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悬架:均为麦弗逊式,细节部分变更
[汽车之家 底盘解析] 2001年,本田技研推出了一款全球车型,至今已在123个国家售出超过516万辆,它身材小巧内部空间却很宽敞,售价低廉却带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没错,这就是飞度。现在搭载Earth Dreams Technology(地球梦)发动机的国产第三代飞度已经上市,动力总成的变更让它开起来比以前更“猛”。那么,底盘部分究竟有何演变呢?
第二代飞度(下文简称老飞度)与第三代飞度(下文简称新飞度)前悬架均为麦弗逊式独立悬架,后悬架同为扭转梁式半独立悬架,底盘方面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细节方面。通过拆解,我们可以看到本田“MM理念”的具体体现。
■ 前悬架
特点:总体结构并未改变,细节部分变更。
自飞度车型诞生以来,其车身不大、内部驾乘空间不小一直作为卖点,因此,具备占用空间小、结构简单、重量轻等优势的麦弗逊式独立悬架成为了飞度车系的选择。当然,不仅仅是飞度这样的小型车,思域、雅阁这样尺寸更大的车型也同样选择麦弗逊式独立悬架作为其前悬架结构。
让我们将目光继续拉回到新老飞度上吧,新老飞度的前悬架结构同为麦弗逊式独立悬架,材质方面也保持一致地选用钢制,就连防倾杆连接杆也均固定在弹簧支柱上。当我们抱着玩“大家来找茬儿”的态度找寻二者区别时,我们发现了其中的秘密。
新老飞度前悬架部分主要区别就在于下控制臂与副车架的连接方式,老飞度下控制臂与副车架采用轴向衬套橡胶衬套连接,新飞度采用普通衬套连接。其次,在下控制臂的制造工艺上,二者也存在区别。新飞度的下控制臂使用钢板冲压成型,老飞度则是钢板冲压后焊接成型。
新老飞度的副车架均采用类似英文字母H的造型,相比那些副车架前端与两侧纵梁固定,从而与副车架后端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结构的全框式副车架而言,这种造型的副车架在车辆碰撞时,不能第一时间与防撞梁和车身纵梁一起承担撞击力。当然,最终的保护效果还是与整车的被动安全工程有直接关系。类似英文字母H造型的副车架也不并不是没有优点,这种副车架结构占用空间更小、质量更轻、布置更为简单,这些特点是新老飞度选择它的重要原因。
转向助力方面,新老飞度均使用了电动助力转向,这项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才逐渐应用到量产车上的转向技术仍然是基于齿轮齿条式转向机构而来,不过其助力机构更为简单,舍去了液压泵、储液罐、液压管路和转向柱阀体等结构,因此占用空间更小。对于空间不大的小型车而言,这种优势更加明显。
此外,对于动力表现本就不算充沛的小型车而言,电动助力转向相比液压助力转向对于动力的消耗更小,不存在液压泵或电子泵运转的噪音。
前悬架部分其它细节
后悬架:扭转梁式半独立悬架
■ 后悬架
特点:整体结构未做大调整,细节部分发生变更。
同前悬架部分类似,新老飞度的后悬架部分结构没有过多区别,均采用了扭转梁式半独立悬架。扭转梁式半独立悬架通过扭转梁自身的扭转能力控制车轮垂直方向上的运动,车轮水平方向上的控制主要依靠扭转梁与车身铰接点承担。这种结构的后悬架其优势在于占据空间小,这也是对空间十分看重的小型车选择它的原因之一。
尽管结构一致,但新老飞度后悬架也存在区别,其主要体现在扭转梁上。新飞度扭转梁采用了变截面的结构,这种结构中部横截面面积较小,从而充分发挥扭转梁的柔性。两端截面较厚,以此来保持稳定性,这种结构加工工艺的成本较高。老飞度为了实现同样的扭转效果,使用了V型横梁中加装管件提升扭转强度的方法,成本较低。
底盘其余细节
■ 底盘细节
在轮拱内侧处理上,新老飞度前轮拱均采用树脂护板与涂层处理两种搭配的方法,后轮拱内侧处理上,新飞度使用了玻纤短切丝材质与涂层处理两种方法,相比老飞度树脂护板与涂层处理的办法,其成本更高,隔音效果更好,不过整车隔音效果还与其他部位的隔音处理有关。
轮胎部分,新飞度使用的邓禄普品牌ENASAVE EC300系列,尺寸为185/60 R15的轮胎,全系配备的都是非全尺寸备胎。老飞度则全系使用尺寸为175/65 R15轮胎,全系均为全尺寸备胎。
全文总结:
在底盘方面,新飞度相比老飞度变化不大。前麦弗逊式独立悬架,后扭转梁式半独立悬架的形式在其身上已经运用多年。实际用车表现中,这两种悬架结构的搭配表现良好,因此新飞度并未对悬架形式进行变更,只是在细节上加以改变。此外,驾乘人员空间最大化,机械占据空间最小化的设计理念在这辆身材不大的小型车上也表现的淋漓尽致。(文/图 汽车之家 唐朝)
相关链接:
更加注重细节 广汽本田凌派底盘解析
http://www.autohome.com.cn/tech/201308/594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