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M将“原厂高性能”作为重要课题钻研了近四十年,凭借比拟专业赛车的高科技应用、独一无二的个性特征和高度的安全理念,M车型总是每个年代的激情座驾领跑者,每一款均值得回味和收藏,呈现出澎湃摄魂的M传奇。
1978 : M1 (E26)
宝马M的第一款正式量产车是1972年推出的3.0 CSL,而第一辆带有著名字母“M”的是随后推出的M1。M1是专为FIA国际汽联Group4&5锦标赛打造的,同时也是为了向法拉利和保时捷一类的超级跑车制造商证明自己的研发实力,设计风格一看便知是大师乔治亚罗的先锋笔触。先期曾与兰博基尼合作装配M1。赛车量产的要求是最少400辆,M1供不应求:前130辆刚刚完成,后面300多辆的订单已经在排队等候。
M1则是宝马第一款每汽缸4气门的量产车,如今,这已成为每台宝马引擎的标准规格。M1是当时德国公路上跑得最快的赛车,最高时速达260.7公里每小时,除了可输出277马力的3.5升6缸引擎之外,宝马首次运用风洞技术量度车身空气动力学表现,同样功不可没。与此同时,M1拉开了以中排量直列6缸高性能引擎作为动力配置主轴的发展序幕。
至今,代号E26的M1仍然是宝马中唯一的、独立于普通车系之外的MR中置引擎的量产跑车,加上其M型号开山之作的身份,已然成为Bimmer的热门收藏对象。停产后不出十年光景,宝马在打造大型豪华轿跑车8系时,深度借鉴了M1的经典车身设计,并融入霸气的日耳曼线条。尽管高端型号850CSi也搭载了M-Power V12高性能引擎,却并未重现大哥M1的夺目风采。
1984: M 635 CSi/M6 (E24)
尽管不是M字母加车系数字的简洁标识,但M 635 CSi确是最受尊崇的M6鼻祖(其美规型号定为M6)。M 635 CSi双门轿跑车中安装了源自M1的四气门直列6缸引擎,而底盘则取自第一代6系。强悍的性能与优雅华贵的外观完美融合,M 635 CSi的问世重新定义了运动型双门轿跑车。
张弛有度的线条,强悍大气的深扰流板,鲨鱼鼻设计,向内倾斜的水箱,M 635 CSi不仅将宝马跑车高贵与侵略性并举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更以其流畅敏捷的操控性赢得了无数赞誉。相比当年标准版6系产品,M 635CSi的导风板更大,格栅、后部以及扰流板上都镶有M徽章。宝马赛车系列悬挂系统的弹簧更具刚性,并增加了特别调节的避震系统,操控更加敏锐精确。
M 635 CSi不仅在首届DTM德国房车大师赛中夺得年度桂冠,在当时也只有335马力的法拉利512BBi和370马力的兰博基尼Countach LP500S可以与最高时速249.4公里每小时的M 635 CSi一较高下,并于诞生当年被选入全美最快汽车榜的十甲行列。但前两款车要昂贵许多,且行李箱空间局促,更不能与M 635 CSi的驾乘空间相抗衡,突出的性价比与实用性也打开了高性能轿车的新局面。
1984 : M5 (E28)
自第一代M5开始,便创立了兼具高性能与日常实用性的融合魅力,并凭借其低调的反差形象得到“Q-Car”(高性能四门轿车)的雅号,也正是这一点巧妙地掩饰了其真实面目:运动型四门轿车之王。这是一台优雅的中型轿车,仍沿用M1直列6缸引擎并进行了匹配调教,最高时速可达241.4公里每小时, 性能更佳的悬挂系统和特别设计的轮胎令驾乘均十分舒适。
关于第一代M5有则趣闻,其北美车主曾联合起诉宝马公司,理由是官方声称在北美市场限量500台的数字在火旺销售后变成了三倍,认为这使得名下车辆贬值。宝马公司主动回应了抱有不满情绪的车主,并给与适当的补偿。
