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车问答问答详情

动力电池报废潮来袭,数字化管理是否正当其时?

2025-06-17 23:55 发布

在电动汽车普及的大背景下,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问题日益凸显: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汽车产销量首次突破30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31.6%,预计2024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将突破1000万辆。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预计2025年我国退役动力电池将达到104万吨,2030年或达350万吨。如此大规模的电池报废后如何回收利用,成为产业界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科技日报记者胡定坤采访了动力电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经营者、科技规划专家和技术服务机构,发现设计和普及一套“数字身份证”是当务之急。这将有助于有效管理电池的来源、去向和使用情况,从而避免非法回收和资源浪费。

目前,中国动力电池报废后的流向管理存在较大难度。工业和信息化部先后发布过五批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共涉及企业148家。然而,根据天眼查显示的数据,国内动力电池相关回收注册企业超过4万家,大部分动力电池回收料正在被非正规市场分流,无法进入合规企业进行回收和再利用。

以安徽省界首市为例,当地以电池“循环经济”闻名,但近年来由于国家鼓励相关产业发展,出现了一哄而上、无序发展的现象。这不仅导致合规企业“吃不饱”,还可能导致“劣胜优汰”。此外,不合规企业技术水平低,却具有成本低的优势,大量收购废旧电池,使合规企业难以找到回收原料,先进的产线也因此成为摆设。

退役动力电池若处理不当,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而一些退役动力电池经过检测和修复后,可应用于储能系统、低速电动车等领域,实现“梯次利用”。这需要更多逆生产流程的自动化生产线进行规模化精细化拆解。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科创部部长柯艳春表示,严重依赖个人经验的低水平拆解很难让整个产业链完成数智化等技术升级。

为规范行业发展,我国已出台相关政策,要求相关企业积极开展针对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再生利用技术、设备、工艺的研发和应用。其中,冶炼过程中锂回收率应不低于90%。2024年10月成立的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将以“国家队”身份入场,引导包括动力电池在内的循环经济全行业高质量发展。

全球范围内,废旧电池已成为争夺的“金矿”。欧盟和美国已从国家战略角度加强对这一“金矿”的开采和保护。中国作为资源短缺地区,也需提升自身关键原材料资源供应保障能力,缓解新能源汽车产业上游资源对外依存度高的问题。

从国家战略层面看,资源安全已经提上重要日程。2024年12月23日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要求,相关企业应积极开展针对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再生利用技术、设备、工艺的研发和应用。其中,冶炼过程中锂回收率应不低于90%。

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标志着我国动力电池回收产业正式进入规范化、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方案提出围绕全链条管理,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绿色闭环”,并要求运用数字化技术加强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流向监测,实现生产、销售、拆解、利用全程可追溯。

在这一背景下,给动力电池安装“数字身份证”正当其时。它有利于有效管理电池的来源、去向以及使用情况,从而避免非法回收和资源浪费。中汽数据于2024年底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起了“电池ID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是“集中式管理,分布式存储”,旨在实现产业链信息分级披露、高效协同。

总之,在科技的赋能下,循环经济、再生产业的腾飞是大势所趋,政府政策和公众观念也要跟上科技和产业发展的脚步。通过科技进步和政策引导,我们可以实现废物资源化,促进可持续发展。

精彩栏目

限时优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