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车闻中心 行业动态 正文

汽车行业周报-2025年第2周

收藏 (0条) 举报/纠错 向编辑提问

4. 上汽传闻签约华为,打造“上界”未被证实

2025年1月8日有消息称,上汽集团和华为将于1月9日正式官宣签约合作。多家媒体致电上汽集团,都回应不清楚具体情况,如有相关消息,公司会在官方媒体公布。公司对与其他企业的合作持开放态度。

好消息传闻二:特斯拉FSD(Full Self-Driving,完全自动驾驶)入华后授权上汽做Robotaxi传闻,据天风证券调研,目前了解到的是特斯拉与上汽已经沟通了两轮,吉利也有过交流,但最后定论和细节还没有明确消息。

好消息三:其全新一代固态电池计划于2026年实现量产。

拓展阅读:

下文的拓展资料主要想说明,上汽集团为何一定会重新崛起,不会错过这一轮电动化转型的进程。

1. 汽车行业是中国政府经济的重要支柱

a. 汽车及其制造、服务产业链增加值占GDP比例约为6-7%,是对经济带动最大的少数几个产业之一。汽车产业产业链条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贸易规模大、就业人口多,且具有很强的技术创新特质,对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汽车之家

b. 汽车也是重要的大宗消费品,汽车消费对提振内需消费、稳定工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汽车之家

2. 汽车产量和营收下滑较大,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挑战

a. 汽车是不少省区市的支柱产业,对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和税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b. 2017年,汽车产量前5的省区市是广东、上海、吉林、湖北、重庆,2023年变为广东(增长63%)、重庆(增长-10%)、上海(增长-26%)、山东(增长114%)、安徽(增长62%)。

c. 2017年产量最高的10个省份中,2023年产量下滑的有7个,下滑超过40%的有3个省份;上海成为汽车产量萎缩最严重的4个省份地区之一

d. 传统燃油车产量萎缩、新能源汽车增长乏力,汽车产业营业收入、税收不断下降,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正逐步显现。政府开始警惕有关地区汽车产业可能发生的企业亏损和倒闭、资源闲置加剧和人员失业等风险。

3. 汽车制造业利润率逐年下降,央国车企利润大减

a. 2017-2023年,营业收入从8.8万亿元增长到10.1万亿元,但利润率从7.8%下降到5.0%(低于工业企业利润率5.8%),2024年1-2月进一步下降到4.3%。

b. 2017-2023年,上汽集团从5.49%下降到2.76%;东风集团股份从11.7%下降到-6.9%;吉利汽车从11.57%下降到2.75%;长城汽车从5.02%下降到4.05%;长安汽车虽然产销量大幅增长,但也从9.01%下降到了6.28%。

4. 销售纯电车企,全球只有特斯拉赚钱

a. 如果算上混动车型,目前仅特斯拉、比亚迪、理想汽车等少数新能源汽车企业实现了盈利。但盈利差距很大,2023年比亚迪和理想单车利润分别为1万元和3.1万元,远低于特斯拉。

b. 其他以国内销售为主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普遍亏损,单车亏损额一般为1-3万元。如果剔除混动,仅销售纯电车型的车企,只有特斯拉一家盈利。

5. 企业利润分化有利行业优胜劣汰,但影响核心车企长远发展

a. 行业盈利下滑、部分企业连年亏损、企业加速分化,虽然有利于加速行业优胜劣汰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头部企业和品牌。

b. 会影响整车及全产业链企业的技术研发投入,进而影响骨干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和长远发展。

c. 3家企业集团(上汽、奇瑞、长安)销量2023年销量均超过了150万辆,合计销量增长38%,已经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实力。上汽符合培育成为国际竞争力的头部车企的潜能,打造中国版的丰田。

6. 新质生产力不代表放弃传统

a. 新能源汽车代表了汽车产业的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

短评:

鉴于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在为新能源汽车进入规模化、市场化发展阶段和发展质量不断提高而鼓掌的同时,应站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度来客观、理性分析其影响,既要考虑产业本身由大变强和节能减排贡献,也要考虑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及可能带来的风险挑战。

国央车企作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以及中国汽车行业的中坚力量,绝不会缺席这一轮汽车电动化转型的浪潮。

向编辑吴沛哲提问
文章标签: 产业透视
共6页<>
收藏
+1
+1
推荐阅读
发表我的评论
您认为文章写的好么:
评价内容: 修改 本文共有 4 个网友评价,其中100.00%好评,0%差评。
评价理由:语句不通/文章阅读困难
0/5000字 提 交 同步到:
最新文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