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带有时代印记的“宇宙风”家用电器
二战后,随着赫鲁晓夫的上台,苏联刮起了一股节俭风,一种名为赫鲁晓夫楼的建筑开始在城市中大量建设,这种靠预制板提前生产,在现场组装的装配式建筑,成本低、建造速度快,短时间内解决了大量底层人民群众的住房困难问题。对于一些年长的人来说,对赫鲁晓夫楼一定记忆深刻,这种建筑曾经也被大量引入国内,至今可以在一些凋敝的工业城市看到。
人们搬入新居后,自然要添置新的家居用品,因此也带来了旺盛的需求。正如前面所言,此时苏联的太空计划取得节节胜利,举国沉浸在美好的太空梦想中,设计师们则顺应时代的潮流,设计出一系列“宇宙风”的家用电器。
如果没有说明,相信大家一定猜不到上面这些到底是什么,这些源于太空装备的设计思想带有极强的时代印记。苏联的高层也意识到,如果想要表现出苏维埃的强大,就必须把日用消费品的档次提升上去,特别是在设计领域。
● 社会主义≠保守主义
1962年,苏联颁布了“通过实施设计方法提高机械工程和轻工业领域的商品质量”的法令,基于这个法令,给予工程设计人员更大的想象空间,去做一些彰显苏联伟大成就的事,这意味着苏联开始走一条有自身特色的工业设计之路。
看到这些日常的生活用品,你很难将其与苏联联系在一起,清新、简洁的设计会让人联想到北欧风。在苏联,当设计工作被提升到一个更加高级、复杂和充满人性的层面时,其展现出的工业设计能力并不落后于西方的欧美国家。苏联的这些设计人员展现出极强的创造性思维,在半个多世纪前就呈现给人们这些充满现代性和未来感的产品。
在那个设计解放的时代,小到火柴盒、香烟、糖果的外包装,大到各种家用电器,都凝结了设计人员对造型及功能的创造性思维,优秀的设计自然带给人们更好的生活感受。进入到80年代,苏联也展现出在电子产品上的设计能力,只是其电子工业的确相对落后,匹配不上出众的工业设计。
随着工业产品在设计能力上的提升,广告的设计表现力也在增强。那时的的广告主要通过海报的方式进行传播。你很难想象在改革开放前,如果我国出现摩登靓丽的美女画风的海报,大家会是怎样一种反应,你一定会被这样的尺度所惊呆,而这就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的苏联,事实也说明马列主义、苏维埃政权并不等同于保守主义。
在饮品的封面上印有描绘苏联人民生活的艺术画,精美的外包装会第一时间吸引到消费者的目光,同时也是对苏联文化自信的体现。即使放到今天,这都是成功的设计,可以激发出人们的消费欲望。
总结:
意识形态的竞争,背后是经济、军事、科技等方方面面硬实力的比拼,工业设计作为文化或者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能够深刻影响到人们的思想。今天苹果公司的设计理念就在引领和影响着无数消费电子厂商,甚至是其它很多行业,这种无形的软实力就是意识形态的输出。
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苏联的发展向重工业倾斜,代表工人阶级的苏维埃政权通过钢铁洪流来进行自我表达,也让其发展出独一无二的苏联工业美学。在太空领域的竞争中,伟大的苏联人民以极强的创造思维,产出了大量充满科幻色彩并颠覆你想象力的艺术作品,描绘出一幅幅未来世界的蓝图。只是在成王败寇的人类世界,苏联这些文化成果没能像美国一样被传播到世界各地,而这些能够证明曾经强大帝国存在的文明信息,或许也将渐渐被世人所遗忘。(文/汽车之家 冯景毅 图片素材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