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车闻中心 行业动态 正文

想靠新能源翻身 这些中国车企的求生路

收藏 阅读全文 (0条) 举报/纠错

  [汽车之家 新闻]  我从未想过用某种负面情绪,去评论目前这些发展并不理想的中国汽车品牌。在此次北京车展上,这些车企悉数到场,但显然与目前正值旺盛期的新兴车企相比显得过于门庭冷落。当你走进它们的展台中会发现,并非是我们不愿意进去,而的确是因为没有什么太值得去关注的东西。或许参加车展对于这些品牌而言,本身就像是一种完成常规工作般的仪式感。

汽车之家

关于这些处在“边缘”的中国车企,我有一些猜测:

  ◆ 正向研发艰难,改造流水线成本高,发展为何进入恶性循环?

  ◆ 管理层变动频繁,品牌文化模糊,产品推进困难,问题何在?

  ◆ 借新能源大潮,走向出行、运营、代工的曲线救国之路能否成功?

  ◆ 时代剧变,猝不及防,瘦死的骆驼真的比马大么?

  在富有竞争力的汽车市场,有起自然就有落,即便从全球格局上来看,当某系品牌声量快速提高时,一定会有对应的系列品牌进入低潮期,就像近几年的日系和美系对比一样。而中国汽车品牌也在经历着同样的情况,就像这几年的时间里一些品牌在市场中的声量越来越低,甚至让人开始怀疑它们是否还能存活下去,而看衰则是吃瓜群众们一致的态度。

汽车之家

  看完上面两段,你内心里是否也突然想起了某个你认为正在艰难维持的中国品牌?但很多人依然认为,这些已经在汽车行业征战多年的企业,仍然具备很多新兴车企无法拥有的行业底蕴,在多数人眼中,造车不是造手机,瘦死的骆驼还是要比马大的。而在新能源造车大潮再一次向中国制造业袭来时,这些老牌车企能否做出“二次革命”呢?除了卖车之外,这些企业还有哪些生存点是值得我们去肯定的?今天内容中的一些分析和猜测仅供探讨,也希望能够获得一些您对这些企业的看法。

猜测一:正向研发艰难,改造流水线成本高,发展进入恶性循环

  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消费者对于中国汽车品牌的认知都停留在设计落后、品控差以及换代速度慢等问题上,而这些认知也恰恰反映出了中国汽车品牌身上最根本的问题。而谁更快的去弥补这些缺点,谁也将更快的得到市场的认可。以近几年吉利、比亚迪奇瑞等中国车企为例,将研发成本集中投入到这些环节上,快速提高符合时代审美的车型设计以及品控,都让自身的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

汽车之家

  但反之,一直难以进入用户视线的边缘化车企,也均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这些根本问题,而在产品推进过程中知错难改甚至不改,最后进入到一种“自我陶醉”的状态中,发展进入了恶性循环,越跟不上需求变化,越是深陷泥潭难以自拔。

  以华泰汽车为例,必须承认的是,在进入汽车行业之前我对华泰汽车的了解几乎为0,我只知道在北京北四环宜家家居对面有一家华泰新能源4S店,里面摆放着几辆设计感还停留在新千年时代的车,这是当时我对这个品牌全部的认知。

  但进入汽车行业后我才知道,当初现代经典SUV车型圣达菲的国内版本就是由华泰引进的,且这款车型当时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并不算低。在借着当时这款车型的口碑,2000年创建的华泰汽车进入了品牌声势最高的时期。同期华泰汽车也作出了一个重要且现在来看极具前瞻性的决策:向新能源市场迈进。但至今为止,华泰汽车仍然在透支着老技术,例如圣达菲的这一“IP”居然在十年后沿用到了新能源车型上,而这款新能源产品无论是设计还是参数,都很难让你对它有任何兴趣。

汽车之家

  再例如观致汽车,这家2007年成立的伪合资品牌从一开始的定位就很模糊。在过去的十年里一直在以“正向研发”为企业文化的观致却屡次陷入负面舆论中。在2014年,观致第二款量产车型观致5上市后,“正向研发”仍然是当时这款车最大的关注点,但进入市场后实际与期望落差过大,且产品与平行市场的竞争力完全不够,热度很快就跌落下来。作为中方股东的奇瑞,对观致一直以来的表现也是心有余力不足,最终在2017年以16.575亿元的价格挂牌转让观致汽车25.5%的股权,而后观致汽车被宝能集团接盘。

汽车之家

  分析:销量越小,品牌声量就越低,导致车辆制造成本的均摊价格也就难以降低,最后形成没有利润投入到流水线改良和优秀人才的引进上,产品力和设计的提升也就无从下手,一切的一切都进入到了恶性循环。当然想改变这一切不是我们文章几句话能够起到作用的,但最终从消费者角度来看,产品不被买单的原因,一定能够从上面某一个环节中找到根源所在。

汽车之家
详情点击这里查看


文章标签: 电动车车闻 企业动向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
文章导航
收藏
+1
+1
发表我的评论
您认为文章写的好么:
评价内容: 修改 本文共有 4 个网友评价,其中100.00%好评,0%差评。
评价理由:语句不通/文章阅读困难
0/5000字 提 交 同步到:
最新文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