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之家 行业] 今年上半年,中国车市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至暗时刻,原材料涨价、芯片短缺、疫情导致的停工停产就像压在中国汽车产业上的三座“大山”,沉重且压抑。无奈,刚把长安汽车带出“低谷”的朱华荣,不得不再次面临现实的考验。
然而历经5年的创业磨炼,如今的朱华荣已经完全不同于往日。以前经常把“淘汰”挂在嘴边的他,如今给人更多的是自信。也许正是一直以来的“危机”意识,让朱华荣以及长安汽车长期保持着一种难得的理性,最终在行业迷雾中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
2017是长安汽车“第三次”创业的开始,同样也是开辟一条全新成长之路的开始。在很多人眼中,2017-2019对于长安汽车是痛苦的。但与其说是痛苦,更不如说是割舍。因为割舍一定会痛,但不割舍会更痛。
残酷的环境下,长安汽车像是一位满怀理想、主动迎接痛苦完成蜕变的勇敢少年,跟在一个坚定的身影后拼命奔跑。
在朱华荣的带领下,长安汽车这两年不仅在销量、市占率上扭转了往日下滑的态势,在经营效益上也开始企稳,进入上行通道。
这是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同样也是一场“开局之战”。
本次「问道掌门人」是汽车之家联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推出的中国汽车论坛特别策划报道,由汽车之家高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领导与国内汽车集团掌门人三者对话,探究车市变革中的机遇,交流趋势变化与技术革命,共话行业转型升级的破局之道。本期由汽车之家董事长兼CEO龙泉对话长安汽车董事长、党委书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轮值会长朱华荣。
2022年,坚持6.5%正增长
低迷的大环境,让焦虑、迷茫在空气中弥漫。今年1-6月份,狭义乘用车累计销量为926.1万辆,同比下降7.2%。
在智能化、电动化成为“主旋律”的当下,大佬们“抓耳挠腮”,小小的芯片难倒不少英雄汉。在各种场合,关于“芯片”的抱怨声此起彼伏,但到头来依旧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各大车企短期内只能想办法抢资源,通过各种方式整合供应端进行调度匹配,以解燃眉之急。
作为中国品牌头部阵营的代表,长安汽车同样承受着这样的压力。“上半年所有受影响的因素不是在消费端,而是在供给端,由于缺芯少电,大概影响了长安20多万台的供给。”面对镜头,朱华荣坦然说道。
但相比于行业现状,长安汽车的受影响程度明显要好一些。今年1-6月,长安汽车交出了112.58万辆的销量成绩,同比减少6.25%。
朱华荣毫不掩饰对于全年的信心,“长安依旧坚持今年245万辆的目标,实现6.5%的增长。”面对业内充斥的悲观情绪,他还表示,“今年国内车市大概会实现1.5%的同比增长。”
自信的背后,是这位汽车界“老将”对于宏观市场以及长安自身的深刻洞察与精准把控。600亿大红包的政策支持给了他这样的信心,长安“第三次创业”的阶段性成果也给了他这样的底气。
“第三次创业”迈入新征程
五年的“创业”磨练,长安汽车的产品竞争力与品牌影响力都已不可同日而语。作为“统帅”的朱华荣内心是澎湃的,在他手里,长安汽车的“第三次创业”终于冲出迷雾,开始迈向新的征程。
回望2016年,那年正是长安汽车的巅峰时刻,年销量突破300万辆。彼时的朱华荣,在长安汽车总裁的位置上刚两年时间,一切好像都很美好。但他还是凭借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行业直觉保持着一丝冷静,“中国汽车产业洗牌将至,唯有做世界一流才不会被淘汰。”
也就是在这时,他提出,“长安汽车会从制造+制造服务+互联科技企业向新的汽车技术公司转型。”巅峰之后的2017年,长安开启了“第三次创业”。随后三年,汽车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期,长安也历经跌宕,承受着市场无情的打击。
2018年的第九届全球汽车论坛上,朱华荣再次大胆论断,“大部分汽车车企将被淘汰出局,造车新势力80%-90%成为‘先烈’是大概率事件。”
最后的事情也证明了他的预判。2019年,众泰汽车、力帆汽车、华晨汽车、华泰汽车等这些曾经耳熟的汽车品牌纷纷缺席广州车展。上百家的造车新势力最终也只有零星的几家实现批量交付,并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这些成语在朱华荣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如今,面对现阶段汽车行业的整体发展形势以及中国品牌的现状,他再次论断,“现在是实现换道超车、并行的一个最佳时机。”
尽管是说给别人听的,但听起来更像是长安汽车的一次宣言:五年调整,为了这次时机的到来,长安已经做足准备。
未来10年诞生世界级中国品牌
2017-2019年是中国车市发展的关键三年,市场进入到增量到存量转变的“阵痛期”。中国汽车品牌也迎来了质的飞跃,品牌向上、电动化转型的声音不绝于耳。
以长城、吉利这两大国内巨头所孵化的高端品牌车型率先进入市场。2017年4月、8月,WEY品牌相继推出了VV7和VV5,并迅速获得市场成功。用了不到8个月就收获了高达8.64万辆销量;领克品牌在首款产品领克01上市后,在首个自然年也实现了累计12万辆的销量。
通过产品质量的提升,中国品牌开始捅破15万元价格天花板,进入合资品牌腹地。像蔚来汽车的平均售价更是高达43.47万人民币,已经开始逐步侵蚀豪华品牌的市场份额。
经过5年努力,中国汽车的品牌力得到长足发展,并且逐渐撕掉了以往的“廉价”标签,和世界级品牌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
今年上半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达到了45.3%。反观德系、日系、美系及韩系等外资品牌市场占有率均呈现下降趋势。德系降到21.4%;日系降至21.3%;韩系下降至1.7%;美系下降至8.6%。
与此同时,通讯、人工智能、芯片技术等在内的一系列技术群的突破,为中国品牌电动化、智能化打开了一条非常广阔的通道。以“蔚小理”为首的造车新势力,以比亚迪、广汽埃安为代表的传统势力开始崭露头角,引领行业发展。
“中国品牌,无论是从价位,还是从技术配置,还是从中国消费者的喜爱程度,已经能和海外品牌并跑,甚至超越了海外品牌。”朱华荣说,“未来10年,一定会诞生世界级的中国品牌”。
尽管没说长安,但话里话外满是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