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越经典
最终,2012年,艾格交出了自己对于上面那些问题的答案。在当年的巴黎车展上我们看到了一款线条硬朗的概念车,细心观察的话,可以发现艾格在这部概念车的格栅部分着实花了不少笔墨。在造型上,6边形可以看做是保留此前奥迪格栅设计的精髓,在这个整体思路予以保留的前提下,艾格富裕了格栅更为立体的性格,更加立体的造型带来了更明显的光影效果,于是,一个更立体、性格更加硬朗的时代到来了。
由概念车变为量产车,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祛除过于前卫、不切实际的设计,更重要的是把握住设计思路,刚刚换代的Q7可谓把握住了艾格设计的概念车中硬朗的风骨,不过这样的特点与圆滑的车身设计融合的还不够美妙。全新Q7究竟好不好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此前担当奥迪设计总监的艾格在不久后选择了辞职,宣布加入乔治亚罗开设的Italdesign设计公司,这样的结果令人不禁揣测这是否是引咎辞职之举。
● 模仿与创新
让我们结束八卦的思想,回到设计中吧。夸张的设计容易给观察者带来感官刺激,这样的手法放在哪里都是吸引眼球的好方法,因此,众多车企都推出了属于自己的进气格栅设计,这之中有“成功”,亦有“失败”。
当奥迪在车辆设计,亦或者说是格栅设计上玩的风生水起时,其他设计师也没闲着,这股犀利风格的设计潮流很快波及汽车设计领域。中国品牌的设计师亦嗅到了这股春风,于是在车展上,我们见到了他们不同的理解。
在此前中国品牌设计回顾中,我们分析了各品牌设计部分不同的现状,在这次的上海车展上。我们看到了它们的改变。令人欣喜的是,这些改变更多的是积极向上的。
中国品牌这几年在研发、制造上的进步有目共睹,不过此前设计领域一直是个软肋。随着这些年卧薪尝胆的努力,当年看似“不值当”的投入已经转化为累累硕果。也许技法与理解上仍旧算不上一流或超前,但这种进步令人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