曾两度问鼎F1总冠军的Niki Lauda在慕尼黑附近的宝马测试赛道上对第一代M5全方位的试驾,这位“阅车无数”的车坛名将对M5赞不绝口,称其为“宝马M车型中最棒的一款”。
1986 : M3 (E30)
1986年, 宝马将其重心从F1赛车转向房车赛(2009年宝马重演历史),宝马总裁授意有着“发动机之王”之称的顶尖工程师Paul Rosche设计一款新型赛车发动机,以助宝马重返房车赛事中的领先地位。也因此诞生了宝马M3。第一代M3是宝马第一款和赛车并行开发的紧凑型双门轿跑车,强烈的赛车导向风格与硬朗的巴伐利亚线条令第一代M3透露出极强的攻击性,向往传统的Bimmer仍偏爱第一代M3的韵味。
第一代M3的研发主要对准房车赛用途,因此产品规划中的总净重目标和车身尺寸相比先前M1、M5和M6车型要“缩水”很多,沿袭重新调教M1高转速6缸引擎的做法已不能成立,因为这不仅无法实现整车轻量化,还会严重影响车身前后的重量配比,直接导致操控水准的下降,这可犯了BMW的忌讳。唯一的出路便是在M1引擎基础上研发一台重量较轻的2公升级4缸引擎,而最终Paul Rosche的研发成果也直接奠定了第一代M3的成功。
这台2.3升4缸自然吸气高转速引擎可最大输出192匹马力,这甚至让同时期的多数3升级排量引擎也望其项背,四个汽缸采用四个节流阀,这也是M-Power引擎沿用至今的设计。配合轻质车身材料的大量运用,第一代M3的车重被成功控制在1300公斤以内,马力重量比为6.1公斤/马力,即使以现在的标准衡量也十分优异,综合性能不言而喻。
BMW M3很快成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赛车:1628天内拿下1436场胜利;全球范围内获奖无数,包括多项德国房车大师赛、欧洲、世界级锦标赛冠军。它在公路上的表现也同样耀眼,仅在1986年与1991年间,销售量就超过17100辆。第一代M3的卓越表现甚至吸引了一个熟悉的名字出现在M3赛车手的名单上 — 英国前首相Margaret Thatcher夫人的儿子Mark Thatcher,这是他首次以车手身份露面。
1988 : M5 (E34)
装备双凸轮轴24气门直列6缸引擎的第二代M5是BMW赫赫有名的E34 5系列车型的高性能版本,实力远远超越了前辈,是使用M1引擎的最后也是最强大的一款量产车,它的最大输出数字已突破300匹大关,最高时速首次被限定在250公里每小时,延续着“最快四门轿车”的美名。
M5的外观设计与其技术特性一样独特,令人瞩目,配备两个17英寸M合金轮毂,采用锻造五轮辐和边缘浇铸的工艺,更为M5增添亮色。相比前作,第二代M5的肌肉型车身更具“公路杀手”气质,配合经典的内倾双肾格栅和四盏圆灯造型,洋溢着最纯粹的宝马M精神。
其悬挂系统包括降低重心的车身、更强的弹簧刚度、更坚固的减震阀以及更厚的防倾杆。低车身包括一个前阻风板、侧壁板以及后扰流器,还有宽大的双排气管。
产于Garching的第二代M5为纯手工制作,由一个或一组员工精心组装而成,通常需要花上整整两周时间才能完成。由于手工制造的灵性,传说M5的试车手能试出不同的M5是由哪位员工或哪个小组打造的。
1992年,第二代M5被Nurburgring北环赛道作为首批世界上最快的出租车“Ring Taxi”来吸引游客。如果有足够的胆量,那么请上车,由专业车手驾驶,在这个著名的全地形赛道上全速体验一圈,见识一下什么是极速下致命的快感。
1992 : M3 (E36)
