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推广 厂商信息 正文

“点线面”的轿跑哲学——对话罗西蒙

收藏 举报/纠错
  编者按:随着外观、内饰、智能科技配置的逐步解密,Lamando凌渡赢得了极高的关注,成为了2014广州车展的人气车型之一。那么,是怎样的因素触发了上海大众对这款奢适宽体轿跑的设计?它究竟有怎样的设计理念?它又是否符合中国消费者对轿跑定义?接下来,让我们来聆听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设计总监罗西蒙先生和Lamando凌渡的设计故事…

汽车之家
  
   点:凌渡采用多项大众前所未有的设计理念

汽车之家

  凌渡采用了大众之前从未有过的设计理念,它拥有更宽、更低的车身尺寸,整个车头向下压,呈现出俯冲的运动造型。

  在前脸加入了大众汽车不同以往的X型设计元素,使得整个车表现出动感和侵略性的同时,更富有攻击性。

汽车之家

汽车之家

  凌渡的风阻系数仅为0.281,这完全得益于它在造型方面的设计,极佳的流线型造型经过24000分钟风洞实验,使其具备了出色的空气动力学性能。

  俯冲下压式车头设计降低了车身重心,流线型的车顶线条进一步降低了高速行驶过程中的空气阻力,车身尾部运动尾翼,降低能量损失。

汽车之家

汽车之家

汽车之家

汽车之家

  凌渡的座椅经过人体工程学的优化造型,兼顾舒适性与支撑性的设计,其可电动调节的12向座椅,无论是座椅椅盆的前后、上下以及倾斜角度,亦或座椅靠背角度,都可通过精巧的调节模块轻松完成。确保座椅自然贴合肩部、腰背部及腿部曲线,前排座椅两侧还增加了运动支撑面,对驾驶人员提供了绝佳的包裹感。

汽车之家

  线:逻辑性线条使整车融为一体

汽车之家

  凌渡引擎盖上四条肌力线向外扩展,与进气格栅连为一体,极具立体感。三条镀铬装饰条布置于水平拉伸的上进气格栅之中,又与镀铬灯眉连为一体。

  双飞翼造型的前大灯设计,灯腔内LED日间行车等带同样线条逻辑性十足,造型果敢而犀利,同时具有较高的识别度。

汽车之家

汽车之家

  凌渡的侧面腰线从扩张的前脸转折而来,从车门把手到后油箱盖,最后直至贯穿整个车身。首尾相连,前后呼应。

  而下部腰线从前雾灯自然贯穿到后保险杠,并在后保险杠侧面与车尾融入。从视觉上看,更加压低了凌渡整车重心。

汽车之家

汽车之家

汽车之家

汽车之家

  面:横向立体设计风格彰显轿跑风范

汽车之家

  凌渡张力十足的保险杠设计,搭配个性鲜明的蜂窝状下格栅,左右两侧轮眉水平张开,让整个前脸充满了强劲的力量感和冲击力。

  牌照框下移设计,进一步降低车尾视觉中心。后保险杠镀铬元素起到画龙点睛效果,更赋予尾部个性的轿跑基因。

汽车之家

汽车之家

汽车之家

  前风挡进一步倾斜俯冲设计,视觉效果与车头保持一致,又与车顶及天窗连为一体,动感十足且颇具轿跑风范。

  上掀式开启天窗设计首次在大众汽车上采用,开启面积比普通天窗大40%。其五层钢化玻璃的天窗厚度达到8.5mm,在注重安全性的同时,也有着良好的隔热保温效果。

汽车之家

  内饰方面,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前挡采用更苦按的视野设计效果,使其坐在驾驶舱内更具轿跑感觉。驾驶员侧经过多次人性化试验,并采用T型设计的中控台设计,中控面板向驾驶员一侧偏转6.769°。

  另外,凌渡也是一款兼顾轿跑风范和实用性的车型,在不破坏门板造型和内部空间的前提下,尽量设计更多的储存空间。

汽车之家

汽车之家

  相信大家已经清楚地看得到凌渡的设计理念和亮点。与以往大众车型相比,凌渡的提升无疑是全面的。
  通过西蒙先生在前文的详细介绍,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宽体轿跑的外形设计,奢适实用的内部配置,它的综合素质表现得很均衡,线条、做工、工艺等方面均能挤身于中上水平。一辆好的汽车设计离不开设计团队的努力,同样也是设计师和工程师双方默契配合的成果!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设计总监:罗西蒙(Simon Loasby)
  罗西蒙先生于1967年10月24日出生于英国。 在2001年加入大众汽车之前,罗西蒙先生参与了宾利汽车的很多项目,包括宾利欧陆GT车型项目。在沃尔夫斯堡期间,他负责很多先进研究项目,推动产品不断创新。来到中国工作以后,罗西蒙先生负责开发适合中国市场的新产品、针对中国市场改装车型以及针对中国的特别项目,例如“大众自造”。

  2008 年起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设计总监
  2006–2008年   负责设计策略和设计标准——大众汽车沃尔夫斯堡总部
  2001–2005年   量产与概念车设计师——大众汽车沃尔夫斯堡总部
  1998–2001年   宾利汽车首席设计师和设计经理
  1996–1998年   宾利和劳斯莱斯汽车设计经理
  1991–1996年   宾利和劳斯莱斯汽车高级设计师
  1989–1991年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车辆设计硕士学位
  1985–1989年   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机械工程专业学士

  
>>此文章为厂商供稿,不代表汽车之家观点<<
文章导航
收藏
+1
+1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