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许群,别名四万大叔。资深媒体人,曾任德国汽车类杂志auto motor und sport中文版《ams汽车杂志》、《ams中国汽车画报》美术制作总监、撰稿人;知名刊物《名车志Car and Driver》、《TARGET目标》杂志主编、出版人,2012年创办著名汽车文化杂志《ramp驾道》,任主编兼出版人。同时策划、主持汽车文化脱口秀《四万说车》。
最近昂科威很火啊,我今天倒不太想说这部车的优劣,说的人已经太多。我今天想借着这部车,说说我自己,大家感兴趣么。
其实很早之前就拿到了它的营销文案,发现了一个极有趣的数字“10%”。之所以说它有趣,是因为触动了四万内心的一些回忆,一些情怀。找到那多出来的10%,也许就是我这一辈子的一个淡淡的缩影。
别克在定位昂科威时特别强调“多10%精神”。从已经正式发布的产品看,它体现在尺寸、空间、性能、配置、舒适性和合理价格等诸多方面——这几乎涵盖了最挑剔的消费者在购买一款新车时的全部诉求。在精益求精做好产品的“现象”背后,“多10%精神”亦将“发掘内心更深层次的力量”作为了车型的内涵。我们都知道,别克是中国市场中少有的一直秉承“得人心者得天下”理念的品牌,在外界纷纷对其屡创销售佳绩大惑不解之时,我们或许能够从昂科威的“多10%精神”中找到答案。
汽车工业发展到今天将近130年,单纯从技术和数据的层面去比拼产品实在很难立决高下,越来越多的人在做选择时往往只是“一念之差”,人们对品牌的认知常常能“四两拨千斤”。从昂科威的“多10%精神”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别克的战略性眼光:这是一个必须得拼诚意,拼“对消费者责任心”的年代了。多10%的实惠就意味着100%的诚意,市场中本不存在所谓的权威,而“诚意”将变成阿基米德撬动整个地球的支点。
这多出的10%往往是决定成败的100%,我的个人经历亦可佐证。
天生爱运动,广告词儿哈...
1971年,北京北新桥。人生第一部车,三轮中置前驱,一人力...
70年代中,香山植物园。小时候性格内向,如此情绪激动的时刻并不多。
80年代初,也许是我人生第一张彩色照片。那时候真的特爱看电视。
不少朋友之所以对四万关注大概都是惊奇于一个美术编辑如何变成业内顶尖汽车类杂志出版人的那段“神话”,其实更惊奇的应该是我的发小儿:与现在经常口若悬河表达观点的形象不同,四万曾经是个不起眼儿的孩子,个子很矮、性格内向且不太自信。从小对死板的传统教育体制极不感冒,凭兴趣学习,只偏爱自己喜欢的科目,比如语文、地理、历史,至于其他的科目特别是数学,简直深恶痛绝,长大之后还会做考数学一道题都不会噩梦。
80年代中期,运动服几乎是我那时候唯一的装扮。
80年代中期,个子已经很高。一直不是好学生,学习全凭兴趣,偏科严重。
1987年,青春期ing。已经学会耍酷,性格逐渐开朗,但话还不是特别多。
但是在高一时,我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位伯乐高老师,我的体育老师。他在众多惊讶的目光中把貌不惊人身体羸弱的我招进了田径队,并坚信我在运动方面的天赋——超出所有人的预期,我的运动生涯在艰苦的训练和难忘的比赛中顺利前行。中学时代过后四万已是一个拥有诸多奖杯的大个子运动员了,更重要的是,运动不仅造就了我强壮的身体(收益至今),更由此养成了率性自信的性格。我想,正是这位体育老师发现了我身上连我自己都不知道的那一些“多出来的一点东西”(姑且称之为那10%吧)才激发了我一生的潜力,意义深远。
1986年,北京建国门。身高1米87,体重60公斤。已经开始系统的田径训练。
那个时候所有的幸福,回忆都是和田径队一起,仍然不爱学习,只喜欢语文课,最爱作文。
1988年,上海,已体育特招进入高校。田径训练、比赛已经占据了生活的大部分时间。
1989年,人生中重要的一年。身高1米90,体重68公斤,十项全能成绩超过5500分。
在经历了一般人不太会经历的事情之后,我选择放弃学业出国,并阴差阳错地到了德国。由于之前主攻英语,我顺理成章地在海德堡继续深造德语,而真正进入设计领域还是在几年之后,个中转变再次关乎“多10%精神”。
1991年,德国慕尼黑。初到德国,仍脱不开一身青涩。
