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仅在高速路上体验——开启自动驾驶
选择在高速路上进行体验,一方面是考虑到高速路路面交通情况不会太复杂,弯道缓和,不会存在急弯等情况发生,为自动驾驶系统降低了难度;另一方面,高速公路的高精度地图绘制也会比较简单。
SAE(汽车工程协会)对自动驾驶的分级定义 | |
Level 0,无自动化 | 由驾驶员全权操作汽车,可以得到警告和保护系统的辅助。 |
Level 1,驾驶支援 | 根据驾驶环境对方向盘和加减速中的一项操作提供支援,其他动作由驾驶员操作。 |
Level 2,部分自动化 | 根据驾驶环境对方向盘和加减速中的多项操作提供支援,其他动作由驾驶员操作。 |
Level 3,有条件自动化 | 由自动驾驶系统完成所有驾驶操作,驾驶员根据系统请求提供适当的应答。 |
Level 4,高度自动化 | 由自动驾驶系统完成所有驾驶操作,驾驶员根据系统请求不一定提供应答,限定道路和环境条件。 |
Level 5,完全自动化 | 由自动驾驶系统完成所有驾驶操作,驾驶员在可能的情况下接管,不限定道路和环境条件。 |
不过即便如此,原型车还是需要有那辆7系“开路”才敢安心开启自动驾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原型车的自动驾驶技术目前还有所欠缺。在向同车的工作人员追问后,他也坦言原型车虽然可以实现低速走走停停的拥堵跟车、低速弯道转向,但城市道路中的急弯则是原型车较难应对的。
● “大撒把”后——你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双手双脚都实现了“脱把”后,车内乘员可以把这段时间用于做些其它的事情,比如利用小娜规划接下来的日程,或者使用亚马逊视频服务看一看电影,享受一下“乘客模式”下的闲适。
● 开着车拿快递——亚马逊在途投递功能
有了亚马逊在途投递功能,消费者可以将在线购买的货物在途中约定好的地点实施交付,方便且快捷,对于与Linda类似的“参加聚会忘买礼物”这种需要应急购物的场合而言非常有用。
看到这里,故事其实就告一段落了。Linda虽然是虚构的,但她从今天看来遥不可及的生活很有可能就是不久后的我们将会经历的。毕竟宝马在2016年初发布的云端互联和开放式移动云技术架构就以很快的速度在同年的3月、8月及12月先后在美国、欧洲28国以及中国市场推出了。此外,2016年首发的远程3D环视影像(Remote 3D View)技术也将于即将到来的2月份,随着新5系量产版车型的海外投放而正式投入使用。本次体验中,远程3D环视影像技术也随着机器人引导泊车的首发得以展示,下面我将继续以图文+视频的形式为您展现。
● Please Stop Here——机器人代客泊车
利用机器人引导车辆代客泊车,是宝马在实现全面自动驾驶之前,针对于末端停车服务的一种体验。这款停车场机器人基于赛格威出品的开源机器人开发,应用场景主要是在室内停车场(同样支持室外或混合条件)完成自助泊车服务,免去人为找车位的等待。
同样是自动找车位,其它竞争对手品牌采用的是车辆与停车场直接对接的运行模式,省去了宝马所谓的“机器人引导”。要知道在实际使用中,如果停车场的流量较大,那么一方面“机器人”的数量缺少可能使前来停车的用户得不到及时的接待;另一方面,这些“机器人”本身也有可能造成停车场内的拥堵。
● 只是静态图像——宝马Remote 3D View
与大多数人此前的理解完全不同,这项技术并非采用流媒体形式进行实时视频回传,而是仅在车辆停好的时刻捕捉静态全景画面回传给用户手机,作用相对有限。
● 全文总结
在随后的对话中我们获悉,未来,宝马将继续巩固云端互联在国内市场的更新,通过与更多本地服务供应商展开合作,进行更加适宜国内环境的调整和适配工作。据悉,国内市场的宝马云端互联今后每个季度都将通过OTA空中无线传输技术进行软件更新,从而更好地服务国内消费者。所以我们也不妨大胆猜测,Linda的生活中所涉及到的新鲜技术,将会随着宝马云端互联的不断更新而逐渐成为现实。
然而,此次的原型车体验仍旧暴露出了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例如“乘客模式”略低的触发成功率、现有自动驾驶技术难以攻克的锐角弯道、远程3D环视影像仅能够提供静态图像等。当然,这次体验所展示的一切新技术都是建立在所谓原型车层面上的,这些新技术依旧需要更加深入的研发及调试工作。我认为,它们已经很好地“剧透”了我们未来的生活,我们也期待着“Linda的一天”能够早日得以实现。(文/图/摄 汽车之家 刁昊)