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车闻中心 新能源 正文

李想:如何用苹果理念造出理想L9?

收藏 阅读全文 (0条) 举报/纠错
文章导航
分页浏览模式
1

理想离车界苹果有多远

  [汽车之家 行业]  在2018年10月发布的第一款车时,李想的开篇话题是解释为什么需要一个新的汽车企业,一句“用科技改变出行”的注解,既为初出茅庐的理想汽车正名,又似在向科技公司苹果致敬。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已知晓,理想ONE凭借出色的产品定义能力,单品作战依然拿下了细分市场的销冠。时隔近四年,在理想汽车发布第二款产品之后,李想痛快地“回击”了外界的质疑——家庭用车的定位并不会把路走窄,20万元以上车型的所有购买群体里有89%是家庭用户。

汽车之家

  “理想定位家庭用户,其实已经覆盖了89%的群体,锁定了20万以上的这个用户群体,只是我们一个区间一个区间来吃。但是团队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做的这个功能是不是符合家庭的需求?我们会把每一分钱,每一个技术都围绕家庭去创造。”

“爆品”理念再续

  理想的爆品策略在第一款车上得到了验证,也为李想打下了“超级产品经理”的标签。这一次的产品定位再度升级,用不到50万的售价,打造500万级别的品质。

  作为一款旗舰级SUV,理想L9直接对标了奔驰GLS、宝马X7这样的百万级别车型。在空间、性能、配置、安全、用料等常规维度,新车都做到了很优秀的水平,但这些并不足以体现理想产品定义的特别之处。最关键的是,李想把对苹果产品的理解,复刻到了汽车上。

理想汽车 理想L9 2022款 L9 Max版

  首先是需求定位,既然瞄准家庭用户,理想L9的每一个细节都把家庭用车的需求推至最大化。比如智能空气悬架,在便捷上下车的模式下,车身会降低40mm,方便家中老人和孩子上下车。每一排座椅的舒适度都照顾到位,具备电动调节和加热功能,前两排还配有座椅通风和按摩功能。

  更细致的是车载冰箱,李想对此使用场景的描述是:“冬天下班接爱人可以准备温暖的奶茶,带小宝宝出行的时候,还能够用来保持奶的温度,夏天全家出行,一家人可以随时随地享受车内的冰镇饮料。”

  种种细腻的设计,让家庭用户能体验到理想L9的诚意。

  然后是定价策略。理想L9与理想ONE拉开了11万元的价格差,“该买30-35万的人还是买30-35万元,40万元以上也是一个非常健康的市场,先看价位是用户的核心选择”。李想认为,新车不会对理想ONE造成挤压,同时有更好的利润空间去搭载新技术和配置。

  L9依旧采取了“标配”策略来规模化摊平成本。李想解释道,像7.3.4这样昂贵的音响系统,传统豪华品牌的选装价格大约要6-7万元,因为市场上的选装规模并不大,每套音响都要分摊很多的研发成本,其高昂价格是由商业模式决定。理想把这套音响变成标配以后,如果一年卖15万辆L9,分摊成本只有一两百元。

  “任何一个做产品的人都会去研究苹果,但是很少有企业能真正研究清楚苹果到底在做什么。第一点,苹果把很多原来奢侈品才有的功能体验,变成一个大家能够得着的产品;第二点,必须在体验和技术上做出非常独特的创新,多花一点钱就能获得优于过去好几倍的体验,这样用户才愿意接受。理想汽车也会坚持这样去做。”

自研“开花”

  产品需求落地的背后,是理想自研能力的进阶。IPO之后,理想终于在自研和供应链投入上放开了手脚。在发布会上,李想说了两次“研发团队太给力了”。

  至关重要的中央域控制器,在理想L9上实现了自研,中央域控制器管理着增程电动系统、空调系统、座椅控制系统和底盘系统等,达到了功能的高度集成。“整个的硬件设计、驱动层、软件层、算法层都在自己手里,这个就变得跟特斯拉是一样的。”

汽车之家

  在整车结构上,理想汽车通过自研的五合一驱动模块和增程器,让L9的乘员空间占比最大化,超出同级竞品,甚至可以跟MPV车型掰一掰手腕。李想表示,L9的第一排、二排、三排的空间和别克GL8的尺寸完全一样。

