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在过弯时,车轮触地面积以及车轮定位的变化会导致转向特性的变化。而后轮转向技术可以弥补由于使用橡胶充气轮胎所导致的车辆转向机构的先天缺陷。这种后轮转向更像是ESP系统的工作原理,即车辆高速运动时,通过制动某个或某几个车轮,以保持车辆行驶姿态的稳定。
转向特性一般可以分为不足转向、中性转向和过度转向三种情况。
1. 不足转向表现为车辆在弯中的实际转向角度比前轮的转动角度小,也就是前轮出现了向外侧的滑动,这种转弯也俗称“推头”。
2. 转向过度表现为车辆在弯中的实际转向角度比前轮的转动角度大,也就是后轮出现了向外侧的滑动。
3. 中性转向表现为车辆在弯中的实际转向角度恰好是前轮的转动角度,这种转向特性往往可以达到最大的转弯速度,但是这也降低了驾驶员对车辆在一定程度上接近物理极限的主观感受。
后轮转向存在与前轮同向和反向两种情况,而且这两种情况也会表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转向特性。简单来说,同向增加不足转向,反向增加过度转向。车辆在低速行驶时,可以通过后轮与前轮的反向转动来适当增加转向过度。高速行驶的车辆遇到紧急变线的情况时,在没有任何电子辅助系统的帮助下,很容易出现转向过度的倾向,通过后轮产生一个很小但很重要的与前轮相同方向的转向则可以弥补转向过度的趋势,这样会让汽车有更好的平衡性。
后轮转向目前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种是通过机械结构来达到,另一种则是通过电机或液力来实现。通过机械结构来实现后轮转向往往是被动的,一般是依靠车辆在转弯时地面的侧向摩擦力来使后轮产生小幅度的转向。
这套结构其实很简单,它并非在后轮布置了一套完整的转向机构,而仅仅是在后轮与悬挂,悬挂与车身之间布置了一些橡胶软垫,通过橡胶使悬挂和车身实现柔性连接。由于橡胶存在一定弹性,所以在汽车转弯时,后悬挂连接点的橡胶软垫在横向力的作用下能发生一定程度的弹性形变,从而带动车轮做一定角度的变化。这个转向角度取决于橡胶软垫的软硬度。橡胶垫越软,后轮可变转向角度越大,但悬挂刚度降低稳定性差;橡胶软垫越硬,后轮转向角度越小,但悬挂刚度大,稳定性高。因此,在设计时需要权衡其优缺点,根据汽车的实际用途的侧重点做调校,一般来说,后轮的转向角度都在3度以下。
虽然这是一个被动的转向机构,但是其结构相对简单,技术含量低、成本低。所以它可以应用在一些经济性轿车上,比如富康车型等。
奔驰S500L在驾驶过程中,给人一种车身尺寸被“压缩”的错觉,这主要得益于其独特的四轮转向系统。与市场上其他品牌的设计不同,奔驰S级的后轮转向系统通过改变整个后桥的结构来实现转向,而不是仅仅依靠衬套变形来调整前束角度。这种设计使得后轮的转向
在汽车领域中,后轮转向是一项较为先进且复杂的技术。许多驾驶者可能会对这种技术感到困惑,然而,它对于提升车辆的操控性能和行驶稳定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解释后轮转向的原理,首先需要了解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转向机制。通常情况下,当我们转动方向盘时
在日内瓦车展上,新款保时捷911 GT3车型首次亮相,它采用了主动后轮转向技术,这是保时捷汽车历史上的一大创新。这一技术显著提升了这款超级跑车的性能。 据现有信息,这套系统可能由采埃孚(ZF)为保时捷专门开发并匹配,但保时捷尚未正式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