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生水起的中国车
[汽车之家 车坛勐料] 前段时间,勐哥去了一趟玻利维亚,这里有原始的美景,也有极度的贫穷——全国60%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就在这个南美洲最穷的国家,我却看到了不少来自中国的汽车。那么这个国家究竟有多少我们熟悉的“中国面孔”,中国品牌之外又有哪些汽车呢?现在就请跟随我的脚步,去看看玻利维亚的汽车吧!
● 风生水起的中国车
玻利维亚工业基础薄弱,因此全国都没有什么工业污染,然而在城里开车时你必须关上车窗,打开空调内循环,这应对的并不是雾霾,而是前面30岁高龄的进口二手车排出的尾气。当局意识到自己不能再作为世界汽车业的“废品回收场”了,于是出台规定,将进口二手车的车龄限制从20年缩短到5年,税费也开始大幅上涨。
政策的改变让二手车不再像从前那么廉价,消费者自然而然地将目光投向了新车,然而别忘了,他们的收入并没有增长,这就给中国汽车品牌带来了利好——没错,我们的中国车在海外还是以价格实惠为卖点的。
感受最明显的还要数遍布玻利维亚全境的小公共汽车,它们用的不是国内曾普遍使用的二十几座的小巴,而是一种更小的十几座的面包车。过去这些面包车普遍都是国外进口的二手日系车,最多的自然是丰田海狮(HIACE),此外也有一些日产Carvan和马自达Bongo作为补充,最近两年新增的车型就基本上都是丰田海狮的中国“表亲”了。
在这些中国“面包巴士”中,保有量最大的品牌是金龙(包括金龙旗下的金旅),目前首都拉巴斯的小巴市场基本已经被金龙金威垄断,农村道路上也能看到不少挤满了当地农民的金龙长途小巴车。
此外,玻利维亚小巴队伍中还有为数不少的福田、北汽等其他中国品牌的面包车,当然,第一个将丰田海狮引进到国内的金杯客车也是其中的重要一员。其实这里还不光有第四代海狮的“表亲”,最新一代HIACE也能在玻利维亚市场找到自己的中国“兄弟”,而且后者的数量比其原型车要多得多。
除了以上这些国内都比较常见的车型,你在玻利维亚还会见到不少国内都没怎么见过的中国车,比如有一款的保有量很大的面包车,它的车标非常像丰田的“牛头标”,只是上翘的“牛角”改成了三个平行的横线。直觉告诉我它来自中国,后来一查还真是这样,这是一家秦皇岛汽车公司的产品,在国内并不多见,却早已经远销到非洲、中东和南美的很多国家。
其实相比于一般的家用车消费者,对价格更敏感的还要说是小微企业主们(因为有回本儿的需求),所以除了小巴,另一种倍受欢迎的中国车就是微面了。玻利维亚的公路上目前还有一些日系微面,但车况普遍很老旧,而且数量也很有限,真正的主流还是中国的长安、福田、一汽等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在玻利维亚我们还见到了不少挂着雪佛兰“金领结”车标的“美系微面”。这当然不可能是美国人设计的产品,估计认识这车的美国人估计不多,但国内的朋友一眼就能看出来——它就是一台换标的五菱荣光。
别人开剩下的日本车
乘用车方面,也有不少中国品牌的存在,比如江淮、奇瑞,比如长城、比亚迪,再比如吉利、中兴,它们都已经在玻利维亚销售自己的新车,只是销量稍好的基本都是各自品牌中相对低端的车型。此外,国内销量不佳的力帆汽车在玻利维亚也有自己的销售网点。
稍微注重品质的消费者也会选择更贵一些的车型,比如哈弗的SUV,根据官网显示,哈弗H6在玻利维亚的售价是2.99万美元起(约合人民币19.8万元)。而更小巧的哈弗H2的价格也没有便宜太多,它的起价是2.69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7.75万元)。
中国汽车品牌在玻利维亚的另一个重要存在是卡车和工程车,小到中兴和长城的皮卡,大到中国重汽和东风的载重卡车,还有诸如凯马、唐骏这类的轻型卡车,中国品牌的商用车正在慢慢占领着原本属于福特、沃尔沃和丰田的市场。
中国品牌汽车正在以自己的价格优势打开这个南美国家的市场,但我们在这里耕耘的时间毕竟还不长,总体规模上还不占主流,那么这个南美最穷国家还有那些汽车呢?您接着往下看。
● 别人开剩下的日本车
当我问起玻利维亚人喜欢什么车的时候,当地华侨笑着回答:“玻利维亚人民开什么车,还要看智利人民开剩下什么车。”这当然是句玩笑话,但也充分说明了一个事实——玻利维亚遍地都是外国淘汰的二手车,而且其中大量都是从邻国智利输入的。
需要澄清的是,虽然这些二手车很多都是智利输入的,但绝大部分却并不是智利人民开剩下的,实际上智利只是个中转站,它们从前的主人主要还是发达国家的人民。比如我们向导开的日产大皮卡Titan就是经由智利流入玻利维亚的美国二手车。
和大多数欠发达的国家一样,玻利维亚二手车市场上最受欢迎的也是经济又可靠的日系车。而这些日系车的来源不仅仅是临近的美国,更有不少直接来自老家日本,当地甚至有一条专门右舵改左舵的产业链。
这里有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流入这里的有不少日本企业单位淘汰下来的公车,街上很多日系车的车身上都有“某某株式会社”、“某某県”这样的贴纸,但玻利维亚人并不会将它们撕下来,即使自己的单位也需要在车上贴拉花,他们也会把日文让开,大概是为了显示自己原装进口日系车的身份吧!
