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缸与混动
[汽车之家 新鲜技术解读] 告别2018,大家年初立下的那些目标都完成了吗?其实不仅是你我,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里,既有车坛失意事,又有技术变革时(点这里了解更多:2018失意故事)。虽然汽车技术转型看上去没有那么轰轰烈烈,但这些“新技术”也改变了我们2018年的用车生活。以下,我将从五个方面,带你回顾一下2018年汽车技术方向的那些转变。
○ 写在前面: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想先说说为何今年要做一次2018年的技术“最火”关键词。这一选题不仅包含我所写的这一篇内容,之后还将具体针对发动机变革、供应商与汽车设计方面做一些解读。本篇内容主要来讲过去一整年当中汽车技术发生的一些转变。
所以我想说的是,纵观去年整个技术动向,其实很大比例都是将此前的一些先进技术进行了落实,或者说大面积普及。虽然“技术革命”没有出现,但在动力总成、车机交互与辅助驾驶方面呈现出了一些明显发展态势,颇有些“文体两开花”的感觉。
○ 关键词1——三缸
是的,这不是什么新技术,但在2018年却被重新“重视”起来。虽然2018年之前也有一些品牌重新拾起三缸发动机,但要说真正“遍地开花”,还得是去年各品牌的大面积三缸化转型。
如果说2016年全世界政策法规开始收紧(对于政策行业消息的解读,点击:行业团队),那么2018年便是大力执行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我们目睹了诸多车企的无奈:由六缸变成了四缸涡轮增压发动机,再从四缸变成三缸涡轮增压发动机。这年头别说大排量了,能保住四缸似乎都有些困难了。从福特的1.0T三缸和宝马的1.5T三缸开始,我们本以为三缸车还不至于说马上流行起来,结果到现在,福特1.5T、吉利/领克1.5T、别克(上汽通用)1.3T、荣威/名爵(上汽通用)1.0T和本田1.0T等量产三缸发动机层出不穷,这还仅仅说的是已经量产装车的,据悉今年还会有大量中外品牌三缸涡轮增压发动机量产装车。(去年有啥三缸发动机代表作?点这里:2018年部分三缸发动机解析)
没办法,这就是全球趋势。单说国内,光国六排放政策与“CAFC法”(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办法)让诸多车企无奈选择降低排量,“由四转三”的进程也就成为了一种迫不得已的行为。换言之,车企想在以后继续卖车,就得这么玩。
那么结果呢?首先要说到的一点是,如今新推出的这些三缸涡轮增压发动机其实早已告别了“夏利时代”,虽然同为三缸,但这些“新三缸”不仅有小惯量涡轮增压器来保证动力扭矩输出,还有像平衡轴和双质量飞轮等一系列优化,代步用没什么大问题。
其实抖动或者NVH这事儿还是分车型和机器,不少车型目前已经能做到很好的抑制效果,对于这方面的接受程度我个人十分建议试驾之后再做判断。而油耗则是让我比较意外的一点,甚至于在我询问过同事及其身边多位三缸车主之后发现,该现象并非个例(虽不至于高的离谱,但其水平与同排量四缸发动机不相上下),虽然理论上少一个缸就少了一个喷油嘴,同转速情况下单缸喷油频次也比较低,但油耗却没拉开优势。
究其原因,我的判断是因为在三缸发动机标定过程中,需要刻意避讳一些共振点,并通过保持较高怠速转速与换挡转速去弥补振动上的劣势,进而增加了油耗。即便有双质量飞轮、平衡轴、轻量化活塞连杆设计,以及发动机支承优化处理,它的先天不平衡性是难以被攻破的。至于说成本方面,据悉目前最新量产的这些三缸发动机由于具备多项技术加持,它的成本其实并不比同排量四缸机要低,所以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排放和政策。
所以说,“三缸发动机”当之无愧地成为了2018年“最火”技术关键词之一。当然除了三缸发动机之外,像可变压缩比技术和超高热效率实现,我们也将在随后的文章中为你盘点。
○ 关键词2——混合动力
虽然从政策角度来说,终极目标必定是电动化,但就目前的全球技术形势而言,现阶段似乎没有一种完美的解决方案,在纯电动车的开发道路上,各大车企比拼的仍旧是三电系统的优化,可以量产的革命性技术一直都没有出现。
没错,一切关键问题全卡在了电池技术上,所以这么来看,混合动力势必就要被重新拿了出来。可能有人又要提醒我了:混动?这也不是啥新鲜玩意儿啊?而且在此之前也有不少混动车型在国内售卖啊?确实,技术上来讲,无论48V轻混还是PHEV,亦或是增程和重混,它们都不算去年刚出来的新技术,但要说到混动车型真正实现遍地开花,并且价格上与传统燃油车拉近距离,真正做到广大消费者去考虑选择(而非因为尝鲜高价购买),确实是去年开始的。
所以虽说纯电车型是大势所趋,但混动车型(尤其是PHEV车型)在去年的爆发式推出也能看出:一方面由于去年的政策仍可以让PHEV插电式混动车型上新能源牌照,这就直接致使诸多车企将大量技术人力投入到PHEV当中,比如大众,年底一口气发布了诸多PHEV车型;另一方面,混动车型在测试工况油耗上的优势,能直接拉低车企的平均油耗,这就为很多纯燃油车的引进生产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总结一下就是,纯电动车目前面临补贴降低+日常使用便利性问题,而混动车型则依靠更低油耗和降低指导价的方式吸引了不少人去选择,PHEV插电式混动车型更是能上新能源牌照,让混动车型无论对车企降油耗还是对消费者使用而言,都算是一个极好的选择,去年呈现出这样的势态也就不意外了。而关于具体的一些新混动技术盘点,我们也将在后续的文章当中为你进行解析。
大屏、OTA与辅助驾驶
○ 关键词3——大屏车机
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吧,要说去年新上市的车型里,哪一台没有个大屏或者智能车机,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新车。虽然说给汽车中控位置安装大屏幕不算啥新鲜事,但从去年上市的新车来看,“大屏”比例格外之多,甚至于一度还互相比拼谁的屏幕更大。
将功能集成在一块屏幕当中的做法可以简化不少设计布局,为设计师提供更多发挥空间,从使用角度来说,更大的屏幕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功能集成度高了,某种层面上来说对于不必要功能的影响也就小了。但话说回来,我们需要的真的是一块大屏幕吗?
