眼中的“大蛋糕”,所以它充满着吸引力。目前我们看到的局势是国际品牌在中国十几家国际品牌企业占了中国汽车零部件的75%的市场份额,他们掌握了核心部件的技术,他们还拥有全球化的资源。本土企业千余家的企业在争夺所谓25%的市场份额,我们对于核心部件的技术并没有很好的掌握,起步很晚没有全球的优势,在同僚之间大家面对一个内外非常恶劣的竞争。

  我们觉得影响整个产业将来发展、未来发展的六个层面:第一,行业整合;第二,产业链生态需要改善;第三,核心技术缺失;第四,不同子行业之间国家政策不一样;第五,竞争环境到了白热化,非常严峻的状况;第六,国际汽车零部件厂商所谓的把产业转移到中国的步伐。这些都是构成目前很关键的层面,所谓整合是横向的、纵向的整合,在各个实力较强的主控已经开始了争夺之战。

  产业上下游的合作、企业分工这也是我们必然要走的一条路,还有一个核心技术,我们需要对于本土人才、高效人才引入一个机制,要培养出高端人才加上我们对技术的投入,自主创新、加强校企的合作,整车和零部件供应商联合开发都是我们应该要走的一条路,对于政策国家层面产业政策的制定其实我们认为更需要的是具有战略眼光,更重要的是如何落实支持企业发展。竞争的环境我们要迫切建立一个产业联盟,单靠自身发展并不是容易的事情,要通过健全的产业协会的功能优化本土的竞争环境,跳出单纯以价格战来争取市场的局面。产业转型,我们非常需要谨慎的不要盲目的将所谓本土产业的盲目整合,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

  过去的发展包括我个人从外企到西门子过来的,我们看到过去在初期的时候整个跨国企业步骤是全球的战略、标准的产品、本地生产。这是一个最好达到进入当地市场的一个策略,当今大家也改变了它是多国战略,每一个区域都建立一个研发中心满足当地的需求,我们认为在未来趋势是跨国的战略,会利用当地的资源比如在中国建立研发队伍,这个研发队伍不单单服务中国的市场,也作为全球战略的一部分服务全球市场,所以它每个、区域的战略纳入整个全球的战略规划。

  我们作为本土企业、作为自主品牌面对的挑战和机遇是什么?纵观整个中国汽车行业来说主要的是国际品牌在占据市场,我们作为民主品牌起点低、没有差异化的产品,纯靠价格的竞争。我们面对外资品牌、对技术和市场的主导有一点乏力,基本上外资品牌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布局也比我们完善,当然这并不能代表说我没有机会,看整个汽车电子产业的产值我们从市场达到规模将近两千亿美元,这两千亿美元中国本身就占1/3,或者甚至超过1/3,这里面我们也有很多的大于,不单单国内,国内外庞大市场容量、政府对于产业的政策支持、外资品牌的竞争其实会带动自主品牌的发展。

  我们德赛西威现在经过两年多很清晰的,除了作为本土品牌、自主品牌要走向国际化,所以当时我们在从西门子VDO转过来的时候,我们是以自主创新提供专业价值,来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首选合作伙伴,从西门子VDO变成了德赛西威提供价值。我们一个发展的历程来说其实不是纯粹从本土品牌发展,我们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历史,从当时在外资合资的状况下所谓的国际本土化的公司到今天要本土国际化,我们在1986年成立当时的飞利浦汽车音响与惠州的德赛公司一起合作的,1996年被收购成为中德的合资,2002年西门子收购了VDO,我们成为西门子VDO,2007年德国大陆集团全球收购西门子VDO的业务唯独惠州西门子VDO产权股份没有被收购,我们进入两年的谈判,在2010年初正式成立了德赛西威汽车电子有限公司,这是在中国汽车电子产业发展来说不是不常见的例子。

  我们所谓国际化道路今年初在新加坡成立了新加坡的公司,4月份在德国成立了欧洲公司。所以,我们是在合资企业独资化的环境下国内一个成功的反收购案例。在所谓技术、管理、市场理解、制造及国际的能力资源,这里是我们的优势,我们要自立。我们当时在西门子VDO的合资是在全球作为音响导航的一个主要全球研发中心,所以我们所有设备都是非常先进的。

  质量,我们有非常好的测试,包括口碑是达到了国际的水平。我们投资很多不同的实验设备。

  制造,很多客户从美国、欧洲过来参观我们工厂都很惊叹说,在惠州在中国有能够已经达到国际水平的一间工厂,非常欧式的工厂我们结合了所谓的精益生产、结合中国人制造模式。

  管理,管理团队目前绝大部分都是当时在西门子VDO的合资留下来的团队,包括也有从国外请来,包括我个人也是新加坡过来的,我们有马来西亚人、德国人、日本人,所以我们也逐步在所谓的国际化从人才角度先采取了行动。