  针对增程器、电机、电池这些核心部件,理想汽车通过控股或者合资模式,直接介入研发生产环节。既是为了更好的产品打磨,同时也对生产供应起到保障。

  在智能驾驶研发上,理想采用了跟特斯拉相似的思路,整体以视觉感知为主,使用BEV大模型实现360度感知。但不同的是,理想L9除视觉信息外,还增加了激光雷达和高精地图作为辅助,并通过额外的视觉和Lidar模块,提供安全算法。

  据理想汽车智能驾驶副总裁郎咸朋介绍,理想汽车从2021年开始切换到全栈自研方案,最大的变化是从线性流程升级到闭环流程,开始用数据驱动的方式来做自动驾驶。也就是说,通过自主学习在真实驾驶场景验证算法,提升迭代效率。目前理想汽车的有效学习场景总里程达1.9亿公里,仅次于特斯拉。

  理想AD Max的自主学习系统已更新到3.0版本,计划2023-2024年升级到4.0版,达到全链路自动化;2025年升级到5.0版,有效里程数据超过100亿km,从而实现城市自动驾驶。

汽车之家

  除了整车、智能驾驶研发之外,理想投入得最多的方向是人工智能和解决三维世界交互。

  李想认为,智能电动车承载两个最重要的目的,一个其实是能源可再生化,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是整个信息会从过去的二维、传统的PC互联网进入三维的人工智能。

  L9车内的空间被打造成了“五屏三维交互”,感知层面上增加了视觉3D ToF和多音区麦克风:视觉感知精度可以达到1mm;自研的MIMO_NET算法可以让音区的定位准确率提升20%,多人对话的场景下的主音区识别错误率下降30%以上。

  理想把所有视觉、语言、触控的感知信息都汇集在一张3D大图里,用一套算法去理解以及反馈。这套认知图谱里包含知识图谱、逻辑推理和用户画像三方面能力的建设,让“理想同学”获取各种知识,通过自学习建立思考和逻辑推理能力,并根据不同的用户和场景,做出相应交互。

汽车之家

  根据理想汽车智能空间副总裁勾晓菲的设想,未来“理想同学”不仅仅是一个语音助手,会全面升级为一个智能空间的机器人,甚至具备人格化的特征,成为家庭成员的一份子。

离汽车界苹果有多远?

  在今年2月份的财报电话会上,李想提到,“十年以后再看自己的能力,希望能够做成苹果公司一样的水准”。理想汽车的产品组合将类似iPhone,在20万-50万元价格区间内,每10万元都会推出一款爆品。从2023年起,理想汽车每年至少要推出两款高压纯电动汽车。

  “从0到1”的阶段,产品定义能力和高效率是理想汽车的主要优势。下一个“1到10”的阶段,理想要在继续延续这些优势的同时,补齐研发短板、巩固供应链、多产品线作战、产能扩张,并把市占率拉高到20%,谈何容易?但李想笃定,“目标会像一个灯塔一样吸引着大家往那里走”。

  在以往的沟通中,李想经常会分享造车方法论,以及对造车终局的判断。L9作为理想汽车打出的第二张牌,依旧在践行由终局倒推的路径:坚持“车和家”的初心,打造具备自动驾驶成长能力的专属出行空间。

  有意思的是,同为造车新势力的何小鹏,在L9发布后一天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激烈竞争的、全球市场、非快销品行业、2c非保护领域,有哪个好产品是靠精准定位,在中期或长期可以获得优势或壁垒的”。

  唯一能确定的答案是,在智能汽车的竞争中,所有参与者都需要自我迭代,持续精进,一路不断打怪升级,才能保持参与游戏的资格。

2

交流会速记一览

以下为6月22日理想汽车2022夏季媒体沟通会的交流速记,略有精简:

汽车之家

  Q:2020款和2021款理想ONE后续有没有继续OTA升级的计划?理想L9发布之后,订单情况能否分享一下?

  勾晓菲:还会持续升级的,比如刚才提到的MIMO_NET以及整个声学技术在年底就会直接用到理想ONE的车上。

  李想:L9的订单量非常好,尽管价格贵了10万以上,销量肯定会稳稳地超过理想ONE。具体的数我们就不报了,有些厂商报数报的太虚,光看订单量没有用,还是最后看销量,看交付量。

  问:理想ONE是一款六座的中大型SUV,现在出了L9在六座的定位上可能会有一些重合,产品规划上是怎么思考的?

