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先锋对话》中的主角是曾在宝马任职多年,后来执掌英菲尼迪中国,并带领英菲尼迪在华取得销量突破的戴雷博士。现在,戴雷的新身份是拜腾总裁兼联合创始人。在1月8日,拜腾汽车在2018年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的前夕发布了其首款纯电动SUV概念车,让拜腾为更多人所熟知。那么,戴雷为什么要创立拜腾这家汽车公司,拜腾要造什么样的车,在他眼中汽车行业的未来是怎样的。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拜腾的故事中吧。【更多】




第一次见到戴雷,是在我刚入行的时候参加英菲尼迪一个活动上,他一口标准的中文让我大吃一惊,毕竟很多来自海外的车企高管并不擅长中文。戴雷之所以能够把中文讲的这么溜,与他在中国的经历不无关系,“德国是我的第一故乡,而中国就是我的第二个故乡了。二十年前我来到南京(读中文)上大学,后来在中国遇到了我的太太。无论如何,我的家庭、我的事业全部都在这里”。可以看出,与很多调任到中国任职的企业高管不同,戴雷已经将自己的根深深的扎到了中国。 正是这样的经历,很多人给他冠以“中国女婿”、“中国通”的称号,不过戴雷似乎并不感冒,他说到,“我并没有想过这些称呼,其实直接叫我戴雷就好了,这些称呼对我来说都不重要。”这样的一位“满嘴跑中文”的老外站在你的面前,而且又十分谦逊和低调,即使他的身高超过了我们采访团队的每一位,我们都没有感觉到任何压力,十分亲切。【更多】


之所以要把公司的总部放在中国,其中一个原因是戴雷对于这里十分熟悉。除此之外,中国的市场环境和创业环境也是吸引戴雷的重要原因。“我们非常认可中国是唯一可以做这个事情的地方。中国是全球最重要的市场,有政府大量的支持,也有最好的创新环境等等。” 不可否认,中国的创新能力,尤其是互联网/互联网+的创新已经处于全球领先的地位,这也是戴雷所看中的一点。“中国是全球创业最火的一个地方。这几年中国逐渐开始引领全球的创新,比如共享单车、支付宝等,这个是五年、十年前还没有的。我觉得中国的创业环境和创新精神非常好,我们一定要利用这个环境。” 虽然戴雷来自于德国,核心团队也来自于宝马,但是他并不认为德国适合这种创新车企。“德国在传统的工艺制造方面做得非常好。【更多】




在聊到品牌未来的成长时,虽然戴雷对于特斯拉十分认可,但他还特意补充了一句,“虽然都学习特斯拉的发展,但是对我们来说并不是要做另一个中国的特斯拉”。说实话,如果一个企业能够把特斯拉的成功复制,也是不容易的。但是戴雷有自己的打算,他思考更多的是相比于其他新兴的以及传统的汽车企业,拜腾靠什么去打动消费者。 他自己的答案是:独特。“新的产品必须要做到非常独特。如果只是和别人一样,那谁会考虑你,还是会买原来的品牌。所以我们需要让消费者认为某些东西只有拜腾品牌可以提供。” 最终,拜腾选择智能化作为产品的突破口。戴雷说到,“对于智能化,从客户体验开始,围绕客户进行,这种思路跟传统汽车研发的思路是不太一样的,对传统车企来说也是很困难的。对我们来说有机会,所以独特一定要在智能化这一块,我们要做的其实就是一个智能终端。”【更多】

拜腾将打造的首款车型是一款纯电动中型SUV车型,这款车将会在2019年正式在国内实现量产并投放市场。此次在CES上发布的概念车就是这款中型SUV的雏形,戴雷还给了我们一个惊喜:这款车将会在3个月之后的北京车展上正式在国内亮相。 拜腾首款概念车的智能化体验从外观就已经开始,比如说车身前后的LED线条设计,千万别认为这只是装饰线。戴雷给我们举了一个小例子,当车辆进行充电的时候,这些灯组会根据充电量变化颜色,比如充满电了就会变成绿色。 另外这款车还没有传统的门把手,而是在B柱上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这套系统不仅仅是帮助开门这么简单,戴雷称它会记录每个驾驶员的所有个性化设置,比如座椅角度、车内温度、大屏幕的设置、常用的应用等,车辆会在识别之后自动调整为相应驾驶员的设定,无论是对家庭成员的使用还是共享汽车领域都是十分实用的。 在所有人都会关注的电池和续航里程方面,这款车的后驱版本采用71kWh的电池组,续航为400公里;四驱版本采用95kWh的电池组,续航可达520公里。【更多】




对于汽车行业的未来,戴雷深信与手机行业的变迁有相似之处,他举了诺基亚和苹果的例子,“之前诺基亚和摩托罗拉制造的手机大部分的功能就是用来打电话,但是苹果手机提供了更多功能,可以说90%是用来干别的事情。诺基亚其实没有犯大错误,只是没有跳到下一步。” 对于汽车行业,他接着补充到,“现在的汽车就像诺基亚一样,绝大多数还只是出行工具,但未来通过智能化、驾驶辅助系统甚至无人驾驶,让汽车拥有了更多的可能,出行不再是最主要的功能。”戴雷认为传统车企在向电动化转型这件事上并没有什么难度,更多的难度在于智能化思路的转型,“对于传统车企来说,不只需要产品转型,商业模式也要转型。包括一定要深刻考虑未来的出行服务,它会占有很大的比例。所以如果继续用老的商业模式会有问题,要把产品和商业模式同时转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