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向汽车社会的大举迈进,汽车市场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但与几年前明显不同的是,竞争的战场已经开始从“前市场”向“后市场”转移,这也是产业壮大和成熟的标志。
在以整车销售为中心的“前市场”中,技术、营销、产品力是关键的核心竞争要素,而在以服务为主的“后市场”中,要想技高一筹,甚至决胜千里,则是对企业综合实力的考验和挑战。
在今天的汽车市场上,没有哪个企业敢无视和忽视售后服务。因为它担当着特殊的使命,是企业提高满意度、粘着客户的利器,更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最后防线。
为此,我们看到各家频出服务牌,服务也一再升级。免检巡检已经从增值项目变为常规内容、服务网点的建设似乎也没有止境、服务品牌的塑造更是一轮接着一轮,而服务的管理则日趋精细和标准化。
在这个过程中,2008年,随着北京现代对保修期的一场“加长”革命,即对发动机、变速箱等动力总成的保修期从2年6万公里延长至5年10万公里,这一战略举措如同一道分水岭,将汽车行业关于服务的竞技推向一个全新的起点。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期限延长,在其背后,意味深长。
● 产业:“这是一个全新的起点”
在汽车服务领域,“3年6万公里”的保修期是一道防线和各企业默守的规则。但是当北京现代率先推出“5年10万公里”的新政时,业界顿时哗然。曾有业界人士评价,“此举是对汽车服务从内容到意识的革新,更为服务的竞争划定了一个全新的起点”。北京现代因此成为汽车服务新规则的制定者。
也许是因为这一新规则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在2008年此后的一年间,坚定执行这一加长服务的似乎仅有北京现代一家。巨大的政策差异和高附加值也在服务市场成就了北京现代风景独好的良好态势。
2009年中国汽车行业用户满意指数(CACSI),北京现代的悦动和途胜均双双跃居第一。而在中国质量万里行对全国32家车企售后服务质量明察暗访中,北京现代9家被暗访的4S店全部取得91分以上的成绩,综合评价达到100%,获得A类 “诚信品牌企业”称号。
优异的服务满意度也令北京现代在终端销售上一路“长驱直入”。众所周知,2009年,北京现代弯道超车,实现全年57万辆的惊人业绩,坐稳行业第4把交椅,一举成为国内增长最快的汽车合资企业。
北京现代的飞跃直接刺激了行业竞争,对手们坐不住了。从今年年初开始,一场售后服务的加长风暴开始袭卷车市。从豪华品牌雷克萨斯到雪佛兰、福特,各车企纷纷遵从北京现代的新规则试水服务加长,一时间硝烟四起,巨变浮现。
● 企业:“一项产品品质和企业综合实力的竞技”
其它车企的后进证明了加长服务的风险。按北京现代的话来说,“这是一项产品品质和企业综合实力的竞技”。
消费者可能会不解,服务期限的加长究竟能给企业带来什么风险?从3年6万公里到5年10万公里、从发动机到变速箱等这些核心部件,期限的延长和保修范围的扩大直接导致成本的增加。厂家不仅要有承担成本剧增的实力,更要有坚实的品质基础作为强大支撑才能保证加长服务的常态执行。
众所周知,发动机、变速箱这些核心部件,其维修保养成本都相当高,如果产品没有品质保证,高比例多频次的质量事故将令成本急剧提高,厂家必须要有这样的信心,否则加长服务无疑是引火上身。
作为率先提出这一政策的企业,北京现代的信心来自于长达8年的品质经营。它的品质经营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供应商的军事化管理保证了零部件的高品质,第一第二工厂则以零缺陷、先进的全程机械化流水线和6M管理经营手段为产品品质全力护航。2010年的“内涵式增长”变革,则在坚守品质之外,通过实施提高客户满意度(CSI, SSI,IQS)系统工程,全面增强客户满意度,并进行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为导向的营销体系建设。
品质经营更打造了北京现代深具“品质力”的产品力。伊兰特百万公里无大修的记录依然是用户和业界津津乐道的佳话。也许这些就是北京现代站出来制定新规则的资本。
● 用户:“有了‘5年10万公里’的承诺,心里踏实”
当买车变得轻而易举时,维修和保养便成了接下来的难题。而对于绝大多数车主来说,过保之后高昂的维修费用更是一大心病。
老车主林信义对记者说,“车的故障率往往就在两三年之后,而且维修成本也很高。如果是核心部件坏了,像发动机之类,最少要上万。一般的车主,特别是工薪一族承担起来非常困难。另外,两三年之后的维修是没有预期的,说不好什么时候就要有一笔大额支出,这让人心里很不踏实”。
林先生说出了车主们的心声。而5年10万公里的服务加长期恰恰解决了压在车主心里的这一大隐忧。它的直接可观价值就在于5年10万公里之内,厂家将为用户的重要维修买单,风险大幅降低,而且用车费用也是可预算可预期的,更能省出一大笔支出。曾有北京现代的车主表示,“服务的加长让我们有了5年的无忧期,省了不少心,有了这个承诺,心里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