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要先进行改变
[汽车之家 技术] 前段时间,我借着在上海举行的2017中国汽车设计(国际)峰会的机会,与国内一些中国品牌的大咖设计师们约了一次。你别想歪了,我说的约只是约着聊天,看看他们心中未来10年内的汽车什么样。你觉得这样聊没什么卵用?那我得告诉你他们这些人的身份:这里有第一代上汽朗逸、现在荣威RX5的“爸爸”邵景峰,广汽传祺GS8的“爸爸”张帆、长安CS75的“爸爸”陈政等人,按照他们在自己公司的话语权,你还会觉得没用么?
在汽车设计峰会上,设计师们都会对心中未来出行解决方案进行前瞻性的预测和畅想。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每人20分钟的发(chui)言(niu)时间并不会有太多的干货。不过从他们的发言中和会后的私下交流中,我隐隐的摸到了一根相同的脉络,虽然大家采用的方法不同,但似乎都朝着共同的目标在努力:人文关怀和情感体验。
- 未来10年中国品牌的汽车什么样
“未来10年中国品牌的汽车什么样?”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很大很空,但就我抛出的这个问题,却引发了这些设计师们“较为”激烈的讨论。当然,讨论的过程就不给你们复述了,我将各种交错在一起的信息捋清整理之后,发现总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变革、智能和共享。
- 中国品牌该怎么变?
如果在十年前,一帮设计总监们围坐在一起对企业战略进行分析,这本就是一个很难想象的画面。曾经我们认为设计师无非就是画出好看的图纸,将自己的创作灵感发挥的淋漓尽致为大家提供赏心悦目的作品,但是到了现在,仅仅会画画可做不了一个合格的设计师,好的设计师还需要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其他的一些内容,这就是设计师自己发生的改变。
除了设计师的改变,他们的产品也在发生着变化。现在的中国品牌似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期,我们已经度过了那个一味靠配置取胜的年代,也渐渐通过造型设计能够抢占一些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那么接下来该如何发展就成了摆在中国品牌面前最现实的问题。
还有另一种变革的方式,就是提升原有品牌的用户体验,不论是外观设计造型还是车辆内部的质感,又或者是一些灯光、配置等其他因素,通过这些实质性的变化,让消费者感受到这个品牌所发生的变化。
当然,不论是长安还是WEY,都是传统意义上通过提升产品竞争力,来完成自我突破,达到品牌向上的目的。然而有些企业则通过让消费者在生产环节跟多的参与其中,参与到自己爱车的个性化设计之中,来达到情感体验的增加。这其中就有江淮汽车即将量产的3D打印技术。
那么有什么办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呢?江淮汽车将目光投向了一种新兴的技术:3D打印。目前这一技术已经在一些小型产品的生产中投入了使用,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然而在汽车制造这种大型重工业领域则鲜有运用。
去年三月,江淮的3D打印方案成功中标欧盟技术委员会的“地平线2020”这一公开招募未来新能源出行解决方案的项目,获得了200万欧元的资金支持。明年,这一技术就将正式投入使用,量产的车型届时也将与大家见面。开着自己设计的车,这和买了车以后自己改装其实在本质上类似,都是一种个性化的表现,在买车时增加了客户的参与程度。此外,自己设计的车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亲自当“爸爸”是不是更有亲切感呢?这是一种更聪明的满足用户体验的“人文关怀”。
改变过后,还要智能化和共享化
- 智能化才是各大中国品牌最终的目标
如果说改革只是现阶段或短期内中国品牌需要经历的过程,那么中长期呢?如果一家车企没有一个着眼长期的规划,那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很容易就会被淘汰。我知道一个企业的中长期规划肯定属于企业的核心机密,在座的这些总监们当然不会将自己公司的保密信息告诉给我或其他人知道,但从他们的只言片语中,我敏锐的发现大家对汽车智能化相当的看好。
对于西方国家来说,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让汽车更多的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作为一个寻常的工具,成为人们出行的解决方案。而在中国,汽车则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它是一种炫耀的工具,能够彰显车主的身份和地位。所以在中国,汽车的性能可以为空间让步,大家希望得到的是一款外观看起来大气豪华的车。
外观和内饰的差异化,也正是中国消费者普遍的用车需求:外柔内刚。如今,在技术趋同的情况下,只有通过设计来实现品牌的差异。例如广汽集团,未来的设计语言会在外柔内刚之外,加入更多情感化的内容,做到设计标签化,车辆情感化。他们的智能车伴侣“广小祺”的逐步装车就是汽车智能化的一种体现。
除了广汽的“广小祺”,类似的产品也能在上汽集团的产品上找到。荣威RX5在刚推出时,就主打“首款量产的互联网汽车”这一概念,该车搭载的斑马智行网联系统,如今也在上汽新推出的MG6上得到了应用,随着搭载数量的越来越多,这套系统也会不断地被完善。
也许诸多的中国品牌在中长期规划方面还有着许多出人意料的想法,但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智能化或许是将汽车变成我们的好伙伴,提升人文关怀和情感体验的最好的方式。当汽车不再只是一个交通工具,而是扮演者一个类似出行助理的时候,你会期待有这么一个好伙伴么?
- 历经风雨返璞归真,共享化会是汽车发展的终点么?
虽然智能化的汽车很让人期待,可是它会是可见到的汽车发展的终点么?答案是否定的。汽车智能化是必要的,但这并不代表当汽车发展到智能化后,就会停滞不前。
威马汽车作为一家新兴的造车企业,得益于其创始人沈晖在汽车行业的从业经历,自推出后就受到了行内人不小的关注。虽然他们的首款量产车要到明年才能亮相,但随着发布日期的临近,他们的造车理念也越来越多的展现在我们眼前。
可能你觉得这只是一个噱头,并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可是当共享化来临时,这就太方便了。试想你开着或租来的或亲戚朋友的威马汽车,只要你靠近车辆,它就会自动为你调节出云端储存的座椅坐姿,灯光及音乐的喜好以及导航信息收藏夹中的目的地,就像开着自己的车一样方便,你是不是很动心呢?
实现这些功能的时间并不遥远,相信在明年威马第一款量产车上市后,这些功能都会逐一实现,所以对于威马来说,共享化就是这个新兴品牌杀入中国汽车工业的一张王牌。Super ID为客户们提供了一个更好的个性化设定体验,虽然它发挥作用的基础来自于汽车的共享,但其实这背后能够看到对于客户的人文关怀。
当车辆足够智能,虚拟的“私人助理”就能在你上车前帮你调节好储存在云端的各种车辆设置,再贴心的为你规划好出行线路,结合车辆的自动驾驶功能,只是想一想这些便利,我就会欣然接受汽车共享,你呢?
通过与这些设计领域大咖级人物的对话,我们其实可以看出,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也有自己的发展路线,但他们期待的结果其实是类似的,都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让产品做到不仅美观吸引人,还要在人文关怀和情感体验方面能够达到更高的水平,这也是中国精英设计师们共同提出和认可的一个未来趋势。
在如今汽车工业技术趋同的年代,中国品牌该如何弯道超车甚至是换道超车呢?中国精英设计师们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品牌自己的道路,相比于外国品牌浮与表面的本土化开发和研究中国人喜好,成长于中国的本土设计师们更懂得中国人喜欢什么,中国消费者需要什么,也真正了解增加怎样的人文关怀才能在消费者心中产生共鸣。所以你会期待未来中国品牌的产品么?至少我很动心。(文/图 汽车之家 苗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