我国在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率可以说是全球前列的水平,这一点毋庸置疑。依托互联网思维和车辆人体工程学的应用,实时联网并功能全面、好用的车机才是关键,屏幕再大,功能性应该是基础工作,这一点在去年的车机上有所体现:无论是自然语言识别还是手势控制,亦或是手机APP远程操控车辆,这些才是不影响驾驶前提下提高车机便利性的好技术。
所以在我看来,屏幕代替实体按键之所以遍地开花,是因为这套系统高度集成之后,成本也得到了大幅度下降,车企们没必要再去自己开发各种奇怪的系统了,有现成好用还便宜的为啥不来一套?
○ 关键词4——OTA
上文既然聊到了在线车机系统,那么去年还有一个关键词不得不看:OTA。这一概念在去年被多家新势力造车所提及,甚至于被“吹”成说这是互联网造车超越传统车企的优势,那么它究竟有是什么东西?
同理,这个OTA其实也不是新技术,说白了它就是个在线升级,你用的iPhone、华为等各种手机早就实现了这一功能,只不过运用到汽车领域,这里要多涉及到一个安全性问题。不是传统车企不做OTA,是不敢轻易把升级权限开放到那么大。
况且高度开放的OTA还可能被黑客盯上,进而引发社会性问题(用户隐私与车辆使用安全性)。所以在我看来,OTA有它好的一方面,它可以让我们在家里优化车辆,不必去4S店升级,但这项功能的定位更像是锦上添花,过度开放也是不可取的行为。那么聊回趋势,既然去年被频繁提及,传统车企其实也早有准备:比亚迪在很多车型上已经实现OTA升级,而全新宝马X5也将具备RSU功能。
综上,大屏、车机与OTA三个方向,不仅是去年开始突然大面积普及宣传,在未来它们同样是车企们所重点关注的方面。虽然目前仍有很多可以优化的方面,但等到技术成熟之后,它确实能够改变你的用车生活,当然前提是车企要有原则和底线的去应用,而非无脑搞噱头。至于说去年具体在这些领域都做了些什么技术,近期也将更新一篇盘点文章。
○ 关键词5——辅助驾驶系统
同理,这也不算啥革命性技术。目前量产车上主流的辅助驾驶系统几乎都是SAE Level 3级别以下的水平,而从技术原理上讲,其实它就是一大堆辅助安全与驾驶功能的集合,所有的东西都属于很成熟的技术状态。(有关主动安全、辅助驾驶测试内容,点击这里:科技AEB测试)
这就要牵扯到责任划分问题上了。同很多人一样,其实车企也十分担心在脱离双手之后,一台车能否按照正确轨迹去行驶,并在紧急情况下做出自主正确操控。2级自动驾驶虽然功能上也可以实现车道保持、车道偏离预警、AEB主动紧急刹车、ACC自适应巡航以及跟车功能,硬件角度也和3级自动驾驶类似(都是GPS、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和视觉传感器这些),甚至于很多车企明确表态它们的硬件完全支持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但还是那句话,这不是手机,这是汽车,一旦出了问题,责任究竟是自动驾驶系统还是人的问题?
即便如此,单从我测试过的很多辅助驾驶量产车来看,目前的辅助驾驶技术其实已经很可靠了,它不仅可以让你在高速公路或封闭环路上减缓驾驶紧张感,还能在很多情况下“先人一步”,保证乘员及车外行人车辆安全(你敢说你的反应速度能随时随地快过电脑吗?最起码我就是受益者之一)。
没错,因为软、硬件更便宜了,技术也更可靠成熟了,也就有更多车企乐意去普及它了,辅助驾驶成为去年关键词实至名归,近期我们也将推出文章详细盘点一下关于去年辅助驾驶的那些事。而要说未来趋势,那当然是接合AI等更多技术,实现摆脱双手的自动驾驶啦。
编辑总结:
纵观2018年技术变革,洋洋洒洒一大堆,新技术虽然不多,但却把此前我们认为还挺遥远的技术量产了不少。科技改变生活,就像当年的智能手机代替诺基亚一样,技术再先进,好不好用、便不便宜才是关键,当这项技术真的大面积普及开的时候,那才说明它成功的改变了这个时代。如果说你还有什么想要交流的,或者任何有关汽车技术的内容,欢迎去我的编辑博客:舒宁,或者我的微博:@瓦罐宁子进行交流,等你哟。(文/图 汽车之家 舒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