我的姐姐曾在德国研习日耳曼语言文学多年,年近30岁的她却在即将获得学位时毅然放弃,并很快考取了德国一所设计学院的时装设计系,成为当时中国第一个自费主攻时装设计的留学生。我们曾深入探讨过这种颠覆性的转变,她的答案是“遵从内心的方向”。由此我得到了莫大的启发,那就是人不一定非要学看上去必须得学的东西。父母的强烈反对也好,投入前途未卜的陌生领域也罢,我第一次被坚持自我和追求内心自由的“多10%精神”深深打动了,于是我也在不断地问自己“你到底想要什么”。
1993年底,斯图加特。已经走在投奔艺术学业的道路上,造型也往文青方向发展。
其实四万自幼就热爱绘画,也一直认为自己与视觉息息相关,所以一旦决定学平面设计,我就回到国内,在中央美院的地下室与十几岁的孩子们一起学起了素描和水彩。能想象吗?二十多岁的四万曾经如此执著地从零开始学习过一门与专业毫无关系的技能。从1990年出国到1994年最终考取曼海姆设计学院平面设计系,这个过程真是既缓慢又冒险——要知道20年前平面设计在中国绝对算前瞻性行业,而这些看似“不靠谱”的选择其实都源于内心那点小小的不满足。
1996年,在德国曼海姆学习平面设计。头发最长的时候能梳俩大辫子,可惜已找不到照片。
1996到1998年,我还有一段有着丰富而饱满回忆的“寒暑假业余导游”生涯。那时候境外自由行还没流行起来,国内有大量的公务代表团借考察之名到欧洲游玩。因为数量众多,所以严重缺乏能说会道的导游人才。而那时候不像现在,专业中文导游整个欧洲又能有几个?于是大批留学生披挂上阵,也没经过啥专业培训,就煞有介事地带着各种国内的代表团满欧洲转悠,满世界忽悠,一时间好不热闹。四万不才,就是其中为数不多的节操尚存的导游之一,而且我不带大团,只带自己开车的8人以下小团,图个自由省心。而此时我也练就了一身好本事:开车、找路,以及口若悬河漫无止境地瞎哔哔。我觉得我特别擅长不过脑子、流利地说各种废话,就是从那会儿开始的。那几年的历练对我意义非凡,而起到关键作用的,我想是我内心多出来的10%的好奇心、好胜心和冒险精神。
1998年,在海德堡参加朋友的婚礼。如果没记错这应该是我第一件西装上衣。
现在想来,我们很有必要不时地问问自己,什么才是你真正热爱和最想要的?尽管最终大学毕业时已近而立之年,但这种纯粹由学习带来的快乐体验却千金难换。所以不管是25岁抑或更晚,遵循内心的召唤、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永远都不算太迟。
1999年,学业结束,即将踏上回国打拼的未知征程,一众好兄弟到巴黎散散心。照片里的人之后各奔东西,却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无一例外都从事过“假期黑导游”的工作。
毕业后我在德国一家杂志社做起了平面设计,随后于1999年回国参与创立了ams的中文版《汽车杂志》,以美术编辑和美术总监的身份正式开启了职业生涯。那些年难免起起落落,但更多的是成绩和被肯定,我被公认为是圈中最优秀的美术编辑,世纪指出和同事一起做出了《ams汽车杂志》和《ams中国汽车画报》这样无论是视觉还是内容都出类拔萃的媒体产品。
还有多少人记得这本杂志,《汽车杂志》2000年一月号,我15年杂志生涯之原点。没错,左上角的Logo是我设计的,当时感觉还不错,以今天的眼光看却真不怎么样。
2002年,《ams汽车杂志》已经是市场上最畅销、最成功的专业汽车杂志,它开创了中文汽车读物的新时代。我那时候负责它的美术设计和制作。
2002年ams团队转做《中国汽车画报》,并用两年时间再次把它打造成行业第一,而它至今仍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专业车刊之一。
在所有人包括老板都认为我应该在美术总监的位置上大放异彩的时候,我再次问了自己相同的问题:什么才是你真正热爱和想要的?因为随着与外界沟通的渴望与日俱增,我逐渐对天天坐在电脑前面排版修图感到了不适应,我想走出去,我想我内心还有我的媒体理想,我要做编辑!但当我提出希望参与编辑工作时却并没得到当时老板的支持和认可。