在众多的日系二手车中,也不乏一些经典之作,比如火柴盒形状的第一代本田City,水滴造型的最后一代三菱日蚀。尽管在外人看来非常经典,但这些老家伙们却大都没有受到应有的待遇,手头拮据的玻利维亚人对汽车维修的态度就是“大伤小修,小伤不修”,因此你可以看到几乎所有老车都是带着大大小小的伤痕在街上跑的。
当然,一个国家再穷,市面上也不可能全是二手车,日系车企在玻利维亚也有自己的新车销售网络。其中最受欢迎的品牌(不论新车还是二手车),自然还是日系的“老大哥”丰田,据说这个国家高级官员的座驾都是一水儿的兰德酷路泽系列,连总统也不例外。此外擅长做小车的铃木在玻利维亚也是非常受欢迎的品牌。
老迈的美国车和德国车
● 年老色衰的美国车
由于经济和政策的原因,走在玻利维亚的街头你会发现上了年纪的老车要远远多过新车,而这些老家伙中最“年迈”的无疑就是美国车了。60年代的旅行车、70年代的长头卡车以及车漆已经斑驳的美式“大船”,它们年代久远、车况不佳,但仍能够在路上颤颤巍巍的行走,让人不禁感叹:原来汽车的“绳命”也能如此顽强。
比起以上这些,首都拉巴斯市内还有一道更加有趣的风景——色彩斑斓的“古典”小巴车。这些小巴车遍布于拉巴斯的大街小巷,定位低于面包车小巴,票价1块玻币(约合人民币0.92元),招手即停。它们通常身披鲜亮的蓝色或绿色涂装,比涂装更引人注意的还要数它们“古色古香”的造型,从这种造型你能感受到很明显的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风格(那时的汽车整体趋向方正,但细节之处还能看到不少曲线的装饰)。
这些“古典”小巴都是在70年代初期美系轻型卡车为基础打造而来的,品牌以道奇和雪佛兰为主,偶然也能见到一些福特。显然它们得到了定期的维护和保养,因为外观看上去还很不错,但机械方面就不如看上去那么好了——在遍布拉巴斯的坡道上,这些老家伙走起来极为艰辛,而且只要大脚给油,一股浓厚的黑烟就能从它们身体的中后偏下部喷涌而出……
要说玻利维亚保留这么多六七十年代的老车,首先肯定是因为穷(要不早换新的了),至于为什么这些车大多是美系的,其实也很简单:二战后美国成为了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经济上),从50年代开始美国汽车工业进入到最鼎盛的黄金时期,而南美洲又属于美国的“后花园”,当时大量进口美系车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其实日系车当时也已经开始登陆海外市场了,不过毕竟是起步阶段,日本人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在美国站稳脚跟,自然顾不上偏远的南美市场。
● 物尽其用的德国车
日系车最开始无暇顾及南美市场,但同样是二战战败国的德国却早早地将汽车卖到了这里。毕竟是汽车的发明者,当年德国的工业基础和传统都是日本不能比的,二战结束没几年,德国车企就跑到巴西建立了自己的工厂,从此开始了在这片土地的耕耘。
1953年,大众巴西工厂刚开业时,组装的第一款车就是大众甲壳虫。这是一款非常传奇的车,它的产品策划是阿道夫·希特勒,设计师是费迪南德·保时捷。现在如果在国内你能拥有一台第一代甲壳虫,那绝对是B格的象征,但是对于南美人来说,这台车仅仅是日常生活的的一部分。
大众在南美的产品策略用一句话形容就叫“逮到个蛤蟆攥出水来”——不论多老的车,只要能卖钱就继续生产。老甲壳虫就是最完美的例子,从1953年开始,大众巴西工厂生产老甲壳虫直到2003年。一共有超过300万台老甲壳虫被卖给了南美市场,其中自然包括玻利维亚。
除了经典甲壳虫,玻利维亚街头还能看到不少甲壳虫的衍生车型——大众T1、T2面包车。作为一款更加实用的厢型车,封闭货车、皮卡等各个版本的大众面包车在玻利维亚人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
以奔驰L系列卡车和O系列公交车为代表的五六十年代的欧洲商用车在玻利维亚同样不难见到,这些拥有60岁高龄的老家伙会让你觉得本应属于老电影和动画片中,但它们却在玻利维亚实实在在地“负重前行”着。
● 总结
这里是南美洲最贫穷的国家,这里的汽车永远不需要报废,各种年代的汽车让玻利维亚的公路变成了一座活的汽车博物馆——六七十年代的美国车、八九十年代的日国车以及最新的中国车争相占据着舞台中央。不夸张地说,玻利维亚的公路就是一个“横截面”,它完整地展示了二战后几乎整个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脉络。
如果对本文和后续的《车坛勐料》节目有任何想法,除了本文评论区外,您也可以在我的编辑博客和微博(@王勐先生)中和我沟通。好了,下回见吧!(文 汽车之家 王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