1995年,第二代宝马M3重拾“高性能街车”名号,让人耳目一新。这款车以广受赞誉的第三代3系车型为基础,外部进行了些细微的改造,侧梁全部上漆,全新设计的前扰流板。但没有像以前的车型那样扩大轮罩或加宽加大后扰流板,引来Bimmer对缺失独特宽车体外观的争议,然而这一决定是基于该款车在市场上的全新定位:动力超群,优雅,低调的双门轿跑车,
令许多入门Bimmer安慰的是,第二代M3由于车身设计简洁而易于效仿,只需更换普通3系双门轿跑车的前后车身包围、头灯和尾翼,便可以得来M3“不费工夫”。伴随第二代M3的热卖,甚至掀起了一阵M3 Look运动风格的改装风潮,而颇具蛊惑气质的大刀阔斧也十分流行。
第二代M3的上市也标志由宝马 M3引领的“6缸时代”的到来,其容量比以前高出近30%(从2.3升提高到3升),后期推出的3.2升版本更是突破了一百匹每升的升功率数据。事实证明,这款新发动机确实性能超凡,不仅是容量增加,更是因为其卓越的VANOS(可变凸轮轴分布)技术,这项革命技术的一大优点是进气阀开启时间随发动机转速和负载而调整,同时优化了扭矩发动机功率和燃油消耗,在3600转每分时产生最大扭矩236牛顿米,第二代M3的新发动机很快成为自然吸气发动机领域的领头羊。从静止加速至百公里时速,第二代M3仅需5.7秒,性能提升显著。
多年来F1赛车配备的都是顺序式手动变速箱,它不是通过一般的“H”模式换挡,而是以完美排列的顺序加档或减档,让换挡更佳灵敏和流畅。虽然这项技术并非宝马创新,但直到宝马将SMG变速箱植入M3后,才在大规模的量产车中得以广泛应用。安装SMG变速箱后,驾驶员所要做的只是轻触方向盘上的换挡拨片,驾驶员几乎不会换错档位。
新款宝马M3赢得了客户和媒体的盛誉,并被French Auto Plus评选为“本世纪最伟大的汽车”。
1996年,M Roadster敞篷跑车在加利福尼亚Monterey举行的老爷车大赛中一经亮相,便成为场上的焦点。事实证明,M Roadster敞篷跑车也是M家族中最耀眼的明星之一,它也是第一款在南卡罗来纳州的新厂装备的M车型。继量产的M车型将驾驶愉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后,M Roadster敞篷跑车又在汽车界掀起巨浪,短时间内取得巨大成功。上市仅18个月,M Roadster敞篷车就售出了4万多辆。
充满活力的3.2升排量的高扭矩6缸引擎,重新调教的悬挂系统,更高效的制动,动感十足的车轮,取自上个世纪50年代著名的宝马507的侧板,集合各种经典的设计元素,M Roadster敞篷跑车不论是外观还是性能,都让人惊艳不已。
作为姊妹车的M Coupe双门硬顶跑车象征着经典跑车理念的回归——为车主带来真正原始、纯粹的驾驶感受。M Coupe跑车独特的车尾设计将轻盈灵动和动感驾驶完美融合。M Coupe跑车以宝马 Z3为基础,改换了更独特的前包围,冷却空气的进气口更大。配有17英寸轻质铝合金轮毂、设计独特的后视镜、侧面水平镀铬板进气口以及M徽章,新颖独特的“长鼻无尾”造型也被Bimmer亲切地称之为“鞋子”。
凭借其高雅动感的外观,宝马M Coupe跑车赢得了1999年《汽车杂志》媒体授予的“年度最佳设计”荣誉。
1998 : M5 (E39)
随着时间的迁移,被形容为“羊皮狼”的高速巡航轿车已种类繁多,宝马M5不再是那个孤独求败的处尊王者。伴随宝马5系的设计风格开始转向圆润平滑,第三代M5的气质也变得斯文起来,以往的侵略性前车鼻和古典的独立圆灯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容貌。然而技术上的进度却令Bimmer大呼过瘾,因此第三代M5也被戏称为“最阴柔”的一代.
