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生产的引进车型,分别叫斯太尔和北方奔驰。这两种中国最早的引进重卡,都有着怎样的发展历史呢?具体如下:
斯太尔在改革开放后,我国决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发展我国重卡。经过考察,最终把目光落在奥地利的斯太尔重卡。1983年7月7日,斯太尔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国家批复。同年12月17日,当时的中国重型汽车工业联营公司与奥地利斯太尔一戴姆勒一普赫股份公司在北京签订了《重型汽车制造技术转让合同》,引进总质量16~40t的斯太尔91系列重型车,还引进了配套的ZF变速箱、转向器和富勒变速器等,建设规模年产重型车1万辆、发动机5000台,1986年技改项目开工,1995年验收。
经过一年多时间,1985年3月13日,第一辆国产斯太尔在济南下线了。1983年,我国引进的斯太尔技术,在当时处于国际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斯太尔技术的引进,为当时的中国重卡行业弥补了空缺。
中国重汽生产的斯太尔车型使用的是重汽三叶型LOGO,同时注明中国重汽生产。陕汽生产的斯太尔车型悬挂的为陕汽LOGO。重庆重汽生产的斯太尔卡车,悬挂的为红岩商标。2000年,红岩CQ3410,CQ3410F自卸车,通过重庆市产品定型鉴定,是当时国内同类型车中载重量最大的自卸车。
北奔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北奔”)是上世纪80年代,国家实施“保军转民”战略而建成的重型汽车制造厂。北奔最初引进德国奔驰技术,生产的重型卡车,悬挂的是奔驰商标。后来,引进合同到期后,北奔被允许继续使用此前引进的技术,但不能再悬挂奔驰商标,这就是现在的北奔标。
1985年5月19日,国家批准兵器工业部引进生产联邦德国奔驰重型汽车项目建议书,并确定内蒙古一机厂为总装厂。1988年,由兵器工业集团旗下的内蒙古一机集团,全套引进德国奔驰公司8~21吨系列重车制造技术和工艺装备建设的项目。1988年9月21日,北方奔驰重型汽车改造工程开工奠基。
1988年9月27日,奔驰重型汽车技术引进项目签字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1989年第一批样车下线,配装的是道依茨发动机。1992年50台原装奔驰车2635S组装成功。此后10年,北奔生产的奔驰牌重卡奔驰在中国的道路和建设基地。
2002年与德国奔驰公司合作合同到期,也是北奔重卡国产化的开始。此后,北奔生产的车辆都悬挂北奔标识,中国不再生产悬挂奔驰标的重卡。
如今,生产斯太尔车型的三家企业:中国重汽、陕汽和红岩,都有了新的车型系列,包括重卡市场的主流产品:汕德卡、豪沃、德龙以及杰狮,同时,斯太尔的老车型还在继续生产:奥龙、金刚、新斯太尔。北奔现在也有了全新一代重卡。
无论如何发展变化,最初引进的斯太尔和奔驰对中国重卡市场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1886年7月3日,德国机械工程师卡尔·奔驰在曼海姆开始制作并出售第一辆奔驰专利汽车。这标志着汽车工业的诞生,也为中国和德国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中国为何与斯太尔公司合作制造第二代卡车?这主要源于中国对德国商品质量的认可。从清末开始,中国进口
中国为何同斯太尔公司合作制造第二代卡车? 1886年7月3日,德国机械工程师卡尔·奔驰开始制作和出售第一辆奔驰专利汽车。许多人疑惑,为什么中国会青睐德国商品?这主要源于清末以来,中国进口德国商品的高质量。北洋水师的两艘主力铁甲舰,定远号和镇
为什么中国与斯太尔公司合作制造第二代卡车呢?1886年7月3日,德国机械工程师卡尔·奔驰在曼海姆开始制作和出售第一辆奔驰专利汽车。这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但主要可以归结为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需要。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解放军的工业基础薄弱,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