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汽车文化 汽车生活 正文

风水轮流转 中国品牌十年发展之05-06年

收藏 阅读全文 (0条) 举报/纠错

  [汽车之家 精彩汽车生活]  2015年,转眼间汽车之家已经成立十年了,在这十年变迁中,汽车之家作为一家媒体见证了中国品牌从默默无闻到厚积薄发的全过程,借助汽车之家十周年之际,我们将全面开启“中国品牌十年”的系列选题,从发展历程、幕后变迁、高层对话、人们用车环境变迁等各个层面全面回顾中国品牌这十年的变化,而本文作为“中国品牌十年”系列的“发展篇”,我们将和大家一起回顾许多熟悉的人和熟悉的故事,而这些人和故事将串起中国品牌发展的年轮。

  不可否认,中国品牌距离优秀的海外品牌还有差距,且在这十年的发展之中遭受了无数的白眼和质疑,但是我们的自主品牌仍旧自强不息,力求质变。我们也听到了中国企业的声音,他们不希望再被当做那个听起来总需要被扶持和帮助的“自主品牌”,而是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不再仰视那些国外汽车品牌。因此我们联合政府协会、众多中国品牌车企、主流媒体共同倡议:从此告别“自主品牌”这一名称,将“自主品牌”称呼为“中国品牌”,推动中国车企继续做大做强,走向国际。

汽车之家

● 中国品牌默默无闻的那些年(90年代-2004年)

  ◆ 90年代的中国汽车市场:进口是主流、合资是追求、自主无人问津

  文章要从上世纪90年代说起,因为中国品牌的崛起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相信70、80、90后们对于车的记忆基本也都是从那时候开始的,那时候的中国汽车市场,除了进口就是合资,中国品牌是什么?估计大多数人都没有概念。那时候汽车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是那么遥不可及。

汽车之家

  那时候在中国最流行的还是进口车,什么皇冠、公爵、波罗乃兹、佳美等等,当时进口车想要进入国内有两条合法渠道“小贸”和“大贸”,小贸车即国家为鼓励投资,对外商、海外留学生、华侨或投资额达一定数量的三资企业,每年都有一定关税打折的国外车入境配额;而大贸车是国家批准经过海关缴足关税、消费税、增值税的进口车。那时候的进口关税还很高,1986-1994年3.0L以上排量为220%,3.0L排量以下为180%,1994年以后,关税下调,3.0L以上排量税率为150%,3.0L以下排量为110%。1997年之后再次下调至100%和80%,即便如此,1997年一台丰田佳美(凯美瑞)顶配车型得41.5万,一台花冠1.6L 手动的价格也得29万。正因进口车“图腾”似的存在,给予了国人足够打造中国品牌的机会和动力。

汽车之家

  那时候,合资还是所有国内汽车厂商最流行且最渴求的造车方式。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国内,大型汽车厂们才发现中国的造车技术已经落后国外至少50年,于是国家做出了“拿市场换技术”的决定,在邓小平的支持下上海汽车首先投入了大众的怀抱、北汽在北京市政府的主导下与克莱斯勒进行了合资、广州汽车拥抱了标致东风汽车拥抱了雪铁龙......合资是那个时候无论是政府还是车企最热衷干的事,能够合资基本就成功了一半,至少现在来看是这样。合资的结果也把汽车的价格拉下了一半,当年一辆神龙富康的价格变成了13.75万。另外,合资也为中国品牌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汽车之家

  轮到自主,扒开记忆,想了好久,觉得那个时代最能代表中国品牌的可能只剩下已经不是红旗的红旗,以及源自于大发夏利,另外还有一些微面品牌,像五菱、长安、松花江等,而像老上海这些经典品牌已经因为合资或技术落后在80年到90年代初被停产。被誉为“小红旗”的红旗CA7220轿车,基本就是奥迪100的“中国版”,而夏利是引进的日本大发Charade的生产线,生产出来的车型命名为“夏利”,“华夏得利”的寓意。那时候的中国品牌基本都是“借着外国的鸡,生着中国的蛋”。可能有人会问,那时候的其他中国品牌呢,长城比亚迪、吉利、奇瑞......都在干嘛?长城1994年以前主要改装特种用车,1995年后,在深入研究如何占领皮卡市场;比亚迪在开拓国际电池市场,还没有造车的念头。吉利倒是极力的想办法造车,但是阻力重重1999年才卖出第一批车型;至于奇瑞应该是发展比较顺利的,但是第一台车下线的时候也是1999年底了。

 ◆ 90年代制约中国品牌发展的因素:政策、资金、技术

汽车之家

  我们不禁想问,那个年代到底什么原因制约了中国汽车的发展?总结起来其实就是政策、资金和技术。政策上,那个年代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中国汽车要做大必须向合资靠拢,一味的自己研发根本无法跟上甚至赶超海外车企,因此所有成熟车企都在极力促成与海外车企的合资,自主研发在他们眼里是没前途的,因为技术落后太多了,即便能研发出产品也毫无竞争力。另外,1994年的一个政策等于说把所有想自主造车的民营企业扼杀在了摇篮里,那就是《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出台,汽车产业开始实行“目录”制管理,除了当时“三大、三小”(三大指:一汽、东风、上汽/三小指:广汽、天汽、北汽)的国有企业外,其他企业与个人基本都是没有造车资格的,这也就是我们后来常说的汽车“准生证”。长城、吉利、奇瑞、比亚迪等企业都曾经为上目录绞尽脑汁,身疲力竭。

汽车之家

   其次是资金,那时候要上造车项目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上海大众为了生产桑塔纳,投入了十几亿。十几个亿对于民营企业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长城在魏建军接手的时候还是负债,到1998年已经发展飞快了,当时长城公司的注册资本也才3900万;奇瑞算是非常幸运的,有芜湖政府的支持,投入了7、8亿,这也是为什么奇瑞能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最惨的是吉利,当时的李书福是政府不支持、手里也没钱、技术也没有,处于三无状态,他的启动资金只有1个亿左右,但是对外宣称有5个亿,吉利能存活,很大一部分靠的是李书福的执着。

汽车之家

  最后便是技术,虽然中国汽车产业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便开始起步,但是在90年代能留给中国品牌用的几乎没有,所以还得依靠外国人,以发动机为例,奇瑞最早是从英国引进福特汽车公司的二手发动机生产线,在安装的时候,提供技术支持的英国人态度十分消极,逼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得自己摸索,经过了500天的时候才安装调试成功;吉利是直接购买的丰田的发动机,匹配的菲亚特的变速箱。另外,后期崛起的大量中国品牌都直接使用了三菱的4G系列发动机,像东南汽车、长城、陆风、比亚迪等。所以90年代,想造车的车企都在竭力的解决这三个问题。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
文章导航
展开全部目录收起全部目录
收藏
+1
+1
发表我的评论
您认为文章写的好么:
评价内容: 修改 本文共有 4 个网友评价,其中100.00%好评,0%差评。
评价理由:语句不通/文章阅读困难
0/5000字 提 交 同步到:
最新文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