我选择离开。当时支撑我的,也许是我比别人多的10%自信,10%乐观和10%对自己的清醒认识。离开如日中天的《中国汽车画报》转投当时还是一本纯广告杂志的《TARGET目标广告》是我没有任何犹豫的决定,而这在当时周遭人看来简直就是发疯了。是的,我35岁了,但我才工作了五年,为什么就不能再去尝试更多的可能?我的想法很简单,只要不再做美编就行!不过,尽管在《TARGET》做编辑负责人的那一年里得到了诸多历练,但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明天还是在汽车媒体,那里有我的爱,我的才华和我的未来。
2005年的《名车志》几乎已经被市场淡忘,在上海地区之外几乎没有读者群。而在短短5年后的2010年,《名车志》已经是国内首屈一指的优秀专业大刊了,发行量和广告收入都名列前茅。
很快我又遇到了超级伯乐,我一生的“知遇之恩”,当时法国桦榭出版集团的中国区老板,今天爱马仕中国区掌门人曹伟明先生。感谢他在那个特定的环境下,不拘一格地认为我这个杂志主编经验几乎为零的人也许反而能够挽救集团麾下濒临停刊的《名车志CAR AND DRIVER》。于是我义无返顾地携全家到了上海。记得2005到2006年的冬季异常寒冷漫长,老婆和女儿被送到了广州岳母家,我则孤身一人在上海带领团队改版和创刊,个中辛酸不堪回首。来自外部市场的压力算是必然,来自团队内部的不认可却着实令人焦灼:有很多同事觉得我并不十分懂车,经验也不足以做好一名主编,更不可能把《名车志》带到一个更好的未来……时过境迁我也感慨良深,不明白到底是什么支撑着自己坚持了下来。现在想可能就是内心那“多10%”的东西,那一些对自己的信心和对内心媒体理想的执著外加一点不服——而且仅仅就是那一点点东西,并不宏大,却足以让我走下去。
在《名车志》的7年时间里到底试了多少车,我真的数不清,反正很多很多......
2007年,上海。那时候的《名车志》仍不算强大,却已经是一个欢乐而团结的集体。
2009年桦榭上海年会,那什么...化妆舞会哈,大家别误会。
回到文章开头,为什么我对别克昂科威提出的“多10%精神”有如此多的共鸣?那是因为每一次推动自己前行的都不是什么巨大的动力,某种程度上只是在既得成绩基础上再迈出的一小步,这一小步其实就是所谓的“多10%精神”。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绝对的权威和强者,而对自身实力和潜力的挑战和认知,往往要比挑战和战胜别人,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尽管这些“一小步”无一例外地是在否定先前的成绩,但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loser。相反,在别人眼中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成功者。事实证明,“多10%精神”会是黑暗中的一豆灯光,支撑着你坚持下去——四万做梦也想不到《名车志》会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从年度广告额四、五百万到问鼎行业至高点。在我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在桦榭集团的支持之下,我用七年的时间把《名车志》做得风生水起,风光无限。这是时代赋予个人的机遇,也是任何人都无法抹杀的成就。但令我真正感到自豪的却是自己完成了从一个美术编辑、一个学艺术的孩子、一个愤青到一个相对成熟的杂志管理者和媒体人的转变——或者说是某种回归。
无论是赛道还是越野,试车编辑都是一份令人兴奋同时也充满挑战性和危险性的职业,所以一定要做到专注、专业,而且还得变成半个摄影师。
说来有趣。高考时四万的第一志愿是人大新闻系,尽管以我的分数也许×2才能被录取,但为了表达对理想的坚持,我一意孤行地进行了报考。结果当然是没考中,体育特长把我调剂到了外语院校。考上跟理想毫不相关的专业就意味着前者该寿终正寝?事实是它在我的心里也许真就只剩下了10%,而当我涉足艺术领域时,它已经微弱地快要熄灭了——真正有趣的是,在多年后成为《名车志》主编时,我已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记者了。将近20年前的理想在辗转的职业生涯中终于照进现实,“曲线救国”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所以有时你所追求的东西并非捉摸不定,无论个人际遇如何改变,生活怎样起起落落,唯有内心的“多10%精神”终会带你回归“正途”,并且走得更远。
