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款量产电喷车型——大众——1967年
如今一些每天都开车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早在几十年前,街上跑的大部分汽车并不像今天这样,无论什么天气一打就着,甚至停放时间久了,着车之前还要踹几脚油门才行。这是因为那时候汽车的燃油系统大部分都是化油器形式的,不仅启动会受外界影响,动力也远不如电喷车这么强大。
其实最早装上电子燃油喷射系统(EFI)的车还不是大众Type 3,而是在1957年出现在AMC Rambler Rebel车型上面。当时一家名为Bendix的美国公司研制出了一款EFI,并在这款车上进行试验。5.4L V8发动机的最大功率从259马力跃升到了292马力,峰值扭矩转速也下降了500转。可惜因为故障率太高,冷天难以启动等原因,这套系统只安装在了几台试装车上,最终没能得到量产。
1958年,克莱斯勒在自己品牌旗下的克莱斯勒300D、迪索托Adventurer、道奇D-500和普利茅斯Fury等35台车上都试着安装了EFI,但还是因为电子技术不达标,无法与发动机很好地匹配。于是Bendix公司决定将EFI的研发技术转卖出去,接手它的,便是德国博世(Bosch)公司。
经过很多年的继续研发和完善,博世推出了一套名为“D-Jetronic”的电子燃油喷射系统,这套系统才是今天电喷系统的雏形。经过若干次试验之后,1967年,D-Jetronic被安装在大众Type 3 1600TL/E车型上进行量产。D-Jetronic会根据发动机转速和进气量来计算燃油喷射量,无论在燃油经济性还是动力方面都较化油器车有了很大提升,因此如今才会全面替代化油器车型。
● 第一款搭载胎压监测的量产车——保时捷——1986年
1986年推出的保时捷959跑车,从一上市就打出了“世界上最快的合法上路量产车”的口号,然而就是这样一台按常理说应该称霸公路的跑车,最初却是为了拉力赛打造的,它在达喀尔拉力赛中翻越沙丘的动作甚至比丰田LandCruiser还利落。
可以说保时捷959是一台怪车,一台影响了保时捷历史的车。除了四轮独立悬架、双涡轮增压、在车上还有一个配置,是汽车史上的新发明——胎压监测。为了保证959在高速行驶以及赛事中的安全,保时捷工程师在959的四个轮胎内部都安装了一个气压传感器,当轮胎压力不足时仪表台上便会出现提示。至于是数显还是单纯的报警灯就不得而知了,我猜应该是后者。
关于959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是说在保时捷959发售时,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也购入了一台,但当时这款车没有针对美国市场投放,美国的交通部和环保署也没有对这台车进行认证,因此无法入关,于是盖茨的这台959在旧金山港的海关里一放就是十多年。然而十几年间盖茨并没有放弃他的车,始终通过各种渠道去游说政府修正相关法律法规。终于在1999年,美国联邦政府更改了法规,允许少部分以研究、展示、赛事等目的进口的汽车可以不受联邦机动车安全标准的约束。所以说保时捷959也是一台改变了美国法律的车。
如今市场上的中高端轿车几乎全部配备了电子手刹装置,只有一些低端车,以及少部分主打运动的车型还保留着传统的机械式手刹。而世界上第一款配备电子手刹的汽车,是于2001年上市的第四代宝马7系(E65/66)。
电子手刹与传统机械式手刹的工作原理大致相同,都是通过对后轮施加制动力,通过驻车刹车片与刹车盘(鼓)之间的摩擦力让汽车保持静止,防止滑动。各家厂商生产的电子手刹结构不同,但大方向都是用按钮控制电机收放驻车制动器,从而替代了人力拉动手刹拉杆,通过拉线控制制动片的形式。
传统机械手刹在不同的车辆上操作手感也不尽相同,一些手感比较沉的手刹对于女性驾驶员来说操作有些费力,而电子手刹的出现不仅让操作过程变得简单,更让去除了手刹拉杆的地台看起来更美观,提升了车辆的高级感,同时也留出了更多空间用于增加储物格。
● 第一款配备双离合变速箱的量产车——大众——2002年
相信大部分读者在看这篇文章之前应该都没想到,双离合变速箱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已经有了苗头。1939年,就在二战爆发前不久,一位名叫阿道夫·凯格雷斯的法国工程师提出了一项双离合变速箱的研究计划,不过由于技术复杂,他并没能研制出成品。
后来因为战争原因这个项目就搁置了,直到80年代,在英国汽车零件制造商Automotive Products(AP)的主导下,才再度开启了对双离合变速箱的研发任务。这一次终于有了实体产品,并且安装在福特嘉年华,福特Ranger以及标致205等车型上进行试验。
当时研究这项技术的并非AP一家,从80年代初,保时捷便开始在自家的赛车——保时捷956上测试Porsche Doppelkupplungsgetriebe双离合变速箱,也就是如今被保时捷粉奉为神物的PDK。自1983年的勒芒24小时耐力赛开始,保时捷956以及后来的962便开始使用PDK变速箱,并一战成名。
双离合变速箱真正走入普通消费者视线,还得说是2002年问世的2003款大众高尔夫R32(MK4)。起初这款车只在德国市场销售,但一经上市便受到了消费者意想不到的欢迎,于是从2004款就开始投放美国、澳大利亚等市场。在这台DSG双离合变速箱的加持下,R32的百公里加速时间从6.6秒缩减到6.4秒,1/4英里尾速也提升到了159.6公里/小时。
这不仅让消费者感受到了双离合的魅力,更让汽车厂商看到了这背后巨大的商机,于是从那以后,各个厂商制造的各种品牌的双离合变速箱,如福特PowerShift、三菱SST、奥迪S-tronic开始走入民用市场。
近些年国内对德国工业吹捧的声音很热闹,其中最有乐子的当属“油纸包裹的零件”了,不知道这个梗的同学可以百度一下。玩笑归玩笑,其实德国在工业方面的实力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们首创的汽车技术也远不止我罗列出的这几项,因为资料不足的等原因暂时先聊这么多,待时机成熟了我们继续这个话题。(文/图 汽车之家 郭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