  李想:从定位的角度而言,其实用户最重要的不是看你有几个座位,而是看他打算花多少钱。

  理想ONE是30-35万售价区间里的销量第一名,已经持续了很多个月。大家担心L9出来以后,理想ONE的销量就会下降,实际上昨天理想ONE的销量又在上升,因为该买30-35万的人还是买30~35万元,40万元以上也是一个非常健康的市场。先看价位是用户的核心选择。

  大家总是说“理想汽车你做一个家庭用户定位的车不行,太窄了”。我觉得这个缺少基本的理论判断和逻辑判断。我们早就研究过这事,20万以上的所有购买群体里有89%是家庭用户。但如果我不对着市场,天天说“高端高端”,其实没人理你,甚至你的团队都不知道怎么去做产品,就胡乱在产品上刷存在感。

  理想定位家庭用户,其实已经覆盖了89%的群体,就是锁定了20万以上的这个用户群体,只是我们一个区间一个区间来吃。但是团队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他做的这个功能是不是符合家庭的需求?他会把每一分钱,每一个技术都围绕家庭去创造。

  尤其是我们使用的很多技术都非常的在早期非常的昂贵,7.3.4的音响对我们需要,然后记录比较贵的车,然后把这样的规模上来以后降下来成本。然后其实再往后然后推广给我们,然后不同价位的车。所以我说这是核心的,然后一个选择。

  问:理想L9的配置很高,具体是怎么做成本控制的?

  李想:任何一个做产品的人都会去研究苹果,但是很少有企业能真正研究清楚苹果到底在做什么。第一点,苹果把很多原来奢侈品才有的功能体验,变成一个大家能够得着的产品;第二点,必须在体验和技术上做出非常独特的创新,多花一点钱就能获得优于过去好几倍的体验,这样用户才愿意接受。理想汽车也会坚持这样去做。

  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们提供的7.3.4的音响系统,过去5.1的音响放到豪华品牌上大概都需要6到7万块钱进行选装,效果没有7.3.4号。这两套音响物料的成本本质上没什么区别,差异在于,5.1音响在中国市场一年的选装量也就几百套,而且出现在不同的车上。昂贵的价格是由商业模式决定的,每一套音响都要分摊很多的研发成本。我们把这个变成每辆车的标配,如果我一年卖15万辆L9的话,每个车的分摊成本可能只有100-200块钱。所以就可以很好地把很多高配置变成标配。

  通过这样的方式,第一个好处是我们可以避免跟用户选配之间勾心斗角,互相算计。第二个好处是,汽车选装在卖二手车时就清零了,用户花的钱无法变成资产。但是当我把这些配置都放到车里的时候,用户花的钱都能变成资产,理想ONE的保值率非常高,昨天很多人卖2021款理想ONE的时候还是九折的保值率。

  问:理想L9上用HUD取代了仪表盘,是怎么思考的?为什么选用了普通HUD而没有用AR HUD?

  李想:HUD过去的一个问题是大部分车把它作为一个选配,当成一个炫技的东西,其实用户真正需要的是hud能够有效替代仪表屏,仪表屏上出现的什么关键信息,都应该在HUD上出现,至少可以让用户选择它能出现。

  我们应该是首个把完整的智能驾驶交互信息、导航、时速以及配合限速等信息都呈现在HUD上的,用8155直接去渲染和控制,而没有在HUD上放一个单独的小处理器。因为大家看到很多车的HUD效果非常差,反应很慢,都是因为他在用一个非常普通的MCU在处理。至于为什么没有用AR,因为在一个动态的三维空间里行驶时很难再套另一个三维空间进行交互,人的感知切换起来会很崩溃。

  问:智能驾驶数据采集的原则是什么,是如何回传的?

  郎咸朋:第一我们不上传个人的隐私数据,第二不上传各种生物特征数据,我们只上传跟我们的研发和产品相关的信息。

  问:常州工厂二期的产能规划是20万辆,现在理想ONE的月销过万,L9预期销量会更高,产能如何保障?

  李想:常州工厂能够满足后续产能爬坡的需求,生产的最大瓶颈不是在于我们自己的工厂,而是在于对周边各种供应链的控制。通过理想新晨公司,增程器的研发、制造通过控股全都自己来管理,电机是通过跟汇川合资的公司来投产,电池是通过跟宁德时代在溧阳的合资产线来生产。有合资的好几条生产线来保障产能的供给。

  另外一方面,从我们2020年IPO以后,就可以在研发上投入更多的钱,像各种主板都是我们自己来设计的。当遇到一些芯片有问题的时候,其实在设计的时候就把b点的芯片都设计好了,可以上另外一个。因为整个的硬件设计、驱动层、软件层、算法层都在自己手里,这个就变得跟特斯拉是一样的。供应链能力一直是我们过去几年在努力补的课。

  问:关于底盘控制,作为一个比较新的品牌又是自研的算法,是如何能够做到敢说跟库里南相比?