  市场,对所谓的欧美主流汽车市场的需求对海外渠道的整个开拓具有相当深刻的理解,所以我们整个客户群体有乘用车、商用车、工程基建等等。

  资源,我们过去建立了人脉和网络我们有非常丰富的产业网络以及人才关系网络,作为自主品牌来说奠定了如何走向国际化的道路。首先立足于中国市场,专注、专业,我们从十几年前开始自己独立开发的产品,从简单的卡带CD车载收放机到后来所看到的导航、空调控制器等等种种我们都做了很多,这些产品都是自主开发的产品,这些产品当中包括空调控制器、车载导航、组合仪表,现在我们在今年也推出所谓的CDLINK。

  其中这么多年让我们独立于国外的机构去开发这么多的产品主要是研发团队的培养,我们在2003年的时候有50多位的研发人员,我们很明确这是我们的核心,2004年开始加强对研发人员的扩大,我们计划在2015年有超过一千人,现在有600多位的研发人员,研发的投资占了销售的7%,作为电子企业这是我们一直深信的投资是不能够减少的。

  第二就是布局全球、合作共赢。为什么要走出中国?我们应该说请进来、走出去,我们在新加坡建立研发中心,也建立了研发+销售业务中心,在德国就是业务中心,现在有计划在南美、在印度、在日本建立销售公司,南美和印度也看到业务的需求有可能在当地投资制造,这就是全球布局。

  因为欧洲市场的关系,我们很多主要客户是欧洲的,当你在欧洲有个点的时候就很快的能够通过所谓的同种语言、同种文化很快打开局面,新加坡的技术前沿也带给我们东西文化的融合点,也带给我们先进对技术的探讨、对流程的管理,加强我们队伍的国际化水平。还有巴西、印度广阔市场的前沿,产业联盟要建立所谓的合作伙伴、不同联盟方式,我们的企业来说核心竞争力就是所谓的国际化人才,要立足中国、巩固我们在中国的市场,同时要去寻求外面的市场。所以,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作为本土国际化的一个布局,不过这需要时间和耐心。

  在产品战略联盟方面,我们与发布北斗导航的厂家,我们用组合惯性导航让续航能力超过1个小时,在没有信号的时候可以超过1个小时,这方面我们目前也在争取从如何落实整个北斗导航产业的布局开始。

  校企,战略联盟合作和校企的合作,我们与香港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都有合作项目,大家针对一些前沿技术的研究。

  今年4月份在北京与HTC建立一个行业的合作,HTC手机在我们的多媒体导航系统联合起来,你把HTC手机通过USB插上之后,我们多媒体系统屏幕即刻转成手机屏幕,用户不需要重新利用不同的系统来操作,这个产品已经推出市场了,也继续在研究其他不同手机的模式。这里面最大一个分别就是过去有很多人做了这个,可是传输的速度非常快,图像非常清晰,这是一个优势,我们已经推向市场了,这是我们一个商业模式。

  所以,对我们来说在这个行业里面已经26年了,我在这个公司从1998年飞利浦调过来的时候见证了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的起起落落,不过我们很有自信,我们有一个自主核心研发、有一个完善的产品生产系统、有非常强大的销售链。当我们走向国际化当中,所谓国际化的背景我觉得在自主品牌正要走向国际的时候千万不要冒冒然派人过去,如果有当地人脉走进去这个优势就如鱼得水,就很快可以形成客户对你的认知,这是我们深深体会的。我们成立了德国欧洲公司的时候马上就很快打开了客户接触、联系、沟通的方式,去年我们要求探讨给一些方案,一旦有欧洲公司的话就非常顺畅了,而且我们应该很快就可以有所建树。

  作为现在面对国际的品牌公司,让中国公司作为供应链的时候它提出一个观点,全球化的布局在哪里?新兴市场的布局在哪里?这也就考验到我们作为自主品牌一个关键点,我们的人员是否有国际化的背景,我们在当地市场有没有人脉可以建立起这样的机构来与他们合作?团队经历二十多年的发展还会持续创新,我们有激情、有能力。我们现在主要的业务关注点主体是以内饰电子作为主要的业务,但是我们认为在将来的发展朝向所谓的动力系统、车身安全系统也是我们要扩大的一个领域。

  首先,我们将把自身的内饰与信息做强做大,同时把握着机遇向所谓的动力系统、底盘与安全系统开拓我们的业务。我们也清楚,在自主品牌、本土品牌走向所谓的发展壮大的时候不能单挑要合作多赢,我们与客户要进行合作、与供应商、合作伙伴针对市场的需求进行合作。我们首先要发现新市场的诉求,很强的一点就是不能够走所谓的恶性竞争,要避免恶性竞争,恶性竞争会造成恶性循环的,我们要避免浪费,我们不能什么都自己做,一定要通过联盟合作分担风险、优势互补。更重要的是在所有的合作当中所谓的多赢局面是作为一个开放的心态与视野,这个视野包括了国际视野,我们要有创新的精神,对外合作联盟合资的方式要有自己的思路,还有希望通过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

  我们作为德赛西威经过26年从外资控股的合资公司摇身变为本土企业,我们坚持开拓创新、合作共赢,谢谢大家!

”成都车展”

点击进入成都车展>>

收藏
+1
+1
发表我的评论
您认为文章写的好么:
评价内容: 修改 本文共有 4 个网友评价,其中100.00%好评,0%差评。
评价理由:语句不通/文章阅读困难
0/5000字 提 交 同步到:
最新文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