第三代M5配备了全新的8缸引擎及连续可变双VANOS,将动力和扭距输出推向极致:最大输出为394马力。和它的前辈一样,新款M5同样配备了精确顺畅的6速手动变速器。最值得称道的是,M工程师在第三代M5的空气动力学表现上下足了功夫,甚至将外后视镜都改成水滴造型以降低风阻系数。第三代M5的均衡表现为同类产品树立了标杆。
在公路上首次测试第三代M5的是巴伐利亚奥波德亲王,这位来自巴伐利亚王国的后裔也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赛车手。试车过后他感叹:“这是有史以来最好的M5,简直让人难以置信!”如今第三代M5已诞生近十年,但这款车仍然是Nurburgring赛道上最受欢迎的车型之一。
2000 : M3 (E46)
与第三代M5的情形相同,第三代M3紧随宝马3系的风格变迁,一甩恪守多年的日耳曼式粗犷风格,转而披上了平滑圆润的外衣。而不同凡响之处却比比皆是,第三代M3号称史上进化最完美的一代,在整体配置上趋于炉火纯青,从引擎、变速箱、车架到悬挂均不舍血本地加以改进,换来整体出色的均衡表现。
其搭载的3.2升发动机宝马NA自然吸气发动机中最强大的一款。正是凭着这款新开发的发动机,F1中广为人知的高速发动机概念被引入宝马M3. 该款应轻的转速可达8000转每分钟,活塞超高速的运行状态几乎可与F1相媲美,而高亢声线市场上没有其他任何发动机能与之一较高下。
底盘和悬挂系统也是M工程师特别打造的部分。第三代M3的地盘虽沿用老款,但仍被公认为是跑车中的翘楚。宝马将改进后的DSC动态稳定控制系统作为M3的标准配置,此外,新的M差速器即使是在最恶劣的情况下,也能保证牵引力的正常发挥。大量轻量化的铝轮轴组件,完美的50:50的前后配重,具有接近手动排档感受的第二代SMG手自排变速箱,第三代M3将操控性能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第三代M3一共售出78000台,当属最受欢迎的M车型毋庸置疑。
关于第三代M3,最值得夸耀的还莫过于它的巅峰型号M3 CSL,这是M鼻祖车型3.0 CSL诞生以来首次还原“CSL”本色。由于自然吸气直列6缸引擎的动力压榨空间有限,M3 CSL顾名思义(L=Lightweight,轻量化),将重点放在降低车重。除了传统的减重方式,如标配车型减少音响和天窗等配置,M3 CSL还运用了具有革新意义的智能减重技术,全车大量使用碳纤维、玻璃纤维和铝合金材质,最终将车重由1560公斤减少到1385公斤,5.23公斤/千瓦的重量功率比大大提升了M3 CSL的操控性能,足以扮演入门超跑的角色。具有参考价值的是,M3 CSL引导Bimmer领悟到更深层而实用的改装哲学,轻量化也成为最新一代E92 M3的提升重点。
M家族悬案 — “M8”与“M7”(供媒体参考)
发家史上另有几例M大手笔饶有趣味,如上世纪90年代初诞生的大型GT豪华轿跑车850CSi,其V12顶级发动机标有M-Power字样(区分当时750配备的同规格引擎),而车型出厂系列码中也注明“宝马M开发”信息,却没有给与“M8”的名号。与此同时,宝马内部也的确传出“M8 prototype”测试车的存在,只是坊间从未获得这部车的确切配置信息。后来该项目出于对8系列整体市场表现和车身庞大沉重的考虑而被取消,M8至今也是M历史上最令Bimmer疑惑的迷踪案,狂热份子则DIY自制了“M8”徽章,镶在车身上。
另一则反例却值得推敲,也是宝马新7系发布后Bimmer热议“M7”时提起的话题,这就是1984年打造的与第一代M6搭载相同M-Power引擎的745i SA车型为何没有被封为一代“M7”?该型号中的SA(South Africa)意为专供南非市场,当年在欧洲市场销售的旗舰型号745i配备的却是双涡轮增压直列6缸引擎,然而作为重要市场的南非是一个右舵国家,该动力核心中的双涡轮增压器部分与右舵转向机构存在抵触,因此配备M-Power引擎也是不得已的选择,“M7”更不会在欧陆之外任命之。如今,由知名宝马改装品牌Alpina针对新一代7系打造的B7已被宝马官方默认为性能最强悍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