  刘立国:实际上对于驾乘体验来讲,不仅仅关系到我们的CDC(连续可调阻尼减震器系统)相关的算法,首先是前期结构设计里面,我们整个团队是国内最顶尖的团队,即便如此,在前期架构应点跟结构设计方案中,我们还是跟国际最顶尖的某公司进行合作。其次是关于CDC减振器,我们不是从0开始的,我们是和保时捷工程一起联合合作做的白盒交付,跟卡宴用的一样的架构和算法,结合更多的车内传感器、包括未来有激光雷达对地面扫描,这样使我们可以更精准的识别路面。现在车上的算法还是一个被动控制,是基于反馈做的一个控制,下一步我们在系统上已经打通了跟视觉、激光雷达的交互,它会提前识别路面,这样舒适性做起来相对来讲要比被动控制更简单。

  总结下来,首先我们团队是国内最顶尖的底盘团队,包括跟国际最顶尖的工程公司进行合作;然后控制算法并不是从0开始的,是在前人肩膀的基础上去做的,我们也花了很多钱做这种白盒交付;第三我们系统架构里面把传感器做了更好的融合,对于未来还会有更好的升级,因为所有的代码、所有的算法在我们自己手里,结合更多外部传感器的识别,会让我们的舒适性控制越来越好。

  李想:理想汽车有4支AI和算法团队独立的在跑,因为我们是四个不同的场景,最大的在郎咸朋博士这里,第二大的在勾晓菲这里,第三大的是在王阳的内部系统那里,第四个就是刘立国的团队。我们自己开发内部系统,包括销售、工厂系统,连工厂的系统都是自己写的,没有采购任何供应商,这在国内是非常少的。工厂里各种各样的很多东西都是拿算法、拿这种感知做的,甚至连机器人的控制程序都是我们拿AI算法来做的。

  包括增程器、增程的工作路况、悬架,包含像电池故障各种的预测,都是通过算法和人工智能来做的,这里面基本上都是博士和博士后这样的人才,这是过去三年的时间里一直在认真储备的。大家如果看我们招聘的话,可以看到这四个团队一直在持续的招人。我们认为智能电动车承载的两个最重要的目的,一个其实是能源可再生化,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是整个信息会从过去的二维、传统的PC互联网进入三维的人工智能,所以我们在人工智能和解决三维世界的问题上面投入了非常多的人、钱和精力,这个可能是和传统品牌的一个很大的不同。

  文件:关于智能座舱,理想汽车要做一个3D大图,具体怎么理解?语音和图像的双重感知,双芯片的设计逻辑是怎样的?

  勾晓菲:比如说车有一个环视的摄像头,分布着非常多的摄像头,当旁边有一辆车驶过的时候,如果它恰巧有一半进入了第一个摄像头,另外一半进入了第二个摄像头,按照传统的算法,可能每一部分算法会去处理自己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图像,那这个时候就会很难处理,但是当我把所有的摄像头数据融合成一张大图的时候,它是一张三维的全景图,我看到的是非常完整的数据,处理起来就会更容易。

  我们最终的感知一定是听觉加视觉的融合感知,我们实现的功能,比如打开这个打开那个,就是视觉和听觉的融合。

  对于双8155芯片的算力分配,我们是包含静态的部分和动态的部分,一定是有一些算力是静态部署的,它永远是跑在某一个特殊的处理器上。先说静态的部分,我们一般是有一颗8155会更多的承载一些全车的功能,那另外一颗8155会集中承担后端的一些功能。另外还会有一些动态的场景,当我有多屏图像交互的时候,在一些特殊的场景下可能后端的8155芯片也会驱动前排的屏,因为这个时候更多的是后端在主导,去做一些前端的联动。所以两个芯片的分工,其实是分为静态算力分布和动态转移的过程的。

  问:关于自动驾驶,BEV架构是一个非常创新的架构,理想汽车是第一个这么干的,那么第一个这么干的逻辑是什么,是因为它把地图的信息也作为融合的逻辑,还是什么样的一个逻辑?

  郎咸朋:我们为什么是世界上第一个,因为全世界有能力全栈自研NOA的主机厂不超过四家,有激光雷达的不超过3家,其他两家没有发表过相关的研究工作,所以我们是世界上第一个。  

  问:理想L9是全尺寸SUV,但为什么最终没有采用后轮转向?理想L9的车内后视镜是有点遮挡的,为什么没有采用流媒体后视镜?

