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问答logo
首页车问答问答详情

车载人机交互真的只是触屏和人脸识别吗?

2025-10-13 10:06 发布

本文将对车载人机交互进行全面拆解,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复杂领域。

首先,我们明确座舱交互的目标。座舱内交互的两端是人+车,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对车机发出操作指令”。具体场景包括娱乐、养护、休息、出勤、接送孩子、情侣恋爱、车内聚会、车辆出借、长途出行、自动驾驶、共享租赁、车外交互和智能家居互联等。在这些场景中,交互设计师需要深入挖掘潜在需求,以提供更精准、便捷的交互体验。

接下来,我们探讨座舱人机交互的方式。随着科技发展和车主期望的变化,车载系统逐渐从物理旋钮/按键转向触屏、语音控制,最终发展到多模态交互。多模态交互方式包括触控、语音、手势等。在设计过程中,这些交互方式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场景和用户需求。

1. 物理旋钮/按键:这类交互方式具有即时反馈的特点,适合需要快速调节的情况。例如,调节空调温度时,物理旋钮比触控更便捷、安全。

2. 触控:触控可以分为按键控制和触屏控制。虽然触屏可以减少系统迭代成本,但某些精准调节功能仍需按键控制以保证安全。

3. 语音交互:语音交互被认为是最自然的车内交互方式之一。通过语音指令,用户可以快速控制车辆、连接各种应用,并享受主动服务。例如,语音助手可以根据驾驶员的语音指令提供智能导航,以及目的地推荐和行程规划。

4. 手势交互:手势交互能够增强交互趣味性和情感表达。例如,单指滑动、双指滑动、双指点击等手势,可以配合语音指令实现更多的交互操作。

5. 生物识别:生物识别技术,如人脸识别、指纹识别、虹膜识别等,可以用于安全验证和健康管理。例如,车内人脸识别系统可以帮助识别驾驶员的身份,避免非法使用车辆。

在交互设计中,设计师需要综合考虑多种交互方式,以确保在各种场景下都能提供安全、便捷的用户体验。例如,语音和手势交互可以互补,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需求。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智能座舱的实战应用。根据某研究报告,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有83%是来自视觉,因此,视觉交互成为智能座舱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驾驶期间,驾驶员的视觉注意力大部分需要集中在路况上,因此,智能座舱设计需要考虑如何在有限的视觉资源下提供有效的交互体验。

在实际应用中,触控交互和语音交互是最常见的两种方式。例如,ID.4通过物理按键与手势交互相结合,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操作体验。而语音交互则可以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智能导航和主动服务等功能。

总之,智能座舱交互设计需要紧密结合用户需求和实际场景,综合运用多种交互方式,以提供安全、便捷、人性化的用户体验。

精彩栏目

限时优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