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由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与珠海市福沺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联手研发的黑科技项目,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这一转变。今年3月,首套“1000吨/年二氧化碳加氢制汽油”中试装置在山东邹城工业园区成功启动,生产出达到国VI标准的清洁汽油产品,这无疑为解决全球能源和温室效应问题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驱动这项技术的初衷在于解决能源问题与环保挑战。全球每年消耗的能源庞大,而我国石油依赖进口严重,2021年进口量超过5亿吨,这无疑增加了能源安全的不确定性。二氧化碳加氢合成汽油,正是旨在利用这一资源,通过大连化物所的Na-Fe₃O₄/HZSM-5复合催化剂,将二氧化碳直接转化为高价值汽油,这是《自然-通讯》认可的“CO2催化转化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尽管成本和技术挑战并存,该技术已显示出高转化率和产品选择性,显著降低了原料氢和二氧化碳的消耗。然而,分离纯二氧化碳和制氢的初始成本高昂,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但随着技术进步,大规模制氢技术逐渐成熟,太阳能制氢等创新正在降低成本,为未来提供更多可能性。
总的来说,尽管二氧化碳加氢制汽油面临成本和技术瓶颈,但中科院的这一成果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预示着在解决能源安全问题上,这项技术具有巨大的潜力。随着技术的不断优化,这项黑科技将逐渐走向实用,成为未来能源领域的重要一环。
在对比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与特斯拉时,首先要明确双方的规模、排名以及增长速度。 规模方面,特斯拉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电动汽车制造商,拥有庞大的员工队伍,其中包括了工程师、技术人员、销售人员以及供应链管理人员,规模庞大。而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则主要从事
揭秘中国科学院的固态电池力量:卫蓝新能源 在汽车技术的革新领域,中国科学院的强大背书无疑为电池研究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其中,中科院固态电池制造平台的领军者非卫蓝新能源莫属。它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物理所研究员李泓以及原北汽新能源总工程师俞会
中科院唯一固态电池平台是卫蓝新能源,这家公司由陈立泉院士、李泓研究员和俞会根总工程师共同创立。依托中科院的背景,卫蓝新能源吸引了众多电池材料、电芯、电池管理系统等领域的高精尖人才。 卫蓝新能源之所以成为中科院唯一固态电池平台,不仅是因为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