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更多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问编辑
当前位置:
周报:小米碰撞后燃烧致人死亡,车企不应牺牲安全性换上市速度
吴沛哲
吴沛哲
原创 · 0浏览·2025-10-27 12:54 · 北京
关注

[汽车之家 行业] 最近2周最大事件1是小米事故,年内第三起,对小米股价产生重大冲击。小米的3大模式,曾经在特定时期获得成功。投资者对小米汽车安全性、雷军IP高度绑定的担忧。事件2是京东和车企、宁德时代合作推新车,但模式各有不同。京东和广汽宁德合作是提供消费者洞察。

传统车企方面,大众安徽首款车型ID.与众,上市上表现一般,准备开始出手推出更多基于新架构的车型。

行业方面,市监总局发声车企不应牺牲安全性换取产品上市速度,将严格开展认证和检验检测。价格战继续,反内卷背景下新车定价更加激进,提前打入价格量。

汽车之家

1. 小米汽车碰撞后燃烧致1人死亡,市监总局:车企不应牺牲安全性换上市速度

10月13日,四川成都一辆小米SU7(参数|询价)在行驶中发生碰撞后起火燃烧,引起广泛关注。午后,成都警方发布通报,称事故造成驾驶人一人死亡,其涉嫌酒后驾驶。小米汽车发生年内第三起事故爆燃。

这是今年第3起小米汽车碰撞后起火的事件

此前两起分别发生于三月底和四月。

3月29日,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小轿车在安徽铜陵的高速公路上激烈碰撞隔离带并起火,导致司乘共三人死亡。事发路段为高速公路,猛烈碰撞发生前数秒,车辆还处于领航辅助驾驶(NOA)状态。

4月5日,一人驾驶小汽车途经徐闻县曲界镇华海农场附近时,与对向车道一辆两轮电动车发生碰撞,致电动车两名驾乘人员当场死亡,小汽车起火燃烧。当时车辆为驾驶者手动驾驶,相关火情在碰撞后电动二轮车锂电池严重挤压和变形起火,再引燃事故车辆。

8月,监管部门发布召回意见稿

8月13日,市场监管总局和工信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品召回、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与规范宣传的通知(征求意见稿)》。

市场监管总局提出,将加大力度对企业夸大组合驾驶辅助功能、欺骗或误导消费者等行为进行监督检查,组织召回技术机构开展过度宣传等问题的技术认定工作,并会同工信部开展专项联合调查,依法做好整治规范工作。

9月,小米开启大规模召回

9月19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站披露,因辅助驾驶系统存在安全隐患,小米决定召回2025年8月30日前生产的约11.7万辆小米SU7标准版电动汽车。

召回范围内部分车辆在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开启时,对极端特殊场景的识别、预警或处置可能存在不足。小米汽车将通过远程升级(OTA)方式,为召回车辆升级软件,以消除安全隐患。

市监总局发话:车企不可以牺牲安全换上市速度

10月17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缺陷产品召回技术中心副主任王乃铝在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发表观点,提到车企应该守住安全底线,将安全优先原则嵌入研发全流程,杜绝牺牲安全性换取产品上市速度的短视行为。

9月,工信部公布《智能驾驶国标意见稿》

智驾辅助系统渗透率高达62.58%的大背景下,工信部着手制定《智能网联汽车 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国家标准,9月17日公开征求意见。除了系统功能边界、能力阈值、产品设计等方面,车辆开发流程、风险管理也纳入了国标覆盖范围。针对事故分析和责任认定,标准还对系统提出数据记录相关的具体要求。

为避免驾驶员频繁脱离动态驾驶任务,或者长期不按规定使用驾驶辅助系统,标准要求系统对驾驶员进行手部脱离检测和视线脱离检测。若驾驶员不及时响应警告信号,系统应执行风险减缓功能(RMF),RMF随后会控制车辆在合适位置停车。

驾驶员若触发RMF,或没有及时响应系统的升级警示,或在任意30分钟内3次引发系统发出升级警示,驾驶辅助系统将禁用至少30分钟。

SU7于2024年3月正式推出,是小米首款电动汽车

截至2025年8月末,SU7累计销售近34万辆,也就是说,此次召回数量约占该车型总销量的三分之一。

小米汽车的毛利率直线攀升至26.4%,仅次于赛力斯,是蔚小理的2倍

Q2的汽车毛利率已经达到26.4%,同比增长了11个百分点,从去年四季度起,就已经超越特斯拉、理想等,领先多数新势力,达到头部水平。除了赛力斯,可能Q2已经没有其他同等毛利水平的新势力品牌了。

汽车之家

小米汽车的亏损在继续收窄,盈利近在咫尺

小米汽车的亏损在继续收窄,这一季度运营亏损为3亿元,去年同期亏损为18亿元,Q1亏损为5亿元。

汽车之家

小米模式之一:高级模仿与低价压制

在小米的成长叙事中,“对标巨头”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从早期对标苹果的产品逻辑与发布会风格,到如今在家电、汽车等多领域推行“高级模仿+低价压制”模式,这是小米性价比竞争策略的两大构成要素。

行业默认的一个规则是:当一家中国企业进入一个由国外品牌主导、利润空间较大的市场时,能较容易地借助完善且高效的中国本土供应链“总成本领先”的策略构筑性价比优势。

小米模式之二: 重颜值+流量营销

小米在过去多年的快速扩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重营销”“重参数”“重流量”的经营理念,强调外观设计和表面参数,可能会忽略车辆的安全性能和耐用性,这对于用户来说是一个潜在风险。

小米模式之三:供应链控制

小米的投资布局虽广,但多数为财务投资,倾向于营销与生态控制,而非突破“卡脖子”技术,其逻辑被很多人质疑偏离了创新与产业整合的核心使命,演变为以流量和供应链控制为目的。

小米的自我批判与自我革命

小米的商业模式和营销模式在特定阶段是成功的,尤其是在追求性价比的消费群体中。但随着企业向高端市场转型,需要更多地关注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而不仅仅是价格优势。因此,适当调整现有模式,增强自主研发能力,提升用户体验,是支撑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

小米对舆论的强势监控并未有效缓解其信任危机

小米法务部发布了一份声明,宣布2025年至今已完成对16465条舆情线索的法律评估,重点监测网络账号231个,并针对其中92个恶意侵权账号提起民事诉讼,展现出对舆论场的高度监控态势

小米风波也许会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个分水岭

汽车行业的营销“泡沫”破裂,人们对汽车产品与服务的评判,不再那么容易被发布会的情绪裹挟,回归客观事实。商业的本质从来不是“讲故事”,而是“做产品”。

短评

资本市场今年两次剧烈反应,清晰地反映了投资者对小米汽车安全性,以及雷军与小米高度绑定这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担忧与日俱增。小米登上神坛又从神坛跌落的历程,意味着其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这不仅是对小米的警示,更是对中国产业升级的警示。

提示:支持键盘 “← →” 左右键翻页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举报/纠错
2025/10/27 19: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