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德国品牌注入中国DNA
[汽车之家 设计解码] 提及中国设计,或许有些朋友的印象还是我们的设计师水平不高,或是认为我们的优秀设计大多来自海外工作室或是重金挖来的外国设计师。这些都是事实的一部分,但绝非全部。实际上,早在上个世纪,华人设计师就已经在大牌车企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只是不为人知罢了。
提及国际上知名的设计师,或许很多人会提到曾在奔驰任职的张帆,亦或者是首位在奔驰德国总部任职的女设计师乌琳高娃、标致雪铁龙法国设计中心任高级设计师龚冯友,这些我们曾经多次介绍的“大咖”并不是今天文章的主角。这次要亮相的主人公论资历、作品、职位或许远高于前面几位脸熟的设计师。
■ 为西方血统植入东方DNA——赖平(Pinky LAI)
与西藏和平解放、朝鲜停战谈判首次会议、第一届亚运会这些国际性的大事件相比,1951年香港贫民街区中一个叫做赖平的男婴呱呱坠地显然微不足道。在市井街头的叫卖声、吵闹声中,男婴长成了男孩儿。小家伙也深知在这种环境下进入香港高等学府的机会微乎其微,于是决定作出改变。表面上看这似乎又会是一个陈浩南或者另一个“山鸡”人生故事的开始了。
童年总是转瞬即逝,步入学生时代的赖平进入了普通的公立学校,看着学长们辛苦学习、毕业随后进入社会的轨迹,赖平感到自己的未来与学长们似乎并无不同。与其毕业后进入社会,不如跳过学习的时光直接进入大人们的世界,因此他放弃了就读高中的机会。造船厂、纺织厂等等千差万别的公司里都曾出现过他的身影,而变人生轨迹的事情也在此时出现。在跳槽到一间丹麦人开设的北欧极简风格家具店后,因为工作需要他接触到了这些产品的说明书。这些设计巧妙的家具引起了这个年轻人的好奇,进而做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决定。
今天看起来这样的决定多少有些任性,没有考虑过语言问题、没有想过年迈的父母、没有想过是否能够留在当地这些深层次的问题。仅凭借着年轻人独有的冲动,20岁出头的香港人赖平带着3个月的生活费,踏上了飞往欧洲的航班。
他从福特公司拿到的不仅是奖学金,还有为期2年的工作合同。或许是知恩图报,也或许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汽车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离开香港的第8年,也就是1980年,他加入福特并担任了Fiesta 、Sierra、Escort、Scorpio等产品的设计师,迈出了作为汽车设计师的第一步。
上世界80年代亚洲人在欧洲车企重要设计部门任职这一点在当时已经足够成为传奇,但对于赖平而言,这仅仅是个开始。亦或者说,这并不是当年那个在香港贫民街区中不断翻看汽车画刊的少年心中的终极目标。于是在效力4年后,他毅然离开福特加入宝马。
按常理说,能够进入到德国豪华品牌宝马,并且担任重要产品的设计师对于来自香港的赖平而言已经算得上工作生涯的巅峰,可他仍未止步。5年后的1989年他再次选择跳槽,在那间德国公司中他整整工作了26年直至退休。那间公司的名字叫做Porsche AG,香港人习惯称其为波子或波尔舍,我们则习惯叫它保时捷。
与很多设计师取得成功后晋升成为公司管理层不同,在保时捷工作的26年里,他仍旧坚持用画笔绘制着心中的保时捷。2012年他从保时捷首席设计师一职上退休,随后担任保时捷设计顾问的职务。退休后他选择了游历世界。如果您对这位传奇设计师感兴趣,可以在新浪微博上搜索“PinkyLAI賴平”找到他。
女性能顶半边天
■ 让嘉年华成为嘉年华——刘家宝(Chelsia Lau)
如果说华人设计师在国际上展露头角的机会本就凤毛麟角,那女性设计师登台的机会则更算得上屈指可数了。除了乌琳高娃外,其实还有一名华裔女设计师在世界知名车企中散发着东方女性特有的光芒,并且她的作品我们国内的消费者可谓耳熟能详。
彼时的她感到同天马行空的艺术创作相比,汽车设计能够感染更多的普通人,而与以前感兴趣的其他产品设计相比,汽车设计更加“正规”,但外形、线条保留有天马行空创造的机会。于是,在第四学期福特在学校开设的设计邀请赛上出现了刘家宝的作品。1992年,毕业后的她顺理成章的加入了福特。
同大多数成功的设计师类似,刘此后刘家宝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移。2008年她晋升成为管理层,负责福特亚太与非洲相关区域的管理工作。出生地点以及成长背景决定了她更了解东方人的审美喜好以及用车需求,这些先天优势正在帮助她指引福特产品研发、销售。
■ 我有一颗中国心——罗伟基
儿时的我们都有各种天马星空的梦想,科学家、宇航员、演员、警察等等,但经过时间洗礼,教育灌输,梦想同我们渐行渐远,于是“科学家”变成了白领、“宇航员”做起了销售、“警察”可能成为了游商小贩。不过对于罗伟基来说,儿时的梦想就是他现在的职业。
对于设计师而言,能够帮助一个汽车品牌重新梳理设计语言的机遇是难得的,因此罗伟基在路特斯工作数年后又进入了奥迪、三菱等车企,不过从工作时间看这些大车企都没留住他的心。随后,他离开待遇优厚的职位,加入萨博。
虽然此后萨博最终走向了破产的境地,不过罗伟基的设计却吸引了独具慧眼的伯乐。2010应雷诺集团总裁Carlos GHOSN及新晋设计副总裁Laurens Van Den Acker的联合邀请,他成为了雷诺汽车副总裁级外饰设计总监。
尽管已经成为了雷诺品牌担任设计部门的灵魂,并因此居家移居海外,但是罗伟基仍旧尽量每年抽出时间返回香港居住、停留几天,并且直至今日他仍没有入籍其他国家。
全文总结: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汽车产业在不同土地上扎根时间的不同,曾经一度令人感觉东西方汽车设计无法完美融合。不过赖平、刘家宝、罗伟基以此此后的乌琳高娃、张帆以及邵景峰这些来自中国的设计师通过作品得到了企业以及消费者的认同。这些我们熟悉或陌生的设计师走出去学习、工作或回国的经历正是无数中国设计师生活、学习、工作的缩影。
借用赖平的一句话,在他年轻学习时身边更多的是日本留学生,工作时更多的是韩国留学生,在他退休后则是中国留学生更多。中国设计也在这个过程中与西方先进设计、开发理念缩短距离,仅仅用抄袭、借鉴描述中国设计显然是片面的。(文/图 汽车之家 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