不管几个轮,都得认认真真地对待,你不好好对待你的车,它就会找机会收拾你。
在十几年的杂志生涯中,我一直求新求变,力图让杂志不单纯停留在杂志的层面,在《名车志》所做的对传统的种种摆脱和改变便是最具说服力的典型,当然,这些改变在今天的媒体环境下还远远不够。这就好比昂科威的“多10%精神”:汽车厂商将不仅仅是产品提供者,与精致而充满诚意的产品并驾齐驱的还应该有能引人共鸣的内涵。所以你会看到,传统汽车媒体也进入了新的格局,我们的读者不再只是关注扭矩功率的数据控,他们迫切地想了解更多背后故事,也需要通过越来越亲密的汽车伙伴标榜自我和汲取动力——在这一点上,我再次与昂科威的 “多10%精神”不谋而合。
我很幸运,拥有这么多每每回味起来都感觉无比美妙的经历。
我承认在《名车志》的7年多时间对我而言弥足珍贵,在这里我除了完成了一本杂志奇迹般的重生,更实现了自身的蜕变。但对于包括《名车志》在内的国内大多数专业汽车类杂志都存在的,不能再忽视的严重同质化问题,我也愈发感觉到不适。这时候,我内心那“多10%”的不羁和不甘寂寞又蠢蠢欲动了。2011年,四万惊喜于终于找到了一本更符合国内目前和未来汽车消费阶段的杂志模式——更有温度、更有文化、更注重生活方式和视觉传达的德国《ramp》。
2012年1月,《ramp驾道》创刊。从此中国期刊市场又多了一本不一样的、好看的车刊。
于是我再次离开一本红得发紫的杂志,也再次完成了“回归”——从看似放弃视觉表达转而带领“工程师”团队的主编再次回归为纯粹的“视觉动物”和“文艺青年”。事实上,四万从来都不是圈中的技术流,比起“汽车专家”、“意见领袖”等称谓,我更愿意别人称自己为“一个特别会做杂志的人”。当年在德国涉猎的大量有关视觉、媒体和书籍装帧的知识带来了更宽广的视野和见识,它也让我找到了另一种方式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从最初学设计到2011年的出走《名车志》,再到做完全不被看好的《ramp驾道》,四万一直都在遵从内心“多10%精神”的召唤。
《ramp驾道》从创刊第一期开始一直保持着良性的盈利模式,这在高档期刊界很罕见。
每次转身都令人瞠目结舌,这不过是性格使然,因为“变通”是我人生哲学中最重要的关键词。所以这些年来最宝贵的经验就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一统天下,这也是昂科威“多10%精神”打动我的另一个层面——保留10%的勇气,精益求精地做好自己,机会来临时敢于挑战权威和市场上已被认可的东西,你就能获得100%的成功。而当取得这100%的成功之后,也许再多10%的不满足,你便会惊讶地发现个人潜能远未发掘殆尽。
《ramp驾道》的工作丰富热闹,精彩纷呈。但传统媒体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却多少冲淡了一些工作带来的无限乐趣。
“要活在自己的认知而不是别人的眼中。”选车也是一样,一定要选能感动自己,并且能切实令你感到方便、舒适和温暖的那款。“多10%精神”的内涵并不宏大长远,把眼前的事做好并在改变的十字路口看清自己才能帮助你敲开未来的大门。这其实也是我做《ramp驾道》的初衷:了解汽车文化亦是一种了解自我的过程。希望借此能给中国读者另外的选择——一种“体验者”的角度来看待汽车和自身,我认为这与目前偏产品类的汽车媒体是很有必要的互补。
都说“四十不惑”。坦率地讲,在经历了十几年的杂志生涯,特别是媒传统体环境改变,境遇下滑之后,我必须比以前更努力地工作,我的内心也有懈怠,甚至萌生过退意。但此时此刻,内心那份说不上来是什么的“多10%精神”,却一直一直在跟我说“四万,继续往前走”。
我会努力地带领团队顺应时代和内心地走下去,努力让媒体理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开花结果。感谢昂科威无心插柳的“多10%精神”,它让我再次看清了自己,也让我更有动力奋然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