  李想:车内后视镜是没有遮挡的,二排屏幕放下来以后仍然没有遮挡,大家到时候试车可以看一下。此外不需要流媒体后视镜,座舱内有那么大的屏幕,而且我们有专门的全屏后视功能,不需要再专门配一个流媒体后视镜。因为用户对于后视镜的任何需求我们都是可以满足的,包含安全的需求都是可以满足的。

  另外关于后轮转向,这个做不上去。因为基本上现在所有的后轮转向,都在用现成的供应方案,并且全世界只有几家可以做,现成的供应方案也不愿意为我们改。我们的结构里也没有任何现成的供应商可以来做,同时这些供应商也不愿意为我们开发,所以我们就不纠结了,我们继续想办法在这样的一个结构里面更好地优化好转弯半径。虽然理想L9的车身变得更大了,但转弯半径和理想ONE没有任何区别。

  问:李想之前微博上分析过MPV纵向空间的利用率,对于理想L9来说三排和后备箱空间的思考是怎么样的?AD MAX以及理想L9 MAX的都有MAX,MAX是不是有特别的产品命名的含义?后续会不会有其他的更低阶的车型版本?

  李想:我觉得核心其实是我们倒不需要跟同级别的SUV去比,同级别的SUV空间确实太差了,因为他们考虑了包括结构或者很多的预留比如要留PHEV结构等,所以整个空间利用率是非常差的。这里有个前提是在使用前双叉臂、后五连杆和空气悬架这样全尺寸的产品里面,我们在空间设计上的核心还是完全围绕用户的需求去看的。大家可以从视频里看到,虽然跟理想ONE都是6座,但是我们在拍理想L9宣传片的时候,请的孩子岁数更大,我们相信很多理想ONE车主、很多的用户群,他们的孩子也会逐步的变大。即便他们的孩子可能已经上初中、上高中了,但他仍然希望开着一辆车,带一家人出去玩,其实理想L9就是给这样的人群和给更多开中大型SUV的人群一个很好的升级选择,所以我们是完全按照这样的方式来做的。

  最后是MAX和PRO,我们自己内部是有规划的,我们整个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都会有两个,一个是MAX一个是PRO,PRO会是一个性价比更高的。L9是旗舰就只有MAX了,理想ONE上这套东西在我们内部定义成PRO。当两个MAX组合的时候,我们的车型就叫做MAX,当两个PRO组合的时候我们的车型就叫做PRO,特别简单。

  问:自动驾驶选择了自研,增程器、电机和电池也是合资公司来做,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未来在供应链还有哪些核心环节有可能会用合资或者是控股的形式去做?

  李想:这里面最核心的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来解决其实技术的可控,我觉得这个是很重要的,这会大大提升我们的研发效率。

  第二个重要的是供应,我们要把供应能力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因为我们在做理想ONE的时候很尴尬,很早跟供应商说我们一个月可以卖1万辆,有的供应商给我们实际下单量,排的生产线是3000辆,有的供应商排的是1000辆。直到我们做起来以后他才陆续的加厂房,这就是我们遇到的一个问题。

  其实后面我们的目标量更大,包括明年后年大家看到的车,是一个会超出大家过去能够想象的销量空间。所以说,当我们跟非常好的供应商去讲我们做到这个量的时候,他仍然是不信的,他给你打很多的折扣。因为确实过去大家不能想象中大型SUV稳稳一个月卖15000辆,是因为交付不上,因为他给我们的零部件给不够,这个是从供应的角度而言。与其他们不相信我们,我们最好的方式其实就是合资,然后就不需要再去教育了。

  当然,虽然合资会有一些早期的投入,但是每一个零部件的成本会变的更低一些,这是合资的好处。所以说合资第一个是保证技术是可控的,第二个是保证供应,第三个也可以获得一些成本上的一些优势。我觉得传统厂商也是这么做的,我们也不需要发明什么新的东西,我们就把传统汽车厂商、把工业这个行业中人家最好的经验学习过来就可以了。

文章标签: 行业视角
文章导航
分页浏览模式
收藏
+1
+1
推荐阅读
发表我的评论
您认为文章写的好么:
评价内容: 修改 本文共有 4 个网友评价,其中100.00%好评,0%差评。
评价理由:语句不通/文章阅读困难
0/5000字 提 交 同步到:
最新文章
加载中

理想L9

指导价:40.98-43.98万
级别:大型SUV
询底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